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山东潍坊市的古街(巷、道)有哪些

山东潍坊市的古街(巷、道)有哪些

来源:  浏览 9044

山东省潍坊市古称“潍州”、“潍县”,又名“鸢都”,据明万历《潍县志》记载,潍县始创于汉代,时称北海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潍州。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降州为县。1902年德国人将胶济铁路修筑至潍县。1904年辟为商埠,为鲁东商业重镇。明清以来为“东莱首邑”。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以潍城、坊子为基础建潍坊特别市,取潍城、坊子首字命名。1949年6月改称潍坊市。潍城区以旧潍县城得名。

“万历志”所载的城外关厢的各个隅,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到解放前夕,已成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西南关、东北关6个关厢了,其中以东关、南关两个关厢最繁华。
现在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区面积跟民国初期已扩展了多倍,当时的潍县城区仅仅是东到潍州路,西到永安路,南到人民街,北到北宫街。现在绝大部分古城墙被拆,很多老地名街名在城市发现在中已完全消失。
 
 
古潍县西城(城里)的街道以大十字口(今向阳路与东风街交叉口)为中心,有大小街巷48条。东关城内街巷繁多,有九街十八巷之说,其实远不止这些。

老潍县西城(城里)共有48条古街古巷,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开发原因,有些已经消失,目前旧址尚在街名尚存的有21条,成为稀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前,潍城区重点选取17条保护相对完好且特别有“故事”的古街老巷,即“九街八巷”进行修复开发。九街即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北门大街、增福堂街、芙蓉街、布政司街、郭宅街、预备仓街、棋盘街;八巷即海道司巷、曹家巷、梁家巷、郭家巷、金巷子、染坊巷子、水巷子、南巷子。每一条老街巷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都代表着一段珍贵的历史印记。
历史典籍和地图没有染坊巷子,应是无中生有出来的。
 
介绍潍县城里的街巷,必须先说一说大十字口。因为这里是全城的中心点,贯通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上的四条大街,即东门大街、西门大街、南门大街、县治前街,在此交汇,整座县城由此分割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范围大体相等的四个隅,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1.大十字口:位于今向阳路与东风街交叉口,离潍坊县衙旧址不过百米,古代潍县城最繁华的集市所在,店铺林立,一派繁荣景胜,曾经云集了张三包子,时麻子肉火烧,等等好吃的面食大店。
十字口也是潍坊市区海拔最高的所在,海拔31.7米,比北马道高7.1米。
向北不远就是全县最高权力中心县衙门,向东、西、南都直通三个城门,是城内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多少年来一直是最繁华地段。无论是迎送官员、集会游行、节日宣传,乃至城隍爷出巡等,凡是需要招摇过市的举动,都要经由此处。尽管朝代更替沧桑巨变,大十字口的重要历史地位一直没变,人们至今还相沿相习地称这里为大十字口。
小十字口,在大十字口以南,布政司街与向阳路交叉口附近。
 
2.中山大街(西门大街、东门大街):位于潍城从东门(朝阳门)到西门(迎恩门)之间(即今东风西街与和平路口以西至月河路口以东路段),全长约1公里。它由习惯上称作东门大街、木牌坊、大十字口东、大十字口西、四牌坊、西门大街等路段连贯组成。这是一条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商贸发达的主要干道,历经千百年世代更替,见证了封建文明的鼎盛与衰败、现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各个时期都曾以独具风格的建筑在这条轴线大街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迹。
有据可考的名胜古迹也大多聚集在东门大街。位于东门大街最东面的文庙
(东风西街老槐树的北面),始建于宋代,是供奉孔子的庙宇;文庙西院是本地的名宦祠、乡贤祠,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文庙往西走不远,便是东岳庙,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明清时期,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当时的知县便要拜谒神灵,祈求本县风调雨顺、百业兴旺,而东岳庙是知县拜谒神灵时休息的地方;大十字口(街)以西坐落着潍县的著名学府——潍阳书院,1913年,潍坊历史上最早的公办初中潍县县立中学创办时,就以潍阳书院为校舍。
1929年(民国十八年)县政府将这六段自然街区一并定名为“中山大街”。1948年,为纪念“四八烈士”,将此街命名为邓发街。1965年改为东风西街,沿用至今。
建国后,东风大街从原来的七八米,逐步拓宽到30米,1993年,又重新拓宽到50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潍坊市城市建设的推进,数条道路得到拓宽改造,又新修了很多街道,宽度均超越了东风大街。如北海路通衢南北,北到海边南到安丘,宝通街连接东西。东风街作为老潍县中轴线的繁华地位也渐渐被淹没。
 
