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明清古建筑天安门——承天启运安邦国

明清古建筑天安门——承天启运安邦国

来源:  浏览 593

      天安门是故宫古建筑群的一部分,是明清皇宫的正大门。 天安门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时称承天门,取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九月十八日,顺治帝命人重新改建,并定名为“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民”。天安门坐北朝南,在明清皇宫古建筑群的最前面,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

天安门

天安门的地位和作用
 顺治朝时,清朝初定天下,顺治帝的许多做法也逐渐成了定制。随着国家的统一,康、雍、乾三朝逐渐进入盛世,许多的国家政事、军务等重要活动均在天安门举行,并成了后世效仿的对象。
不仅是重大战事出征由天安门出发,得胜回朝的献俘仪式也是在此“上演”。 天安门在清代皇家的仪制中地位甚高,许多国家大事也是安排在此宣诏天下,以显郑重庄严。
清朝定都北京城之后,皇帝凡有重要祭祀、祭奠等需要出宫,一般均从天安门出发,以示庄重。

除了官员于金水桥旁分班序立,送迎皇帝外,天安门还与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安门也成为官员等待消息的地点。

天安门广场的四次大规模修建
  1949年7月,为筹备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第一次修建。修建工程包括:开辟一个4公顷,能容纳16万人的大广场;清理广场多年遗留的渣土和障碍物,修缮天安门城楼主席台,清理楼顶杂草,粉刷城楼和广场四面红墙;修建升国旗的设施,修补天安门的前、东、西三座门之间的沥青路面1626平方米;美化环境,进行种草、种树等绿化工程。本次修建于当年9月底前竣工。

    同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中轴线上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动工,1958年4月竣工。

    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修建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1958年6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给中央写了请示报告,提出改变北京市城市面貌的计划,内容之一是展宽天安门广场。7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大规模改建天安门广场和建设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十大建筑的决定。8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改建和扩建天安门广场,同时扩建观礼台,并在广场西侧修建人民大会堂,东侧修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三次修建是在1976年冬,因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移除了前门楼与纪念碑之间的松树林。经扩建后的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广场。
  第四次修建是1999年,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承担了天安门广场改建工程设计方案,这也是其第四次较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包括更换广场地面铺装、天安门广场水景(含扩音系统)、广场内照明及周边建筑照明三项工程。

上一篇:北京皇家官窖冰窖-雪池冰窖

下一篇:天津石家大院

更多关于 明清古建筑天安门——承天启运安邦国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