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花园是江南名园之一,是木渎首富严国馨修葺的古建筑。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位于江苏苏州木渎古镇山塘街王家桥畔。
严家花园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者沈德潜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一时题咏颇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严家淦的祖父严国馨(1826—1905)在木渎经商致富后,买下“端园”,并请苏州“香山帮”营造师姚承祖修葺一新。严国馨母亲朱太夫人仰慕前贤,遂更名为“羡园”,严国馨自号羡园主人,当地人则呼为严家花园。
走过门厅,里面是个长方形庭院,中间石板铺地,两侧栽有桂花树,环境十分幽静。三间坐北朝南的建筑是羡园轿厅,厅内后步梁上挂着“怡宾厅”匾额,意指轿厅是接待宾客之处。前步柱上挂有楹联:“园中来宾忘还府;云上游仙错认家”。极言羡园之精美。
轿厅屏风上挂有一幅《羡园揽胜图》,两边墙上陈列着《严氏家族史馆》的资料。粗粗看过一遍,方知东山安仁里严氏源自浙江鄞县。南宋建炎(1128—1130)年间,严氏四十八公出任吴郡平江府判官,遂举家迁吴。四十八公生有三子,一子居陆慕,一子居常熟,一子严伯成居洞庭东山。至七世公严果(文石)始江苏苏州严家花园
始修洞庭东山安仁里严氏族谱,尊严文伯为东山严氏始祖,并排定严氏辈称,初定“宇昌宗茂,信有明徵,国良家隽,庆衍斯增”十六字,后又续订“崇文振武,尊贤重能,本培而厚,枝发乃兴”十六字。并将“枝发叶茂,国盛家昌,上报国家,下效百姓,造福后人”作为严氏族人的立族之本。长期以来,严氏族人发扬先祖开创的优良传统,恪守“毋以强凌弱,毋知而诈愚,毋以忿废弃,毋因财贿而失礼害人”的家训,为报国、昌家、利民而努力。据《严氏宗谱》记载,明弘治年间,五世孙严经进士及第,官至刑部主事,为感谢乡里,捐巨资铺设1500米东山街道,施舍棺木5048口。顺治初年,湖匪侵扰东山,人心惶惶,安仁里严氏疏财助乡绅席木桢剿匪,保一方平安。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发生水灾、瘟疫,乡民饥食树皮,严氏开仓赈灾。十六世严国馨及其后人经商致富后,均热心公益事业,创“善济堂”、“代赊堂”,开电灯厂,置救火会,办学堂,修桥铺路,扶弱济贫,保护文物古迹,饮誉乡里。
东山安仁里严氏不仅人鼎兴旺,更是人才辈出。自明代以来,严氏共出进士5名,知县以上官员10名,经商致富及其他各业成绩卓著者不计其数。及至当代,进入政、军、金融、医疗、文教、科技、工商各界的精英达百余之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世界和平,祖国统一,人类文明,以及家乡的繁荣作出贡献。陈列资料设专版介绍严氏族人卓有成效者,其中有原台湾地区领导人《严家淦先生生平简介》;香港著名报人《严庆澍先生生平简介》。严庆澍字鹿生,号鱼范,笔名唐人,是香港著名报人,一生中写过大量中、长篇小说,《金陵春梦》是其力作;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严隽琪女士生平简介》等。