 
3.县治前街、南门大街:位于向阳路,当时的主要街道,城里南北轴线上的大街。大十字口是南门大街和县治前街的连接点。往南过小十字口、田宅街、南门大街到安定门(南门);往北直达县衙门口的“东莱首邑”坊,名为县治前街。
日伪投降后,两街曾统一改名为中正街,全长705米。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新命名为博古街。1965年改名为向阳路,经延伸拓宽后,成为向阳路中心城区的一段。
民国以前,这条大街从东莱首邑坊到南门里,共立有谏议坊、解元坊、进士坊、通政司放、节孝坊等九座牌坊,现在一个也没了。
1982年,为将市区宽仅9米的向阳路拓宽到30米并延伸出城。
二、东北隅的古街(巷、道)
 
东北隅在东门大街以北、县衙门以东至马道的范围内,街道有胡家牌坊街、曹家巷与梁家巷、新街子和海道司巷、郭家巷、安乐街和察院前后街等。东北角的荷花湾占地几千平米,是城内的大湾之一,往西尚有二增湾和油房湾。
潍县城内七处古园林中,硕果仅存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十笏园”,就在胡家牌坊街路北原丁四宅的大院内。1949年撤销潍坊特别市建立县级潍坊市,市委、市政府机关也设在丁四宅院内。昌潍公安处和市公安局就设在原县衙门内(这是能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梁家巷、安乐街到荷花湾附近,拆建、新建了大片的干部宿舍。那时这一带就成了全市的政治中心。
 
1985年,最早开发的原县城东北隅,形成了曹家巷社区、十笏园文化区的一部分。
在社区内尚存在的街巷主要是曹家巷、胡家牌坊、梁家巷、北马道(在下一篇中介绍)。
郭家巷现在已是社区的一部分,比老郭家巷向东移了一个单元。
安乐街也已融入安乐街小区,没有一点以前的模样了。
海岛司巷、新街子、察院前、后、中街、县过道、东马道,已融入曹家巷小区,这些街巷有的虽然存在,但形象都有改变,有的已经完全消失了。
 
当前,潍城区重点选取“九街八巷”东北隅有:胡家牌坊街、海道司巷、曹家巷、梁家巷、郭家巷。
曹家巷小区一带我去过几次了,现在正搞建设,有点乱,主要介绍几条现存的街道吧。


 
4.胡家牌坊街:位于城隍庙街以东,去过十笏园的人都知道这条街。潍坊现在以石坊命名的街巷现在只有这一条,其实潍县城里共有三十多座牌坊,造型美观,妙就妙在其形状各有不同。但是留存下来的牌坊一座也没有。潍县胡氏虽然不是四大家族之一,但仍然是名声显赫,胡家四世连续做官,在明朝万历37年(1609年)的时候,朝廷就恩赐“四世坊”的牌坊立在了胡氏居宅的街东头,所以这条街就唤作“胡家牌坊街”。当时能够连续四世做官都出政绩的,恐怕中国从政历史上为数也不多吧!

