须弥福寿之庙是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落成最晚的一座寺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普陀宗乘之庙东侧的狮子沟阳坡上,面南背北,依山就势,依照西藏日喀则班禅所居的扎什伦布寺而建。
须弥福寿之庙占地面积3.79万平方米,落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是专为迎接六世班禅来承德向乾隆皇帝祝贺七十大寿而建,供班禅讲经、居住,故俗称“班禅行宫 ”。前半部为汉式传统布局,后半部突出藏式建筑风格。
“须弥福寿”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汉译,意为像吉祥的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须弥福寿之庙寺院前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五孔石桥,两侧栏杆依然齐整。寺庙建筑精美,金碧辉煌,佛祖神像或隐或现,殿堂庙宇曲径通幽,古木掩映中金顶与红墙交相辉映,庄严的寺庙与静谧的园林融为佳境。
山门,门殿为汉藏混合式,白色藏式城台为砖石结构,开三孔拱门,中间称“无相门”,东称“无作门”,西称“空门”。皇帝进庙瞻礼,进庙时走“无相门”,出庙时走“无作门”,意为龙不走回头路。中间拱门上嵌“须弥福寿之庙”匾额,两侧置红色梯形盲窗,上砌雉碟。城台上汉式殿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绿剪边覆顶,殿内供奉财宝天王。
碑亭,位于山门以北,平面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砖拱结构,封实壁,四面开拱门,下承须弥台基,汉白玉栏杆。亭前置铸鼎一尊。
檐下悬挂乾隆御笔亲书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智光普照”云龙陡匾,意为佛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
亭内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御制须弥福寿之庙巨碑一通,御碑通高8米,宽2.5米,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须弥福寿之庙碑记》,记述了修建此庙的背景。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所有石碑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
碑首为四条平生好文的龙形负屃相互盘绕,此乃龙之第八子。碑身两侧雕刻纹龙,亦为雅好斯文的龙八少负屃。碑下负重神兽为一巨大的赑屃,长4米,宽3米,为一块石头雕成。传说它是龙的第六子,具有性善、长寿、好负重等特点,寓意吉祥、长寿,标志此庙尊贵的等级地位。赑屃脚下为海水江崖,四角为龟、鱼、虾、蟹,喻掌管四方。
与碑亭平行的东西两侧设角门,形制与正门类似,只是规模较小,只有一个拱门。东门额为“梵香遍满”,意为香气布满寺庙,门殿内曾供奉黑色财宝天王。
东门外原是外八庙最高的行政管理机构“喇嘛印务处”,现为外八庙管理中心。
西角门现为出口,门额为“法界圆成”,意为佛居住地圆满成就。门殿内曾供奉白色财宝天王。两个角门外均矗立《须弥福寿之庙遵者昭》碑一通。
山门两侧和东西角门旁的石碑上,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须弥福寿之庙遵者昭》,规定:“凡蒙古札萨克等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准其登红台礼拜,其余有官职只许在琉璃牌坊瞻仰,余概不准入庙门。”
琉璃牌坊,碑亭北面,沿不规则的石阶上到月台,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式琉璃牌坊。上面有云龙等图案组成的饰件,翼角飞翘,斗拱层叠,流光溢彩,绚丽斑斓。乾隆御題匾额“总持佛境”,取意佛居住胜境,统领天下万法。
乾隆御題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总持佛境”匾额。
琉璃牌坊背面,镶嵌三块二龙戏珠琉璃砖图案。牌坊是寺庙整体建筑风格转换的标志和等级的界限。
牌坊前两侧置跪姿石象一对,高2.45米,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象,在佛教中代表大乘教派,具普度众生之意。象头顶置宝瓶,寓意“太平盛世”,“五谷丰登”之意。
大红台,为紫红色,象征吉祥、高贵与权力。位于全寺正中,是该寺的主体建筑。它将寺院分隔成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碑亭的格局与后部宝塔的布置,形成主体的前导和后续。
正面中间开门,此为门殿,是群楼入口。两侧各设6个窗,门上设两层窗,每层13个。
班禅行宫大红台与小布达拉宫大红台的盲窗截然不同,此红台窗楣上浮嵌汉式独特的琉璃垂花窗头,既融合了汉族建筑风格,又彰显出寺庙等级之高贵。
