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名楼古楼 > 清代古建筑郭氏大楼

清代古建筑郭氏大楼

来源:  浏览 3169

郭氏大楼在广东潮汕古代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郭氏大楼恢宏、厚重而典雅,建筑特点中轴对称,宾主分明,层面错落有致。其 “驷马拖车”、“百鸟朝凤” 潮汕民居典型建筑格局,以及其中蕴含的木雕、诗词、音乐、绘画、民俗等都给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实物样本。
郭氏大楼位于揭西县棉湖镇,是郭氏先祖郭来于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至乾隆早期,历时14年建成的民居住宅群,占地面积5276多平方米,全部建筑有99间房,为潮汕地区典型的“驷马拖车、百鸟朝凰”格局。居住者全为郭氏后人,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郭氏大楼的民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硬山顶平脊。墙体在夯筑时在三合土中加入少量红糖和蒸熟的糯米,故坚固异常,经历了近300年后,铁钉仍难以锲入。
 郭氏大楼中间主体是直通的4个厅堂。前门楼即前厅过后是二进厅。进入二进厅的天井地面铺满石条,石条成3道排列,中道和左右两道用长石条隔开。进入二进厅经二级石阶。厅门悬挂门联:“百禽朝凤凝丹羽,驷马驱车御碧空”。厅内悬挂有邱玖华乾隆庚午年(1750年)重游郭氏大楼时为郭光祖遗像题赞:“林宗道范古风流,二十年来访旧游。太息人琴归去后,那堪薄暮过沙洲。”
从二进厅经过同样是三排石道的天井,便进入三进厅。厅口两方柱悬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厅内前后圆柱悬联:“智府朗悬仁寿镜,福门谱写吉祥云”;“堂列尊彝存古泽,家藏书史足清修”。隔板门屏有木雕梅、兰、竹、菊各图,配以花纹形通雕,既利于透光,又增加堂厅美感。
从三进厅经过天井或天井侧廊道,便到达祠堂正厅。正厅上面高悬“思成堂”匾,厅中安放着大楼郭氏的祖先神龛,龛前为一供桌。神龛及供桌皆金漆木雕,各种人物画屏、花鸟屏,各具神态,金光闪闪。这是大楼郭氏祭祀先祖的主要场所。
 郭氏大楼的堂厅厢房有8间,是郭氏大楼原状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 大楼后楼,是郭氏大楼保存最好,也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揭西县内的这一类多层建筑,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不是很多,可以说如凤毛麟角。

郭氏大楼后楼,楼高二层,高约13米,相当于现代建筑4层楼高,是揭西县现存古代(清代以前)除民防建筑如炮楼之外的最高民居建筑。大楼后楼的墙厚,也是揭西县之最,地面墙厚度竟达0.8米以上。后楼的正门石门框,厚近0.7米,同样是揭西县内所罕见的。大楼之高,以致五华进士邱玖华为之题下“去天尺五”的匾额。
郭氏大楼的木雕,大多体现了清初构图简洁、线条明快的特色。后楼现存的木雕虽然不是很多,但基本也具有这些特点。例如楼上的斗栱木雕,木瓜抬梁,大刀阔斧,线条粗犷,不论是游鱼水草、书剑花卉、几盘供果,构图都非常简洁明了。楼下门房内柱梁上的蝉饰、瑞兽,勾勒精当,别具形神。
郭氏大楼后院有左右龙虎门楼,是后楼通往从厝民居及经后门出入郭氏大楼的一种门径通道。门楼经2006年按原貌重修。左侧门楼内柱墙木雕上横楣书:“层台耸翠,上出重霄”,右侧门楼内柱墙木雕上横楣书:“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二语出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天然成对,也是对郭氏大楼后楼的一种描画和赞美。

带湖书斋原在会元居后,郭氏大楼建成后,书斋迁往后楼。在带湖书斋任教的五华进士邱玖华,曾为书斋撰书一门联:“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书声”,反映了大楼郭氏子弟读书的勤奋。
郭来列棉湖大楼郭氏第3世,从事制糖业及蔗糖销售业发家而建成大楼。郭氏大楼至今已传至第16世,现楼内常住人口约200多人,更多的郭氏后裔移居大楼外及五湖四海。郭氏大楼虽经数百年沧桑,但保存完好,风采依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近日入选广东省第四批古村落。
大楼郭氏保存不少清代至民国时期画像,其中最早期的是清乾隆十五年庚午年(1750)三世祖郭翊潜及其配妣陈氏妈的画像,画像出于五华进士邱玖华之手:“奉题潜翁年学长兄画像:问年知君五十六,食有良田居华屋。有酒可娱书可读,绕砌桂兰秀而馥。四体充盈道气足,闲门扫轨谢尘俗。我方东西事奔逐,羡君三径松与菊。乾隆庚午桂秋,年家眷弟邱玖华并书。”“奉题郭母徽顺陈太孺人遗像:五十齐眉内助贤,辛勤荆布易钗钿。堂前秀挺三珠树,会有鸾书下九天。乾隆庚午桂秋,夫年家眷弟邱玖华并书。”

上一篇:蔚州古城

下一篇:甘肃宁县宋代古建筑湘乐砖塔

更多关于 清代古建筑郭氏大楼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