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寺庙祠堂 > 岳州文庙

岳州文庙

来源:  浏览 1423

岳阳文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据《巴陵县志》记载:“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知府滕宗谅(滕子京)创建。”那时称岳州学宫,为当年岳州“百废俱兴”   之一。文庙建成后,滕子京请好友、文学家尹洙为其撰写了《岳州学宫记》,详细地记述了滕子京建文庙的经过:“滕公凡为郡,必兴学,见诸生,以为政先。庆历四年守巴陵,以郡学府为通道,地迫制单,讲肄无所容,乃度牙城之东,得形胜以迁焉。会京师倡学,诏诸郡置学宫,广生员。公承诏忭曰:天子有意三代之治,守臣述上德,广凤教,宜无大於此,庸敢不虔於是?”“庆历六年(1046年)迁建岳州文庙,兴其官学……”“大其制度以偿之,庙仪既成,乃建阁以聚书,辟室以授经,两序列斋,以休诸生。掌事司仪,差以等制;缮爨浣沐,悉严其所;小学宾次,皆列于外……”。
 岳阳文庙今存大成至圣殿,“系砖木混合结构。面阔五间,宽28.17米,进深三间,长19.74米,占地面积548.5平方米。殿高约16米,带前廓。用大墙石柱23根支撑上部建筑,三面砖墙起间隔作用。殿内有18根金柱,其中最大的两根,直径达66厘米,其余略次。大柱立在石墩上,石墩为须弥坐式,上呈仿唐制的樟木垫墩以防潮。柱为梭形,下大上小,前后施明木伏 ,其下置枋,两者之间,加如意形木‘撑拱’,其彩绘图案,保持了宋、明、清三代艺术特色。”从正立面看殿的外貌,殿的上檐置一斗三升拱,下檐则出抱头梁承托。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翘首饰凤,盖琉璃瓦,黄绿相间。脊上饰二龙戏珠的主体陶制装饰,外形庄重。为江南罕有的最古老的文庙,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智慧和创造才能。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庙作为“四旧”遭到破坏。“1985年岳阳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一万元,重建1974年批孔运动中拆除的泮湖及状元桥,并全部采用条石砌筑,便于游人参观游览”。“1990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180万元,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组织高水平的技术力量,对大成殿进行保架大修。1994年‘国际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走向学术讨论会’在新落成开放不久的文庙举行了盛大的祭孔仪式,20多位专家学者和市党政领导参加盛会。”岳州文庙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文庙于每年春秋时两次祭祀孔子,群儒官宦届时聚集。庙宇极其尊严,稍有缺损,就必修缮。宋治平年间(1064—1076年),知州赵尚奉旨重建。修葺竣工后,由大理学家胡寅撰写了《岳州府儒学记》。明隆庆《岳州府志》载修葺后规模是:主殿五舍,有殿庭,左右为两院,各七舍,前为戟门,七舍。这样,在滕子京修建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庙的内容,扩大了其规模。尔后,屡有兴废。从北宋庆历六年始建,至清同治十一年最后一次补修,共历时826年,其重建和修葺的次数近30次,文庙才具有相当宏伟的规模。据光绪《巴陵县志》记载:“岳州府学,在县治南高阜,中为大成殿,殿之旁为东西庑,前为大成门,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外为棂星门,棂星门外为泮池,周以红樯,左右门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殿后为崇圣祠,祠东为明伦堂。”以上建筑设施,从清代末期到民国以来又逐渐废建,今除大成殿外,其余均不存在,有的房屋早已改建为学校教室。

      2001年,岳州文庙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TAG:

上一篇:湖南岳阳屈子祠

下一篇:左文襄公祠

更多关于 岳州文庙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