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宅数种保护模式
1.平江路中张家巷沈宅:2003年由市房管部门维修后低价转让到文化部门,建成苏州市评弹博物馆,与全晋会馆建成的昆曲博物馆毗邻,成为苏州戏曲一条街的核心。
2.道前街西美巷31号况钟祠:由沧浪区修复后建成社区文化中心,将保护与苏州市社会活动中心网格化建设规划相结合,每天有不少市民聚集院内学画、听戏、下棋。
3.道前街170号按察使衙:原为多家政府机关使用,市人事局投资500万元加以维修,获得使用权,拟建成人才培训中心。
4.葑湄草堂等:产权转让或租赁。
古宅保护政策推进脚步
2002年10月,公布《苏州保护古建筑条例》,为尚未列入文物范围的控保建筑允许买卖开了先声,引来多方关注;
2003年4月,《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发布,确立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原则;
2003年年底,出台了《苏州市古建筑抢修保护实施细则》和《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前者作为《苏州保护古建筑条例》的重要配套措施,其中涉及了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优惠政策,而紫线则是指各类已登记的文化遗存控制线;
2004年8月,《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实施;
2005年2月,《苏州市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实施意见》发布。意见明确:允许和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实行产权多元化、抢修保护社会化、运作市场化。这份《意见》,正是葑湄草堂得以上市的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