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河南浚县古城

河南浚县古城

来源:  浏览 1773

浚县古城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境内有名胜古迹300多处,大部分位于古城内。浚县商代称黎,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
浚县古城古建筑遗迹
浚县古城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处10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11项、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5处,优秀历史建筑单体及院落44项,重要城市历史环境要素及遗迹、遗存13项。

恩荣坊
牌坊是国家表彰的典范、是家族荣耀的象征,也是用石头雕刻成的勋章。

这座牌坊叫“恩荣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是皇帝奖励孟楠家一门三进士而赐建的牌坊。

太平兴国寺

太平兴国寺,创建于五代,寺号是北宋第二代皇帝赵光义用自己的年号敕封的。院内有一块立于太平兴国二年 (997)的石碑,为《敕赐太平兴国寺》记碑,详细记载了当时有寺无号,众僧人呈报朝廷,皇帝赐封的过程。

天宁寺
天宁寺,也是大伾山的王牌景点——伾山大佛所在地。

藏经阁

寺内的藏经阁内原藏明代大藏经书 6053卷,建国初运到新乡(即当时的平原省)博物馆保存,是不可多得的明代佛教文献。

伾山大佛

伾山大佛,是一尊善跏趺座式的弥勒造像,距今已有将近1700年的历史了,是全国最早的大型摩崖造像,比乐山大佛早450多年。它依山而凿,高与崖齐,通高是22.29米,比洛阳龙门的卢舍那佛高5.15米还多,所以被专家称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


八丈石佛七丈楼

这大佛还有一奇妙之处,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楼”之说,也就是说这大石佛有八丈之高,而大佛楼仅有七丈高,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义。


佛脚深入地下


大伾山山顶太极宫

大伾山的标志性建筑———太极宫。


大伾山石刻

大伾山有三大特点,一是文物古迹多,二是古树名木多,第三就是摩崖石刻多。从唐代到民国保存了460余处摩崖题记。用“一字一境界,一书一人生”来形容大伾山的石刻文字一点不为过。

上面这块石刻是和大石佛并列的宝贝,国家级保护文物。

石猴路

这条路叫“百猴路”,路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的全是猴子。这些石猴是根据一位叫“泥猴张”的民间艺人创作的泥猴作品所刻。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猴被作者利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刻画的活灵活现。

阳明书院

明弘治十二年,新科进士王阳明送本地名臣王越的灵柩来浚县安葬时,见此风景秀丽,便在大伾山上讲学,由于听着甚众,后在此建书院以课诸生。


浚县泥咕咕

大地是孕育生物的母亲,泥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浚县泥咕咕是民间艺人创造的泥土的精灵。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

浚县古城

浚县古城历史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上,卫河蜿蜒纵贯全境,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母系氏族晚期(约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创造出仰韶文化遗存。4000年前先民开发火龙岗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留下龙山文化遗存。
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浚县商代称黎,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


昔日黎阳城非古时黎阳城。古时黎阳城汉代位居大伾山北麓,卫水西侧。因水患而成湖,遂移城至浮丘山巅。黎阳城历经置州置郡,明洪武三年降州为县,移城于浮丘山东北麓,绕南、东、北三面构筑城墙,城西以卫河阻险。


公元1510年,也就是明正德五年,增筑西城墙,抵浮丘山而至。因登山鸟瞰城内尽望,故于明嘉靖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32年,跨浮丘山峦拓筑西南城隅。


公元1574年,也就是明万历二年,围半壁浮丘山于城内重筑城墙,终成昔日黎阳城。
古黎阳故址在今大伾山东北1.5公里处,遗址范围东至高村西,西至河道村东,南至紫金山,北至浚内公路南,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000米,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黎阳名字来历,源于两种说法:

一是源于黎山(今大坯山)在其南,河(黄河)经其东,故称黎阳;

二是源于远古时代,黄帝与南方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战争,部分九黎族留在此地,故有黎阳一说。


发展变更

五帝末期

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尸子》载:舜“顿丘买贵,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    

注:顿丘,今浚县屯子镇蒋村附近


夏(前2070-前1600)

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商(前1600—前1047)

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靠近京都)。

西周(前1047—前771年)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邶、卫 。


春秋(前770—前477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晋国筑顿丘城(今屯子乡蒋村附近)


战国(前476—前222年)

周元王元年晋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此为浚地设县之始。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阳县、顿丘县。黎阳县治在今大伾山东北,属冀州魏郡;顿丘县治在今屯子乡蒋村附近,属兖州东郡。