(这一段街道应是“新街子”的位置,现与胡家牌坊街合并,统称胡家牌坊街)

胡家牌坊街是保存最好的古街,十笏园、郑板桥纪念馆、关帝庙(孔融祠)位于街的北侧,文昌阁(新修建)位于南侧。这几个地方挨的很近,来潍坊旅游这里是最应该看的一个地方。
 


5.曹家巷:十笏园东侧,潍州剧场对面,南北走向。过年时,全是小吃店。据《潍城区地名志》“以曹姓居此最早得名”。南通东门大街,北至胡家牌坊街,长200米,宽4米左右。清代潍县丁氏望族十二世丁庸行发家后,在此处大量购置土地,修建住宅。
 


6.梁家巷:梁家巷南头和曹家巷连接,北至荷花湾北马道。传说,最早只有张、梁两家住户,人称“两家巷”,光绪二十年,梁家学子梁文灿中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梁氏家庭人气大旺,此巷遂改名梁家巷,1992年与曹家巷合并统称曹家巷至今。
三、西北隅的古街(巷、道)
 
潍县城的西北隅,在西门大街以北,县衙以西的范围内。隅内有城隍庙、观音庙等庙宇,以城隍庙为最大,两个大湾在西马道和城内的西北角。因县衙坐落在南北轴线的北端,北城门向西偏移了200米,成了隅内独有的一座城门。北门大街是最主要的街道,南通西门大街,身东便是城隍庙街和金巷子街,再往东是县衙西墙外的仓巷子(因紧靠县衙内的常平仓得名)。北门大街以西是陈家老过道、撞钟院老过道、撞钟院前街和后街。北城门名望海门(这个名字很适合它的位置),无瓮城,城门外便是东到登、莱,西去济南、北京的官道。1938年日寇占领潍城后,北城门和西城门被封闭,使西北隅城内外的交通和手工业、商业的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1990年前后开发的原县城西北隅,形成了城隍庙、北门大街2个社区,尚存有北门大街、城隍庙街、金巷子、北马道、西马道等街巷,原来的撞钟院前、后街,撞钟院老过道、仓巷子等街巷消失。
 


7.城隍庙街:位于东风西街北,向阳路西。城隍,本义是护城河,最初由道家演绎并推崇为护城之神。潍县(当时是潍州)的城隍庙就建在了与县衙并列,位于县衙与北门大街的中间,体现了神权、政权互为依存的统治理念。由此而形成了这条240米东西走向的城隍庙街。
 

 
老百姓普遍认为城隍爷就是阴间的县官,每月的初一十五,县官都要来拜谒。这些迷信活动,引来了城乡各地的善男信女和小商小贩以及看热闹的市民,庙前便成了小型集市。尤其在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郑板桥倡修城隍庙时,又在对面广场增建了一座戏楼,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潍县建成第一座戏院的170年间,城隍庙戏楼是全县唱戏最多、时间最长、也是一年当中全城最火爆热闹的地方。
郑板桥在1752年主持重修城隍庙后,立三绝碑《新修城隍庙碑记》,石碑原立于城隍庙大殿旁边回廊上,现存于潍坊市博物馆石刻艺术长廊内。
 
2012年以前,城隍庙周边尚有近300处民居,除部分建筑建于清晚期外,多数建于民国时期以后,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大都陈旧不堪、基础设施配套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刚出炉的火烧,色彩艳丽,火烧散发着面香、馅香、火燎香。咬一口,外焦的面皮咯咯作响,大葱与鲜肉在高温下的组合,香气十分浓郁。食用时用一张吸油纸包住,一口口咬下去,鲜香美味,别有一番风味。
这儿的火烧,皮鼓鼓的,要厚一些,肉馅是肉泥与肉块混合在一起的,给人货真价实的感觉。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和其它地方的火烧一样,也有烤糊的地方,两面有厚有薄,不匀均。


 
8.北门大街:从这个名字上我们可以推断这条街往北直通北城门。北门里是潍县陈氏的府邸,“颍川旧世第,潍水新人家”。因为当时北门里大街陈氏一家父子翰林,所以人们又将这个地方称作“翰林院”。
北门大街除有与陈家有关的街巷和豪宅大院外,还有毛家场子、彭家过道、刘家过道、同春大院、张家大门等用以标志地段、院落的具体名称,它们也是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中凝结下的固体文化。
潍坊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在这里设立了城防机关,派驻了不少士兵,北门大街附近的许多宅院毁于战火。