大红台东为东红台,高两层,较大红台靠前半间,内原有御座楼,为乾隆来庙休息之所。大红台的三层群楼,将妙高庄严殿围在中间,平面呈“回”字形。群楼顶上为平台,四角有单檐角殿四座 ,面阔、进深均三间,黄琉璃瓦绿剪边覆顶,殿内分别供奉四大金刚护法神。
北侧两角殿脊吻为两只黄卧鹿,纪念释迦牟尼在印度贝拿勒斯附近的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南侧两角殿脊吻为两只绿孔雀,表示菩萨化身听佛讲经。中间的转轮象征佛法无边。
门殿内悬挂四幅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四大天王唐卡。
东次间供奉显宗佛像三尊,西次间供奉密宗佛像三尊,两侧墙壁中布满千佛龛,内供嚓嚓无量寿佛2811尊。
妙高庄严殿,位于群楼中央,为此庙的主殿,亦称“都罡殿”,正方形,面阔、进深皆七间,高三层28.8米。重檐四角攒尖顶,铜鎏金鱼鳞瓦覆顶,使用头等金叶一万余两。四条波纹垂脊上,各匍匐着两条相背而驰的金龙,八条活灵活现的金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条重达一吨以上。
鎏金宝顶由胜幢、华盖、宝瓶、宝伞、法轮、莲花六部分组成。弓身向上的四条金龙,呈仰天遥望,趋向中心宝幡之势, 体现了大清一统江山、八方来朝的大好形势。俯身向下的四条金龙,现腾云驾雾、飞跃苍穹、欲征服无穷的宇宙空间之姿,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豪迈气概。
檐下悬挂乾隆御題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妙高庄严”云龙陡匾。檐角上伏镏金铜摩褐鱼,比喻菩萨以爱念缚住众生,不到圆满成佛终不放弃。
“妙高庄严”,意思是此殿如同须弥山一样高大庄严。
据说乾隆夜梦仙人,喻其寿可八十,天机莫漏。乾隆遂命浇铸八条金龙于殿顶,表示以身护法。这独具中国特色的装饰,透出庄严与神圣,是高贵与尊严的皇权象征。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于雄健的姿态中彰显着韵律,在美丽的传说中谱写着和谐。
殿内一层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与黄教始祖宗喀巴,东面为六世班禅讲经时的宝座。殿内摆放有五供、八宝、珊瑚树、珐琅塔与铜塔等法物。
二层供奉释迦牟尼及其两大弟子。三层原供有三尊密宗佛像,现已无存。正中高悬乾隆御书“宝地祥轮”横匾,意为活佛讲经说法的宝地。左右有楹联:“震旦现香林人天欢喜,耆阇开宝纲龙象总持。”楹联下悬挂黄缎幡条一对,缀黑色篆体字:“中天梵气斗姆紫光金尊圣德巨光天后摩利餐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宝幡。”
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
妙高庄严殿,原是六世班禅来承德驻跸期间讲经说法之所。四周围绕的三层群楼,东西各13间,南北各11间。这个封闭的院落,让人觉得神秘莫测,似乎与世隔绝。
四角各有一口生铁铸造的大水缸,重达千斤,名“铁海”,亦称“门海”,寓意“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蓄水防火之物。
一楼北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供释迦牟尼佛一尊,东西两旁须弥座上为四大天王和十六罗汉。西北角木楼梯为二层入口。二楼北殿供三尊麻纻彩绘佛像:中间为无量寿佛,东侧为尊胜佛母,西侧为白伞盖佛。东殿供七尊祖师佛,又称“大成就佛”,其形象为赤身裸体,呈练气功状,以其身上的颜色区分修炼的程度。南殿供七尊金漆木雕药师佛。药师佛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是如来佛的化身,是为众生消灾治病的佛。西殿内供造型独特,风格各异的佛塔六座,另有唐卡三十幅 ,佛像四尊。
二层有两件引人入胜的文物,只是现在不予开放。东殿南稍间有一座“转轮藏”,形状如塔,三层八面,每面内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共计24 尊。在楼下转动轮子,隔扇门即会打开,现出里面的佛像,所以又被称为“开门见佛”。此转轮藏是专为皇帝祈祷万寿无疆设计的。
西殿南隅有一座“莲花献佛”,花苞内隐四尊无量寿佛。每当下层的机关启动之时,荷花便徐徐绽放,佛光映现,福泽众生。转轮停止,荷花又恢复原样。
群楼内原有珍贵的法器、供器、佛像等文物二万多件,不是调拨到他处,就是被军阀盗 走,现所剩无几。大红台北二楼,中间有一拱门直通后山,登上台阶便可见后部所有建筑。吉样法喜殿,位于大红台西北角,方形五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铜镏金鱼鳞瓦,“吉祥法喜”,意为在吉祥的福地传布佛法,人天欢喜。这是六世班禅到承德居住的地方。
