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北京的胡同:北京东四四条5号

北京的胡同:北京东四四条5号

来源:  浏览 1972

北京的胡同名人很多,北京东四四条5号算是一条知名的北京胡同。北京东四四条5号是一所三进院落的传统四合院建筑。据考证,满清时代这院子与2号、3号院同为一体,主人是绵宜,同治年间曾任礼部侍郎。因是“道光皇帝的本家,属皇室宗亲”,绵宜的宅院便成了“皇帝叔叔的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东四四条5号像附近不少胡同中的四合院一样,还成了文物保护单位,常常作为北京旧城中的著名景点,介绍给海内外游客。门口的老槐树和老榆树一左一右,始终伴随着院落的兴衰,见证着两百余年间,这胡同,这院落的流转光阴,也记录着各个时代,在此居住生活过的不同主人的旧事新闻。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文教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楚图南先生于1953年奉调北京。1956年春天楚家即迁到东四四条5号(原来是4号),一直在此居住,直到1994年病逝。
北京东四四条5号一进大门的过道中还有一对约五尺长,宽、高各约半尺的红漆春凳,过道的两侧是山墙,各镶有十二块精致的砖雕,内容是二十四孝。迎面是影壁,西侧是个月亮门,由此进入院落,南侧是倒座房四间,过去是号房,即‘下人’的工作间,也是来访客人等候主人面见的地方。二进院的入门处是一个有垂花门的轿厅,或许满清时代,主人在此准备出门上轿。”垂花门后二进院的院落宽敞方正,有百余平米,两侧有抄手回廊,回廊墙壁上还有彩绘。多少个春天里,绿荫的枝叶中粉红色的海棠花形似薄云,端庄雅静,满院馨香。楚图南先生曾用“蝶闹蜂喧满院香”来记述当年院落中的晚春景色。
最初搬进北京东四四条5号时,楚家只住二进院的五间北房和东厢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其他住户陆续迁出,整座住宅才成为楚图南先生晚年工作生活之地。主人的卧室、书房均在二进院中的正房。东厢房三间,两间改造成了会客室,楚老曾经在这里会见过无数中外来客。另一间则是餐室,还兼着子女的卧室。北面五间正房中的硬木落地隔扇和碧纱窗非常完整、细致。那时,正房门口的两根楹柱上悬挂“品节祥明德性坚定”、“世理通达心气和平”的抱柱对联。孩子们每日抬头即见,默诵心中,至今不忘。遗憾的是,“文革”时这副对联与正房内的硬木落地隔扇一道被拆除。
楚家后人回忆,1959年秋日本女作家野上弥生子应邀访问中国。“野上和儿媳三枝子抵京后,特意提出要住当地传统民居。接待单位于是决定将我们住宅的后院腾出,作为客人在京的下榻之地。”早年留学日本的楚老夫人彭淑端女士作为主人,不仅设家宴款待,还向客人介绍古老的北京城、胡同、民居。时值秋季,院子里的两棵海棠树枝头挂满硕果,这情景给日本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归国后的第二年,已多年没有写作的野上弥生子写了本《我的中国旅行》,书中描述了她和儿媳在北京受到的热情款待和别样感受,还画出了东四四条5号四合院的平面图,更没忘提及那两棵枝繁叶茂的海棠树……1979年,楚老的夫人彭淑端女士在七十四岁时病故,巧合的是,院中的两棵西府海棠亦随之枯败。楚家的后代补种了两棵柿子树和一棵枣树。
有树木花草的宽阔院落,总是热闹且充满生机的。像四合院中长大的许多孩子一样,楚家儿孙两代都对这个院子有特殊的感情。
“搬小桌做功课,跑着跳着玩儿各种游戏,自制各种玩具”,“逢年过节在院里堆雪人,放烟花鞭炮,点燃灯笼,走门串户,互贺新年……”月明风清的夜晚,孩子们会围坐在父母的藤椅边,辨认星斗,听父母讲述童年故事,偶尔父母也考考孩子们的诗文功课……
宽敞的院子一直是“儿童乐园”。楚老在院子里教自己的孙子将竹筷劈成篾条,再扎成“田”字形框架,糊上纸,就成了一个被戏称为“屁帘”的风筝……秋天的院落中,柿子树和枣树硕果满枝,一家人和工作人员一起“采摘”。冬天,在窗台上晾些“喝了蜜的大柿子”,天寒地冻之时,吃带冰碴儿的冻柿子,也成了孩子们的乐事。
无论世事如何多变,一家人的浓浓亲情和对北京胡同的热爱始终没有变。

上一篇:北京的胡同:刘兰塑胡同

下一篇:北京的老胡同东四四条

更多关于 北京的胡同:北京东四四条5号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