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崇福寺是金代建立的寺庙,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一直至今。崇福寺,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阁等。寺内,金代建筑、塑像、壁画保存完好,是一座历史价值较高的古代寺庙。
弥陀殿
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堂,始建于金代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弥陀殿高大宽敞,殿顶绿色琉璃剪边,殿内前檐隔扇、窗棂花典雅、精美,是中国现存的一处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佛坛上,有“西方三圣”坐像三尊,主像两侧,有胁待菩萨4躯,金刚两尊。这些塑像皆为金代原作,塑法古朴、精美。殿壁,壁画面积达340多平方米。壁画描绘了讲经说法的场面。
弥陀殿殿身面阔七间,通阔40.96米,进深四间八椽,22.31米。殿为单檐歇山顶,总高约21米。殿身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基高2.4米,基前又有宽敞的月台,衬托得殿宇高大雄伟,瑰丽壮观。殿正面檐下,悬有“弥陀殿”竖匾一方,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殿前当中五间为隔扇门,后檐明间和两梢间各装大板门两页,供游人进入殿堂之便。为了扩大内部空间面积,当心五间,中柱减去,前槽四根金柱仅留两根,并移至次间中线上,增大了佛坛位置与礼佛部位的空间。
观音殿
观音殿,位于弥陀殿后,是崇福寺内最后的一座殿堂。殿内有塑像三尊中为观音菩萨像,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为明代原作。观音殿是仅次于弥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结构最富有独创性。为“四椽伏对乳伏用三柱”。殿内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坛两侧,使殿内前部更加宽广。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为减轻其负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载荷传递到前檐和后檐柱上。
山西朔州崇福寺千佛石塔
山西省朔州崇福寺的四角九级楼阁式千佛石塔,建于北魏天安元年(466),是我国北朝佛教艺术成就的珍贵文物。这座中国古塔最古的楼阁式石塔,又是一个中国古塔之最,还身首两分。在崇福寺弥陀殿内,珍藏着千佛石塔的塔刹。而塔身曾在日军侵华时期被掳往日本,现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石塔高一百五十三点一公分,为北魏内小臣曹天度於献文帝天安元年(466)为其亡父颖宁及亡子玄明所造。雕刻时间与云冈初开凿时代同时,风格一致,为我国最早期的石塔之一。石塔原藏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民国初年对日抗战期间为日人所掠夺,一度藏於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胜利後随同其他古物归还祖国而拨藏台湾国立博物馆。惟其塔顶尚存山西朔县文物保管所。
塔石料制成,方形九级实心楼阁式,通高约三米左右。石塔造型优美,雕工精细,与大同云冈石窟第二窟、第六窟、第八窟的塔柱极为相似,如出一人之手。石塔原置于不规则的砖砌须弥座上,须弥座依塔身平面呈方形,为后人珍藏石塔临时砌筑,四边长约一点四米。高约九十厘米,砖的尺寸铰大。石塔其造型系依《法华经·见宝塔品》之“七宝塔”经变而成,石塔下部方形石座较高,底座正面分三栏,中间正面浮雕两尊供养比丘,两侧蓬花吼狮,其他供养男女像各十人。背面为题记,题记两端各供养人像。方座承托上部塔身,塔身和方座上共雕大小不同的小佛坐像一千三百三十二尊。各层转角处凌空倚柱呈方形,中间雕较大的佛龛。龛内置坐像,坐像头顶半圆形龛循。龛左右起“枭混”曲线,左右上部小佛围抱,全然一个佛的世界造像及艺术风格与云冈石窟塔柱维妙维肖。各层四隅上部翘出塔檐,翼角微翘,椽望、连檐、石顶等俱全,完全仿木结构雕制。
据塔底题记载,北魏天安元年(466),献文帝拓跋弘的小臣曹天度倾全家资产雕造。公元四六零至四八零年间为北魏雕刻之黄金时代,也为我国石刻艺术之最高峰。本件为独立圆雕,其制作正值此时,地位与价值,不言可喻。
塔刹下部雕成刹基柱,稳置于最上层顶端,平面呈方形,总高约五十厘米。基柱上承刹身,四隅各有一个佛龛,龛内浮雕两尊小佛坐像。转角立柱雕一人像。龛下各以宝装莲花为结,上部翘出房檐,承以雉碟状的山花蕉叶,山花中间夹雕小佛坐像。房檐顶端呈覆钵,上有相轮九重,宝珠作结。塔造型优美,雕刻精细,挺拔秀丽,端庄大方,实为一件珍品。在塔刹上辟龛造像,更是前所未见,充分显现出北魏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