金碧辉煌的殿顶在丽日下闪闪发光,鸱吻与檐角为龙头形摩羯鱼。法铃状藏式宝顶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檐下悬挂乾隆御題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吉祥法喜”云龙陡匾。檐角上的摩羯鱼匍匐昂首,长鼻下的大口似欲吞噬一切。檐下的惊雀铃迎风摇曳,叮当作响。此殿地面上两层,东西为红色实墙,设两层白色盲窗,每层五个,北面为六交菱花槛窗。
一楼原为六世班禅的居室,中间开六交菱花隔扇门。南面设抱厦三间,为菱花槛窗。地面与大红台群楼上顶通连。二楼为佛堂。
当年殿内陈设琳琅满目,富丽堂皇,所以又有金殿之称。六世班禅曾在此接受皇亲贵胄礼拜,他圆寂后,乾隆皇帝另添陈设,辟为影堂,永久纪念。
殿前底下还有一层,现为展室。白色城台,红色盲窗,与大红台相连,城台拱门上浮雕三塔,意为三塔门。此门为西侧出入口,从三塔门经过如“头触佛足”,表示将佛举过头顶,向佛顶礼膜拜。门外植松叠石,苍然有致。
在大红台东北角有一座生欢喜心殿,方形五间,边长17.72米,高二层,红色砖墙白色盲窗,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外檐悬挂乾隆御笔“生欢喜心”木雕云龙鎏金字陡匾,与吉祥法喜殿东西对称。
生欢喜心殿在20世纪60年代已成濒危建筑,1965年11月被离宫管理处以“落架保护”的名义拆除,现仅存残墙基址。
原殿一层方砖墁地,中间置石砌须弥座,供奉木雕彩绘藏密佛像。二层为佛堂,金柱挂乾隆御笔抱联两幅:“龙象庄严妙不可思议,人天欢喜普如是吉祥”,“见性悟真源参圣如意,定心观妙谛示佛因缘”。
万法宗源殿,位于大红台北部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正脊中央置胜利幢。
殿外悬挂乾隆御匾“万法宗源”,寓意此处是天下万法的源头。此殿原为六世班禅弟子居住和翻译经书之所,现辟为展室。
万法宗源殿背面砌双层盲窗,每层九个。
金贺堂,建在万法宗源南面的石砌高台上,面北,平面呈凸形,面阔、进深均三间。南部单层,北部双层,阳面设槛窗。此殿由东西抄手廊与北面万法宗源殿相连组成独立院落。
琉璃万寿塔,位于庙宇中轴线最北端的高岗之上,佛塔巍踞山巅,如佛居须弥。此塔为八角密檐实心塔,塔身黄绿琉璃相间,为祝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故建七层,称“万寿塔”。镶嵌56尊无量寿佛,寓意乾隆皇帝万寿无疆。
四方形石条台基上,砌筑八角汉白玉须弥塔座,座上的24根廊柱,支起面阔3间的八面塔廊。廊柱之上飞檐斗拱,覆绿剪边黄琉璃瓦。廊上一层八角平座周边,环围汉白玉栏杆24根。踏步设于南面。廊外八面龙纹须弥座上,设汉白玉云龙望柱40根。
飞檐的八个角上,置龙形套兽,檐脊上有走兽五只,骑凤仙人打头,向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后为龙之三子嘲风。
廊内彩画多已脱落,彰显原始的厚重与沧桑。
东西南北四面辟拱门,佛像雕于拱顶之上。佛像为石胎浮雕,外层披麻搂灰,而后上色。上塑天盖,左右雕卷草、 八宝 ,地上山岳高耸、波涛汹涌,天空祥云飘荡,呈炫美祥瑞之气。其余四壁佛像塑于墙面,整个呈龛形。
廊内墙壁上塑有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大日如来、宝源佛、不空成就佛、不动金刚等八尊佛像。
正中以石块砌成八角形塔心柱,四周立石壁,以石拱与塔心柱相连。
塔身绿色琉璃砖墙面,每一层面都镶嵌着佛龛与佛像。腰檐下饰斗拱,嵌黄琉璃立柱与梁枋,俨然一座色彩明亮的佛堂。殿角风铃随风轻吟,犹如诵经声声不息,为乾隆皇帝祈祷祝福。
黄琉璃宝顶岿然屹立于塔尖之上。
在琉璃宝塔两侧,有矩形和曲尺形白台各两座,为东西后佛台,曾各供护法神三尊。当年两白台内皆有供桌,陈设五供、 八宝 、供碗等,两面墙壁有格,内有嚓嚓佛1440尊,两台共计2880尊,现已无存。
单塔白台,位于寺庙西北部,原为一座塔门。这里原有东仓、西仓、堪布仓。东仓、西仓为僧房,堪布仓有佛殿、经堂、大厨房和堪布喇嘛住房,现皆被毁。
最近,在碑亭附近和月台西部等很多地面的石板上,又多了些恐龙足迹的警示标志,成为又一亮点。
据说科研人员近年在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地面上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侏罗纪恐龙足迹,总数近300个,分布在150多个铺路石板上,这些足迹化石对研究恐龙的演化和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价值。据专家介绍,这批足迹最早是两名专家在避暑山庄知名景点“热河泉”边的石头上休息时,偶然在地面的石板上发现的。类似这样的石板,在须弥福寿之庙里就有30多块。
班禅行宫,是乾隆皇帝为促进民俗团结,尊重西藏少数民族政教领袖而建立的寺庙,从六世班禅来承德开始,便成了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它不仅富有高度的建筑艺术和特色,而且对于加强清王朝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同抵御外部侵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