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宫是道教南宗圣地,跟北派全真教永乐宫齐名。道教南宗兴起于两宋时期,是以内丹修炼为主,以雷法行持为辅的道教宗派。玉蟾宫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道教古建筑群,玉蟾宫是道教在海南唯一的合法庙宇。
玉蟾宫位于海南省定安县文笔峰山麓,是道教南宗的创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创建的。玉蟾宫环文笔峰而建,以南宗建筑风格为基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仿宋古建筑群。由祈求平安的慈航殿、和合姻缘的月老殿、理顺本命的元辰殿、开启智慧的文昌阁、健康长寿的药王殿、财源广进的财神殿等20余座建筑殿阁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山体周围,建筑结构完整、风格鲜明,系统地展现了大道主题文化特色。殿宇美轮美奂、雕刻精妙绝伦。
1.玉蟾阁
玉蟾阁敬奉南宗五祖海琼真人。基本造型为八角形楼阁,飞檐,重檐。以轻灵飘逸的建筑构思表现出白玉蟾聪颖透脱、超越尘俗的精神气质,以庄严高贵的建筑格局表现出天上宫阙的意象。辅之以灯光设计,在夜间可以见到道经所述天宫“八角垂芒”的景象。
2. 三清坛
三清坛是文笔峰地势最高的建筑。玉蟾宫不设代表道教最高信仰的三清神殿,但在最高的峰顶上建坛供奉三清尊神,以表达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意象。坛上设三座铜质香炉,供道教信徒向三清道祖表达敬意。由南路中轴线,经玉蟾阁可以登上三清坛,象征按照南宗的道德性命之学进行修持可以实现信仰,沿七星亭从北路也可以登上三清坛,以表现踏天罡、朝玉京的道教传统教义。
3.文昌阁
文昌阁敬奉文昌帝君,元代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帝君受玉皇大帝之命,在天主掌文昌六星之神府,凡人世间读书的、做官的,所得品阶爵禄都由文昌神府裁决,所以自古以来,一切学宫学堂都建置文昌祠阁。逢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诞化之期,朝廷都要派遣有学术名望的官员前往祭祀。
据道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等经书叙述,文昌神府虽在天上,但文昌帝君却时时降临人间,考查读书的、做官的是否品行端正,是否精勤敬业,并将考查结果登记在册,由天聋地哑两位神童掌管,作为裁决某人品阶爵禄的依据。
4.月老殿
月老是民间传说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称月下老人。传说他能知晓天下男女的缘分定数,并会在有缘人的脚上系上红绳,这样,他们才有可能结成姻缘。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线”,就是月老布袋里的红绳,而将千里姻缘牵在一起的神,就是月老。
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媒人是男婚女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间人。而月老作为专司婚姻之神,早在唐代传奇中就出现了。唐李复言《续玄怪录》记载:唐代有个叫韦固的青年,某天晚上遇见一位老人,在月下倚囊而坐,翻看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上前询问,老人告诉韦固:他在查婚书,上面记载着世间男女姻缘定数;囊中是红绳,用来系在有缘男女的脚上,“虽仇家异域,绳一系之,亦必好合。”此时韦固尚未婚配,于是询问老人,自己的妻子会是谁。老人指着一位路过的盲妇说:她怀中的三岁幼女就是你将来的妻子。韦固见小女孩奇丑无比,为绝后患,就偷偷命令自己的随从去把她杀了,可随从行动未遂,只刺伤了小女孩的眉骨。 十多年后,韦固当了大官,他的上司还将自己女儿许配给了他,此女姿容亮丽,只是需用贴花来遮掩眉间的疤痕。韦固怪而问之,原来她就是当年自己想杀掉的那个小女孩,因缘际会做了韦固上司的养女。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玩笑,夫妇俩也更加珍惜这段婚姻,从此恩爱和睦,家族昌盛。
月老的传说既反映了中国人看重人伦之情的观念,也表达了祈盼夫妻相钦,家庭和睦的美好愿望。
5. 三洞经院
道教经籍浩如烟海,南宗历代祖师的著作也蔚为可观,充分体现了南宗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洞经院既是玉蟾宫的藏经院,也是玉蟾宫举办学术论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经院由结构相对复杂的仿古建筑群构成,错落有致,整体风格清新儒雅。
6.药王殿
药王殿供奉药祖神农氏、药王孙思邈、药仙李时珍的神位,既感怀三位神主的恩德,也向三位神主表达健康长寿的祈愿。
药祖神农氏,是上古“三皇”之一。继华夏民族的族群祖先伏羲氏之后,神农氏遍尝百草,教百姓种植五谷,辨认各种草药,带领华夏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被推为天下共主,后人尊称为“炎帝”。
