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羑(yǒu)里城是周易易经的发源地,位于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羑、汤两河之间的空旷原野上,为殷纣王囚周文王处,是我国历史上自有文字记载以后第一座国家监狱。“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
羑( yǒu)里城是一处蕴含丰富的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现存羑里城遗址,为一片高出地面约丈余的土台,南北长105米,东西宽103米,面积达万余平方米。台上有文王庙,座北向南,古柏苍翠。现存建筑有演易坊、山门、周文王演易台、古殿基址,还有《周文王羑里城》、《禹碑》、《文王易》等碑刻十余通,对于研究《周易》和历史、书法,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明《河南通志》载:“文王庙在汤阴县北八里羑里城中,昔文王演易之所,后人因建庙焉。岁时有司致祭,3岁一遣使祭享。“清乾隆《汤阴县志》载:”文王庙在汤阴县羑里城。元大德(公元1927-公元1307年)年间,邑人许仪重修。“之后明成化四年(1468年)知县尚玑、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巡抚魏有本、天启三年(1623年)知县杨朴、清顺治八年(1651年)知县杨藻凤、雍正九年(1731年)知县杨世达均有修葺。如今大殿及塑像、观景台、玩占亭、洗心亭和刻有”文王之声“的大钟等均无存。
文王庙建在羑里城遗址之上,座北朝南,现存建筑系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
在城台的南下端,建有青石牌坊一座,上镌楷书大字“演易坊”。山门前两侧,各有碑石一通。西侧巨碑上刻“周文王羑里城” 6个如斗大字。东侧方碑,则是著名的“禹碑”(又作《岣嵝碑》),凡77字,其书法非符篆,又非缪篆,颇为奇特。
拾级而上,山门巍峨屹立。参天的古柏布满了庙院。院内西侧便是演易台,相传这里是西伯姬昌被囚演易之所。上下两层,均是3间,楼高13米,建在1米多高的砖石台基上。门额上阳镌“演易台”三字。林立在庙院 中的碑刻,均是明清以来的帝王、文武官员以及文人学士颂扬文王的诗、赋、篇章。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文王易》碑,上镌《周易》64卦及其释卦辞文,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实物资料。
3000年前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此处也是文王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即“文王拘而演《周易》 ”之圣地。
周易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为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易传》记录“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可在不同时候引申为天地、昼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在不同时候,可分别对应四方、四季、四象。青龙居东,春之气,少阳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气,太阳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气,少阴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气,太阴主之。四季养生液分别对应为:生、长、收、藏。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分别代表天地等诸意,下有详解。
及至宋朝,有学者认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亦有学者认为八卦应该出自周文王的乾坤学说,他认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为其子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普通话读音:gèn;粤音:gan3,同“靳”)为少男;巽(普通话读音:xùn;粤音:seon3,同“信”)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是为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真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