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名楼古楼 > 承天寺古塔

承天寺古塔

来源:  浏览 1691

承天寺古塔又称西塔,为一座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高64.5米,比西安的大雁塔还高0.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明初时仅“一塔独存”。现在看到的承天寺塔,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承天寺塔是宁夏惟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古塔。
塔门面东,可通过4.8米的券道进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间,室内各层为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一至二层各面设券门窗式壁龛,三、五、七、九层设南北券门式明窗承天寺古塔塔身各层收分较大,每层之间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层棱牙砖。各层檐角石榴状的铁柄上挂有铁铃,微风吹过,丁当作响。塔身十一层以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四、六、八、十层设东西向多门式明窗,十一层设四明四暗圆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锥形风格,古朴简洁 各层檐角石榴状的铁柄上挂有铁铃,微风吹过,丁当作响。塔身十一层以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整座砖塔造型像一把利剑刺向苍穹,向游客诉说着那个美丽的传说:为了拯救全城百姓不再忍受青龙扒开的一眼眼又苦又涩的咸水泉,老榆树上的红喜蛛将甜水眼一一捅开,打跑了青龙。红喜蛛战胜青龙的利剑也落在凤凰城南边的湖边,变成了这座形似利剑的宝塔。从此,人们把这座塔叫“喜蛛塔”,又叫“喜塔”。随着岁月的变迁,人们把“喜塔”就叫成了“西塔”。至今,人们看到这座呈角锥形风格,古朴简洁、挺拔俊秀的砖塔时还在述说着这个古老的传说。
进入承天寺塔前院的门框和门柱上留有西夏朝的砖雕,上面的文字看似汉字,读音却不同。据说当年西夏军队在守城的时候射杀了成吉思汗,大汗的继任者率领大军占领了西夏国的所有城池,党项族人被蒙古大军屠城,至今人们也没有完全的释义西夏文,只能根据汉字的样子猜测文字的大概意思。
在承天寺塔旁还有一口银川市最古老的历史古井——“太后井”。这口古井历史悠久,据专家推测大概与承天寺同龄。最让人称奇的是:银川地区普遍水位都在10米—20米深,且多为咸水;“太后井”的水位却距地面仅2米,井水甘甜可口,并富含多种矿物质。传说当年没藏氏与元昊私通后,一直没有怀上龙种,一天,她得到一位高僧的指点说在兴庆府的西南隅有一口井,其水清凉甘甜,连续饮用百日可怀胎。没藏氏按照高僧的指点,派人每日从这口井取水饮用,百日后果然身怀有孕。后生子谅祚被拥立为西夏皇帝,自己为皇太后。为了向佛祖表达感激之情,没藏氏下令在甜水井旁建造了一座佛塔,水井周围也建成了佛家寺庙,这口井也有了“太后井”的名称,相传至今经久不衰。 

承天寺塔是宁夏惟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古塔。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内,伪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级,有残碑可考。”《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载:西夏建国皇帝李元昊死后,皇太后没藏氏为了“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李谅祚,保“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谅祚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数万”,历时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并将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骨,以金棺银椁贮埋于塔基下。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又将宋朝所赐的《大藏经》置于寺内。
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内,伪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级,有残碑可考。”《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载:西夏建国皇帝元昊死后,皇太后没藏氏为了“幼登宸极”的小皇帝谅祚,保“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谅祚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数万”,历时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并将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骨,以金棺银椁贮埋于塔基下。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又将宋朝所赐的《大藏经》置于寺内。塔寺建成后,延请回鹘高僧登座讲经,皇太后与皇帝经常即席聆听。寺内香火旺盛,僧人不绝,与当时凉州护国寺、甘州卧佛寺齐名,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承天寺塔在元明时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时仅“一塔独存”。后来,朱元璋第十六个儿子明庆靖王朱栴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刹钟声”名噪塞上,成为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毁。承天寺塔,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上一篇:明代古牌楼天威咫尺石牌楼

下一篇:南京明代古城墙

更多关于 承天寺古塔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