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寺庙祠堂 > 樊川兴教寺

樊川兴教寺

来源:  浏览 3713

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被称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但是今天的我们对这座古老的寺庙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关顾。直到2013年4月10日,媒体报道埋有唐代高僧玄奘大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这座古刹才重新进入世人视野里。
兴教寺现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正院中轴线,将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和卧佛殿一线贯通,构成了寺院的主体建筑。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境内),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势很高,在大唐皇宫大明宫的含元殿就可以看到。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在他去世后举朝致哀,不仅如此,据说他每每在含元殿远眺灵塔而落泪,为圣体安康着想,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诏令将玄奘遗骨于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后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

五楹大雄宝殿,红柱碧椽,飞檐凌空,门额上有原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手书“大雄宝殿”牌匾。殿内供奉着元代铸造的释迦牟尼镀金坐像,高约3米,重1.36吨。还供有明朝铜铸阿弥陀佛像和缅甸赠送的白玉石刻弥勒佛像各一尊,西侧有唐朝铜铸观音像,东侧有明朝木雕地藏菩萨像。大雄宝殿绘有彩色壁画,殿后为讲经堂。

藏经楼
    藏经楼位于东跨院偏门内,五楹架构,建筑宏伟,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屹立于参天古柏浓荫掩映之中,周围花竹密茂,雅致幽静,别有天地。藏经楼为二层:一层陈列有关玄奘法师的画像和书画,以及周恩来、尼赫鲁等领导人瞻仰玄奘法师墓地的照片;二层珍藏有《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五藏大藏经,达万卷之多。还珍藏有巴利文《贝叶经》数片。
慈恩殿
西跨院又称慈恩塔院,是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园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建有并列的三座舍利塔,“三塔”已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在苍柏翠竹之中,三塔作“品”字形参差耸立。
三座塔之北的慈恩殿内陈列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石刻像等。
玄奘舍利塔
樊川兴教寺
塔背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0)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

玄奘塔为砖造,总高21米,五层,平面方形,仿楼阁式。底层边长5.2米,每层檐下皆用砖做成简单的斗拱。斗拱上面,用斜角砌成“牙子”,其上再加叠层出檐。第一层塔身经过后代修缮,已是平素的砖墙,没有倚柱;而以上四层则用砖砌成八角柱的一半的倚柱,再在倚柱上隐起额枋、头拱。塔内有小方室供奉玄奘塑像。底层较高,以上各层依次收减。因是墓塔,所以除层外,其上四层概不能登临。玄奘法师舍利塔高七丈,共五层,底层拱洞内有 玄奘法师塑像。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的碑刻,因亦称大遍觉塔。 中国砖塔之砌作木构形者,当以玄奘塔为最古。

樊川兴教寺


上一篇:北京永泰寺

下一篇:安岳木门寺

更多关于 樊川兴教寺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