走出轿厅,后面是个宽敞的庭院。站在院中回头看,二进后门连着一座砖雕门楼,门额为“桂馥兰芬”四个楷字,门额上下分别刻有“郭子仪拜寿”、“桃园结义”、“天官赐福”等戏文故事。第三进建筑是羡园正厅,名“尚贤堂”,由前任全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书额。尚贤堂为明代建筑,已有400多年历史。环顾堂内,雕花柱础,古朴稳重,楠木立柱,刚劲挺拔。楠木梁上雕有飞禽花草图案,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前步柱挂有楹联:“江南古镇园林第一;天下名人鸿爪无双”。当是称赞羡园景色之美与严氏族人影响之大。后步柱上亦有一副楹联:“几多知,沈、钱、冯、叶巨著宏篇,咸是当年此寓呕心酬壮志;无不晓,陆、范、徐、张高风亮节,并非今日来游盲目仰名贤”。上联陈述羡园历史,“沈、钱、冯、叶”分别指沈德潜、钱端溪、冯桂芬、叶昌炽,他们四人都曾寓居于此。“呕心酬壮志”,留下流芳百世的“巨著宏篇”。沈德潜、钱端溪前面有过介绍,略述冯、叶二人。冯桂芬为林则徐弟子,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政论思想家,晚年寓居端园,总纂《苏州府志》,荟集吴中名士,极一时之盛;叶昌炽是晚清著名学者,他从陇上归来后,寓居在此,完成了考古名著《语石》上、下卷。下联“陆、范、徐、张”分别指木渎历代名人陆玩(东吴大将陆逊后裔,东晋司空)、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徐枋(明末“海内三遗民”之一)、张锡祚(清代诗人),这四个人的“高风亮节”名闻遐迩,享誉海内。仔细观看,尚贤堂两壁挂有“吴中四子”祝允明、文徵明、沈周、唐寅书画作品,倍添羡园深厚的文化气息。走出尚贤堂,见一侧连廊墙上陈列着数十幅电影剧照及其介绍。看了介绍才知这些都是在严家花园摄的影视作品。数量之多,不禁让人咋舌。
尚贤堂后面又是庭院,院中坐北朝南建有一排楼房。走进底层大厅,后壁挂着“明是楼”匾额。有介绍说,此楼是羡园内宅,是严氏家人生活起居之处,外人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堂上放置一套清式红木家具,布置庄严大方。屏风上挂一幅《岁寒三友图》,红梅盛开,气氛热烈。案几旁边立有一块竖匾,上书“故园生辉”四个揩字,落款为严良灿下20位“隽”字辈孙子和12位外孙,其中就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的名字。墙上陈列《台湾政要严家淦先生图片展》。展览资料显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二十五日,严家淦出生在木渎山塘街羡园。严家淦自小聪明好学,4岁背诵古诗、昆曲,擅长心算,启蒙于私塾,受学于木渎举人王镜若,民国元年(1912年)入苏州私立桃坞中学小学部,民国十一年保送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主修化学,辅修数学,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民国十五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严家淦本是一位思想开放的年轻人,但在婚姻上却听从父母之言。严氏族内规矩,严氏子孙,不论其走得多远,必须娶本乡女子为妻。民国十一年(1922年)严家淦与东山望族叶昭铮长女叶淑英结婚,可惜叶小姐于次年病逝。之后,严家淦续娶东山刘守之女儿刘期纯为妻。刘期纯与严家淦本是表兄妹,自17岁嫁到严家,与严家淦天涯相随,伉俪情深,育有9个子女,内外孙有21人。严家子女均受过高等教育,可谓兰薰桂馥,一门雍睦。严家淦一生好学不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各国典章制度无不涉猎,从而奠定了他经世致用的基础,也铸就了他谦退恬淡,宽容豁达的性格。严家淦在财政上大开大合,但在政治上却进退有节,与其表字“静波”一样,遇大事能泰然处之,心静无波。尤其是对名利的淡泊,颇多赞誉,是台湾政界“最无争议的人物”。民国二十年(1931年)初出茅庐的严家淦担任铁道部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材料处长,崭露头角。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赴闽,初主贸易行政,次年一月任福建省建设厅长,八月改任财政厅长。