王莽时(9——20年)改黎阳曰黎蒸,改顿丘曰顺丘。东汉复原,隶属依旧。

三国时浚地属魏国,黎阳县属冀州魏郡,顿丘县属兖州东郡


南北朝(420—581年)

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编户11980,人50457口,属司州。

北魏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镇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6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前枋城)。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州治在枋头城,后迁至汲县。

注:冀州隶属河北衡水市,兖州隶属山东济宁市


隋(581—618年)

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

开皇六年原东黎县置临河县(东黎县改名);

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临河县(今善堂镇临河村南)。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

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注:汲郡,治所在汲县(今卫辉西南)。


唐(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高祖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设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世盇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

注释:卫州,古地名,包括新乡、鹤壁等地,长期治所在汲县(今卫辉)


北宋(960—1127年)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阳县改属河北道澶州。

端拱元年(988年)于黎阳置通利军(在河南浚县东北)

天圣元年至六年间(1023-1028)城毁于黄河水患,移治浮丘山西

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这是浚县名字初始源头,浚,意思是挖深、疏通意思(因黄河经过此地,故有此名)


金(1115—1234年)

金天会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浚州属河北西路。

皇统八年(1148年)嫌与宗峻音同,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

天德三年(1151年)又改通州为浚州。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临河县治没于黄河水患,县废


明(1368—1644年)

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为浚县(至今),编户50里,属北直隶省大名府。

注: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南


清(1644—1911年)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事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注:磁州,今磁县,隶属河北邯郸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内黄县五区(今善堂)划归浚县,为第七区。 

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955年撤销一、三、八、九区,88个乡(镇)合并为55个乡(镇)。延津县两个乡(14个自然村)划归浚县。

1957年调整行政区划:保留新镇区,其余4个区撤销。将57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11月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浚县划归新乡行署。

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开辟浚县大伾山风景旅游区。10月撤销安阳地区,浚县归属安阳市。

1986年国务院批复省政府,将浚县由安阳市划归鹤壁市。

1996年原属浚县管辖的大莱店镇划归鹤壁市淇滨区。

2008年9月1日,原属浚县的钜桥镇整建制划归鹤壁市淇滨区管辖。


历史事件


秦(前221—前207年)

始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白寺山


东汉(25—220年)

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坛路。

是年光武帝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监管


建安五年(200年)

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


建安六年(201年)

袁绍进军黎阳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再克黎阳。五月,袁绍卒,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屯兵黎阳。秋,曹军渡河攻谭,袁尚出兵助谭,曹、袁两军在黎阳激战。袁谭兵败,退守邺城。操留贾诩守黎阳。


西晋(265—316年)

咸宁四年(278年)九月蝗灾。

咸宁五年(279年)六月雹灾。

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没,房舍多被冲毁,人有被淹死者。


东晋(317—420年)

约在大兴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后赵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伾山东麓依崖凿大石佛一躯,高22.7米余,以镇黄河。

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邺城,擒燕主慕容?后返长安至枋头,宴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头城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北魏曾为汲郡治所)。

太元十三年((388年)翟辽杀太守滕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


唐(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七月李密受东都杨侗之封,放弃与王世充之争,悉力以对付化及。化及攻仓城屡败,密伪与和,以痹其众。化及识计后,大怒,与密大战于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化及力竭粮尽,部下多**,乃败走魏郡。密还巩洛,留徐世盇守黎阳。

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


金(1115—1234年)

金明昌四年(1193)六月黄河在卫州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


元(1206—1368年)

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

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冢达二百余年。


明(1368—1644年)

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

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年)又三次向浚县迁民。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

嘉靖三年(1524年)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


清(1644—1911年)

顺治初(1646年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日军拥入县城,大肆烧杀**掠。从早至晚,杀害男女老幼4500余口,焚烧房屋1000余间,毁坏抢掠各种财物无计。


如今,黎阳城早已成为历史,曾经繁华一时闻名遐迩的黎阳渡口也再难找寻;

然而,历史是面镜子,它留给我们的虽说只是一些断壁残垣、残瓷片瓦、只言片语;

但它们作为我们民族记忆的碎片,折**的确是人文的光辉,串联着的确是人类文明从原始到现代沧桑变化的足迹。

TAG:

上一篇:《蓝调城南》浏阳会馆

下一篇:中国古代十一大民宅古建筑群

更多关于 河南浚县古城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