 
现在的北门大街,街道不直,有宽有窄,秩序混乱,已失去了的往日风采,只有临街的几间旧房子石头根基还能找到一点点往日的影子。
 

 
9.金巷子:位于城隍庙街北,向阳路西,东西走向。又称八支旗杆底、谭家场子,是北门大街身东同一条200米街巷,因时代背景演变而赋予的不同名称。
 
 
因为这条巷子的北面住着陈风翰,陈风翰在清朝嘉庆的时候中了进士,后来到了广东做官。于是家中就翻盖府邸宅院,当时张灯结彩,金碧辉煌,老百姓一看整条巷子都这样,于是就称作金巷子。金巷子过去商铺林立,生意红火,而且住着很多有钱人。
在金巷子街西段路北曾竖立有八支旗杆,俗称八支旗杆底。传说这八支旗杆的背后就是清朝嘉庆进士陈凤翰的老宅院。陈凤翰的三四代人中,先后有十人出身科甲,根据清朝的惯例,具备拔贡以上功名的人可在家中竖旗杆一支,陈凤翰门前曾竖有八支旗杆(院内还有两支),世称八支旗杆底陈 (不太明白这个“底”字的含义)。
清末民初,民族工商业兴起,这座封建大院的主人,换成了以粮食中介发家的谭思聪家,于是又有了谭家场子的称谓。
现在已破烂不堪,垃圾遍地,巷子的东头还有一家火烧店在营业。巷子南面是正在建设的城隍庙金银仓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后应该重新对此巷进行修复。
 

 
10.北马道街:位于金巷子北,约200米,是一条比较长的小巷,位古潍县城墙根下。是西北隅留下古迹较多的街道。
 
 
“马道”是旧时军队巡城遛马的通道,环城之内有东、西、南、北、四条马道。城里(河西)的就直接称为什么什么马道,东关(河东)的就在前面加上“东关”两字。


顺着北马道向西,过北门大街之后,我又发现了一段老城墙。向坐的路口的老人求证,这段城墙就是原来的北城墙,这说明北马道的位置和原来的位置是一样的,现在北马道的走向就原北城墙的走向。
 

 
11.西马道:在颐园社区的最西侧,我去时正在修路,无法通行。
 
12.撞钟院前后街:已淹没于颐园社区,难觅踪迹。此街临近西马道,因观音大士庙(观音院)朝夕撞钟,人们称作“撞钟院”而得名,此庙后改建为西北镇小学。元代状元张起岩曾经把这座撞钟院写入潍县八景,叫做《北楼晓钟》。
街民中,小商小贩、耍手艺、卖吃食、下苦力的居多,其中不少是陈大观家族的后人。穷苦家庭的妇女都在家做针黹、绣花。因此,这里乃至北门大街,也是潍县传统刺绣手工艺品的基地之一。观音大士庙前后的住户,基本都以铜首饰加工为业,产品送往大街上的银楼,行销省内外及京都、东北各地。在潍县所谓“三千砸铜匠”中,他们为数不少。解放后,家住庙前的朱光之一家,父母、儿子、媳妇都从事铜首饰加工,很有名气,在承做解放军服装铜纽扣时,独家创制出带五角星的纽扣,受到军队的表彰,载入潍城史册。
原来在城关撞钟院街观音大士庵内有一口大钟,撞钟院也由此得名。后来挪到北门城楼,每当晨曦之时,敲击大钟,响声之大,全城老少爷们都能听到。观音大士庵曾经被叫做撞钟院,后来改成一所学校,大致位置在今潍城区颐园小区内,当时撞钟院南北有两个大湾,南为前湾,北为后湾,如今后湾尚存,不过已是垃圾堆如山的废水池。听老人讲,现在的后湾大概比以前小了三分之一。后湾北侧的几家小院的墙头上开的花甚是漂亮,给人以宁静之感。
四、西南隅的古街(巷、道)
 