据《元和姓纂》等书记载,神农生于姜水,所以姓姜,名伊耆,又号烈山氏。相传他于四月二十六日出生,身高八尺七寸,厚唇。神农所在的部落,大概信奉太阳神,举行祭祀太阳神的仪式时戴牛头面具,所以后来的一些文献记载说,神农是太阳神,牛首人身。
神农尝百草,是中国文明史上一段神奇而且壮美的传说。相传,在远古蛮荒时期,人类靠狩猎为生,不仅居无定所,而且时常遭遇狩猎的危险,狩猎所得的食物毕竟有限,食用野生动物诱发的各种疾病,又经常缠绕着人类,人口的生息繁衍因此受到自然生存法则的严酷限制。神农氏感受民生疾苦,于是发愿寻找新的食物来源。从山泽到原野,各种植物花繁叶茂,但没有人知道这些植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帮助。于是神农氏开始了一场艰难的试验,以个人的生命冒险去换取人类的整体安全。他尝试着食用各种植物的花果根叶,结果发现有些植物可以充饥,有些植物可以治病。可以充饥的植物有麦、稻等“五谷”,神农教导民众种植“五谷”,民众因此获得安全的食品,华夏民族也因此最先进入农耕文明。可以治病的植物更多,神农将这些植物的特性和药用功能记录下来,写成《神农本草经》,在民间传播医药知识,民众知道用药物对抗疾病,过去那种遇疾病只好听天由命的时代也就结束了。华夏民族的生息繁衍因此日益昌盛起来,而神农氏也被炎黄子孙敬奉为“炎帝”,敬奉为医药鼻祖。
据说,神农氏最后因尝试有剧毒的“火焰子”,结束了这场艰苦卓绝的药物试验。但神农氏以个人生命为代价换取人类整体安全的精神,却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炎黄子孙信奉神农,敬仰神农,正是这一精神血脉代代相传的体现。
药王孙思邈是唐初著名的医药学家,也是著名的道士。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史载孙思邈聪颖特达,七岁入学,日诵千言,当时有些善于品藻人物的名流,赞叹孙思邈乃“圣童”。到二十岁时,已经能讲论《老子》《庄子》等义理深奥的经典,还能掌握诸子百家学术,又好研读佛教的典籍。唐初四杰中的卢照邻等文豪,不仅执弟子之礼追随孙思邈,而且评价他“髙谈正一则古之蒙荘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孙思邈博学多闻,熟知历史故实,魏征奉命编写梁、陈、周、隋等朝代的历史,往往向孙思邈咨询。隋文帝曾征召孙思邈为国子博士,被他拒绝了;唐太宗试图授予孙思邈爵位,也被他拒绝了;唐高宗让孙思邈就任谏议大夫之职,又被他拒绝了。终其一生,孙思邈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山林采药和民间行医。
孙思邈在医药学方面的探求是十分坚毅的,成就是异常杰出的。坚毅的探求精神,和他幼年时的经历有关。孙思邈幼年因感风寒,体弱多病,四处寻医问药,罄尽家产。这样的遭遇使他发下宏愿,立志研精医术药理,救助百姓疾苦。南北朝末期天下动乱,孙思邈便隐居太白山,潜心研究医药,对于各种方剂的搜集、验证,取得划时代的成就,尤其是在儿科医药方面,多用心力。所著《千金方》、《千金翼方》等,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千古经典。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 年),加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以表彰其医药方剂有妙济苍生之灵验。道教和民间则敬奉孙思邈为药王。
药仙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是中国传统药物学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医术世家,祖父是游方郎中,称为“铃医”,父亲李闻,号月池,以医术精湛,在当地渐知名。李时珍青少年时期,试图应科举,年十四中秀才,此后三次应试皆落第,于是锐意医药研究,广泛阅读各家各派的药物学著作。成名后,李时珍受聘为楚王府“奉祠正”,又被举荐为太医院判,得以广见闻,接触更多的医药学典籍。随着读书日广,见闻日丰,李时珍也就发现各家药物学著作所存在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品数繁杂,名称混乱,以讹传讹的现象时时有之。对于解决这类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单纯的典籍校读是不能发挥作用的。于是,李时珍开始走访民间,开展切切实实的调研,以实践知识校正药物学典籍中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记载。经过长期的调研,李时珍解决了许多药物学上的疑难问题,纠正了许多讹误,最终于公元1578年撰写成《本草纲目》。这部书是中国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将中国药物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全书52卷,记录药物1892种,其中有374种是新增的,另载各类方剂万余种,附图千余幅。
玉蟾宫教义:
玉蟾宫发挥着南宗主道场的作用,所以被称为“南宗宗坛”。作为南宗的发祥地和文化中心,玉蟾宫对于南宗法派的传衍,发挥着开启宗源、推阐宗旨、护持宗规的作用,其特色和地位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
玄门宗师第一文笔;
南宗丹道第一阶梯;
沧海桑田第一见证,所以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