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北京房山辽代的万佛堂花塔

北京房山辽代的万佛堂花塔

来源:  浏览 2358

北京房山辽代的万佛堂花塔建立于辽咸雍六年(1070),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万佛堂花塔万佛堂孔水洞的组成部分。

北京房山辽代的万佛堂花塔塔坐北朝南,砖结构,通高约24米。下部平面八角形,上部呈笋状。须弥座高5米,笋状塔身,下侧嵌镶两层楼阁。往上至顶是佛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均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吻首或大象的头。花塔建在万佛堂西北侧山崖上。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单层砖构,由塔基、塔身、塔顶三个部分组成。塔基是典型的辽塔形制,即由须弥座及仿木构的平座组成。八角形塔身的四个正面砌出券门,南门可入塔心室。其馀三面是假门,塔外壁有浮雕菩萨、力士像。塔身四个斜面上砌出直棂窗。塔身之上有腰檐和平坐各一层,平坐以上即为华美的大塔刹,塔刹外形如一根竹笋,轮廓是弧线状,其表面用砖砌成八层相叠的龛室,最下一层仿城墙,并具有城门和城楼。上七层都是单层佛龛,龛内有佛像,龛下托以圆雕的狮、象等形式的龛座,上下层龛位互相叠错,具有渐变的、有韵律的图案组合。最上即是刹顶,已毁。华塔多盛行於中国北方一带,现存尚有七八座。“华塔”一词由来可能是因为这类塔刹十分肥硕,雕饰甚多,有如一根盛开的花棒,因名华(花)塔。仔细考查,可以发现其装饰题材具有一定的佛教内涵,即表现毗卢舍那佛所居住的“莲花藏世界”。据传说在该世界内毗卢舍那佛可化身为一千个释迦,分居在大千世界。华塔塔刹的每一小龛即代表毗卢舍那佛的一个化身,共同构成莲花藏世界。据此佛教涵义,因而称这种表现莲花千佛造型的塔为“华塔”。可以说华塔造型是佛塔建筑开始摆脱仿木构形式的束缚,努力追求表现宗教意识,从而开了佛塔艺术创新的道路。
万佛堂、孔水洞是隋唐时代建筑,元大德元年(公元1279年)重建,名大历禅寺。万佛寺古迹最精华为三部分:一、镶嵌于庙宇殿堂正面的唐代石雕;二、孔水洞及洞内石壁上三尊隋代石雕像;三、花塔、密檐塔。花塔座北朝南,平面八角,挺拔俊秀,塔上装饰有三大塔瓣,并面佛龛及砖雕佛像等。塔身有“咸雍六年“(公元1070年)和金、元时代的墨书题数处。此种花塔据北京市文物部门考证,北京仅有2座。是今北京地区仅存的两座花塔之一,位于万佛堂孔水洞左侧的小山冈上,建于辽代。塔平面呈八角形,单层亭阁式,由青砖砌筑而成,通高约28米。塔下部为高大的须弥座,须弥座上部雕制出半拱和平座栏杆。第一层塔身采用辽代砖塔常用的式样,正面开券门,门旁雕出金刚力士,券面与佛像雕刻精致,其余四面砖雕直棂窗。塔身出挑斗拱以承托塔檐,檐上有斗拱平座,以承托巨大的圆形花束状塔身。第二层塔身极短,檐子也用斗拱,采用密檐塔的方法。自第二层以上做出城楼与角楼一层,在上连续做单层屋宇形佛龛,共九层屋宇,将塔围成圆形,而且逐层加收分,由屋宇组成塔身,还采取十三天的象征。这座塔造型与处理方法与一般常见的辽塔不同,这种变化的手法,常常在辽代、金代、元代砖塔中出现。由若干个佛龛组成的塔身上部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去如同巨大的花束。圆形花束状塔身几乎占全塔高度的二分之一。花塔供奉的佛像则更为特殊。花塔的塔身上部用层层莲花瓣组成一朵大莲花,在每个花瓣上雕有一座佛龛,可见佛龛下头部朝外的狮和象的半身雕像,上面所托佛龛里必定是他们各自的主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最上一层为单层亭阁式小塔,塔顶冠以八角形小阁式塔刹,结顶为宝珠。塔身上曾有“咸雍六年”、“寿昌七年”等题记。

 

上一篇: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

下一篇:敦煌的发展历史

更多关于 北京房山辽代的万佛堂花塔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