城内西南隅在南门大街以西、西门大街以南至马道的范围内。沿马道有柴家湾、小太平街湾、蝴蝶湾、大石炕湾,以西南角的蝴蝶湾最大。隅内贯通东西的街道是布政司街连接增福堂街、西下洼街。贯通南北的,东边是芙蓉街连结罗家巷;西边是岳王庙街连接南下洼街、冶坊巷街。芙蓉街向东有水巷子、宋家门楼,向西有八仙巷、大太平街、忍和街、鞍子街。太平街中段往南是四合头街。
 
1992年开发的原县城西南隅,建成了芙蓉街、增福堂、岳王庙3个社区。社区内的街道有芙蓉街、布政司街,太平街、水巷子4条尚存。原来的岳王庙街、增福堂街、西下洼、八仙巷、蝴蝶湾崖、鞍子街、忍和街、宋家门楼等街巷已经消失。
 

 
13.布政司街、增福堂街:位于东风西街南,向阳路西。布政司街东接小十字口,向西,就是增福堂街,长约150米。明代山东设布政司使,据万历《潍县志》:“布政分司(公廨)在县治西南”,此街因此而得名。20多年前,这里并不是楼房,而是一排排小平房。上世纪90年代拆迁,布政司街的名字虽然保留了下来,却早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当时的布政司街是一条并不宽敞的小街,沿路的平房用的是灰色砖瓦,平房有屋有院,色调是灰色和青色的。
 

 
现在布政司街与郭宅街不在一条线上,布政司街稍北一点,街很窄,我从郭宅街出来时根本没有看到。现在就是一个过道,指示牌藏在树枝中,不知道这些历史的人根本不会注意它。
 

 
当年,增福堂街东头,路南路北都是陈介祺家的豪宅。路北的大院占地约一万平米,南北有四排房舍。现存的后排东头南北两厅房及东边的二层砖木小楼(即原贮藏古董文物的所谓“万印楼”),建筑面积380平米。现已从罗家巷(罗家巷与芙蓉街现在合称芙蓉街)开门,辟为“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开馆时间是上午9:00——11:30,下午14:00——17:00,周二至周日免费开放,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凭身份证免费参观,周一闭馆。
 

 
为什么叫“增福堂街”呢?是因为街上有一财神庙叫“增福堂”,里面供奉的是本地最有名的财神,叫“增福财神”,也就是文财神李诡祖。随着旧城改造,增福堂街已在2006年永远消失。在郭味蕖故居陈列馆的东墙外侧有关于增福堂街的介绍。我在万印楼东侧遇到一位老大娘,向她打听财神庙的事,她说:“那儿是住家,不是庙。”看来,这些关于老街老建筑的记忆正在快速地消失。
 

 
14.芙蓉街、罗家巷:位于向阳路西,东风西街与胜利西街之间,是连接西南隅全部东西街巷的主要街道。从中段的水巷子路口分为南、北芙蓉街,北头通过罗家巷可到西门大街(解放后罗家巷并入芙蓉街)。明朝时,这条街上有一座刘氏家庙,庙里有一棵大芙蓉树人人喜爱,因此称此街为芙蓉街。直到现在,芙蓉街两侧还种着不少芙蓉树。大名鼎鼎的万印楼就位于芙蓉街的北端。
 

 
15.太平街:东起芙蓉街西至西马道(月河路),从南下洼路口分为大、小太平街。自上世纪30年代至1993年旧城改造前,街面、房舍变化不大。知名人士的宅院:路北的有清末状元王寿彭得功名后新置的房产,他本人住得时间不长,他的夫人郭氏和三个儿子及其后辈都长期住此。
中段正冲四合头街有一黑漆大门,庭院深房舍多,刘氏族人称为“老大门”。门上悬“世袭云骑尉”匾额,刘氏第十二世刘鹏翕早年住此。民国后,此门内部分房产卖给同祥李家,刘氏后人仍住大院内。此大门的历史和刘氏家庙一样久远。现在太平街成了便民市场。
 

 
16.水巷子:在位于太平街南,属于芙蓉小区,东西走向,多灵韵的名字啊,可是现在没有了味道,就是一个简单的过道。其名字由来则是因为每逢雨季来临,雨水会沿此巷向西分流。现在的地势依然是东高西低。
五、东南隅的古街(巷、道)
 