时值抗战期间,币值日落,粮价飞涨,政府难以控制。严家淦大胆试行田赋征收实物办法,确保军粮民食,后来这项办法推广到全国,对战时财政大有好处。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严家淦调至重庆,任战时生产品采办处处长。抗战胜利后,调任经济部任战时生产品代表。1945年10月,调任台湾省长官公署交通处长,致力于修筑全省铁路、公路,恢复交通运输。次年,调任财政处长兼台湾银行董事长,着手整顿税收、金融,筹集资金。鉴于严家淦在地方财政工作中的杰出表现,曾两度担任台湾民国党政府的财政部长。1950年初任经济部长,三月调任财政部长,着手改革台湾币制,发行2亿元新台币,使台湾经济得到了稳定。1954年6月调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四年后,再度调任财政部长。期间,严家淦对台湾的预算、赋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深入研究,调整政策,促进储蓄与资本的形成,改善了台湾的投资环境。1963年12月出任“行政院长”,兼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委员。期间积极推行“以贸易促成长,以成长促贸易”的经济政策,使台湾经济快速增长,出口规模扩大,形成台湾的资本积累。1966年3月,由蒋介石提名,严家淦当选为“副总统”。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严家淦继任“总统”,1978年5月将总统职位禅让给蒋经国后,即卸任公职。
参观到明是楼,羡园中路三幢建筑都看完了。后园还有两幢楼房,是“见山楼”和“眺农楼”。有介绍说,清末民国时,羡园后面还是农田,园主增建“眺农楼”,以示不忘农耕之本。站在“见山楼”上,则可远眺天平山,近观灵岩山,苏州南郊胜景尽收眼底。
沿见山楼前小径西行数十步是“真趣亭”,亭前叠有黄石假山,假山旁边栽有一片桂花林。林边是池塘,池边临水有轩,轩内挂有“闻木樨香”匾额。有介绍说,这里是羡园的秋景。中秋佳节,明月映池,桂香馥郁,是苏州赏月佳处。绕池南行,湖石假山后面是“延青阁”,池边则有“鱼趣轩”,夏日炎炎,荷花盛开,满目苍翠,清香四溢。东侧数十步,一前一后有两幢建筑,分别是“锦荫山房”和“织翠轩”。有介绍说,这里最宜夏日来游,故称羡园夏景。南行数十步,一棵高大的广玉兰枝叶透过院墙,浓荫如盖。有介绍说,此广玉兰植于乾隆年间,已有四百多年树龄。走进院门,里面是一幢“友于书屋”,语出《论语》“友于兄弟”句,意思说象亲兄弟一样友好。友于书屋最早是清代诗人钱端溪所建,后为严家藏江苏苏州严家花园
书、读书处,严家淦先生幼年曾在此通览古典经籍,留下深刻印象。
游览过羡园的西花园,了解到还有一座东花园。于是,我们折返到后花园眺农楼前,见折角形池塘后面有三间楼房,底层厅内挂着“环山草堂”匾额,是昔日园主与宾朋聚会吟咏之处。近观池面,风吹水皱,微波荡漾,锦鲤游弋,倒影如画。
离开环山草堂沿池岸东行,一道粉墙下临水建有一座“清苑轩”。轩廊墙上陈列有国家领导人,以及严氏海外族人游览羡园的照片。走到此处,似乎已是园之尽头,江苏苏州严家花园
熟知经东北角一樘侧门进去竟别有洞天。里面的建筑密度较高,听雨轩、疏影斋、海棠书屋等错落有致,院墙曲折,形成几处小庭院。后院有小池一泓,上跨石梁,作之字形,环池湖石,犬牙交错,翠竹丛生,梅树婆娑。冬季腊梅迎春,暗香浮动,红梅争春,艳红纷呈,故这里被称作羡园的冬景。
冬景区南侧是一处新园,里面水域开阔,池中碧水微波,荡漾着岸边倒影;两岸杨柳依依,鸟鸣蝉噪,粉墙黛瓦,绿树参差,一座精致的清漪桥横跨池上。走过江苏苏州严家花园
清漪桥,池边立有一座四角攒顶的“且闲亭”。亭立水边,倒影入水,坐亭观鱼,其乐无穷。过“且闲亭”南行数十步便回到了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