城内东南隅,位于东门大街以南,南门大街以东,连通马道的范围以内。与东门大街平行的郭宅街是其横贯东西的主要街道。南北走向的有兴隆街连接预备仓街到南寺前街;还有棋盘街、南巷子、射步亭街、平安街,它们之间各拐一小弯便贯通南北。松园子街在郭宅街南边,西到预备仓街,东接南宫后街。隅内有天仙宫(南宫)和石佛寺(南寺)两座古庙,其周边形成了南宫诸街和南寺诸街。
 
最晚开发的东南隅,形成了包揽所有街道的松园子街社区(已改名为潍州社区),社区中尚存的街巷有松园子街(半段)、郭宅街、棋盘街、预备仓街4条。原来的南巷子、南宫前街、后街、西街、平安街、塘子过道、南寺前巷、后巷、前街、西巷、射步亭、南马道(部分)等12条街巷已经消失。
 
17.郭宅街:郭宅街东至东马道(和平路),西至预备仓街、兴隆街、小十字口东街(向阳路)的交汇处,全长400余米,向西过小十字口直通西南隅的布政司街。
 

 
历史上因潍县郭氏望族聚居于此而得名。郭氏一族明初迁入潍县,其四世祖住东南隅,六世郭尚友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仕宦起家,诗书传世,明清两代共有翰林4人、进士8人、举人27人、武举2人,贡生以上83人。他们的宅院、祠堂遍布郭宅街及其附近的棋盘街、南巷子、松园子街、射步亭街。邑人俗称郭宅街是“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潍县志》曾记:郭宅街“甲第连云”可见其房屋之多,其势之雄,同时郭宅紧连郭氏园,即南园,郭宅建筑横跨三条街,所以成片。
 

 
此处原先也是潍县田氏的宅邸。如今古宅再也看不见,郭宅街物是人非,全部改为了小吃一条街。听同事林富山说郭宅街有一家肉火烧(好像是“百姓肉火烧”,在靠近向阳路的位置)比城隍庙肉火烧好吃,有时间我要去验证一下。
 
18.棋盘街:在潍州剧场东邻,南北走向,100多米。城内有两条宽而短的南北街,一条是县衙前的县治前街,一条即文庙前的棋盘街。县衙和文庙是全县政治、文化的主要建筑,其门前必须敞亮通达以彰显其尊崇,这两条街的设置格局,包含在县衙和文庙的建筑气势之内。现在街的中段东侧有一棵高大的树,应是以前留下的老树,老树的对面有一家卖煎饼的,价格很实惠,味道也是极好。
 

 
19.预备仓街:位于向阳路东,东风西街南。当时县衙设国粮仓库三座,分别是预备仓、常平仓、盐义仓。常平仓位于县署内,共十间;盐义仓在县置以西,六间;预备仓盖仓房六十九间,这三间仓库共存粮食三万一千石。现在的预备仓街就是一个过道,两边没有商铺。
 

 
20.松园子街: 位于潍州社区内,只留下半条老街,大部份房子年久失修。松园子街名的来历,可溯《潍城地名志》:“街中有丁氏松园,故名。”相比一些曾经名噪一时的老街,深居小区内部的松园子街算是当前保存得相对较好的老街。在周围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松园子街的这片老房子显得有些落寞。

 
约在隋末唐初,县城始定位于白浪河西岸,千年来再未移址。潍县城是全县的政治文化中心,县衙便是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因而居于全城最尊的正北方。与其并排的是身西的城隍庙。向南正冲县城的中心点大十字口,以此为分界点,将全城分为四隅。其他文武机构、文教设施、寺观庙宇等,则有选择地分布在县衙附近或四隅的重点部位。这便是潍县古城在千百年封建时代基本定型的建筑格局,直到解放前变动不大。

上一篇:中国古代的门、门墩、门环、门钉、斗拱、飞檐、屋顶

下一篇:北京名声显赫的胡同东厂胡同

更多关于 山东潍坊市的古街(巷、道)有哪些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