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镇名村 > 束鹿故城辛集古镇

束鹿故城辛集古镇

来源:  浏览 3710

辛集古代称廉官店,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
辛集市旧城镇有一座命运多舛的千年古城。它是隋朝安定县的城垣,是鹿城县的治所;它改过不少名字——从安定故城到鹿城故城,再到束鹿故城。其中,因“束鹿”取意“束缚安禄山”而名声最盛。但明朝的一场洪水,让它像当年的庞贝古城一样被埋在泥沙之下,它的名号和历史就此终结。
“束鹿”取意“束缚安禄山”

  束鹿古城早在隋朝就已经存在,当时被设定为安定县治所,在逐鹿中原的战争后,城垣改名为鹿城县,这座城的历史就此展开。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搅乱了大唐王朝的安定梦。一年之后,唐玄宗为了表达对平定安禄山的决心,把鹿城改为束鹿,意为“束缚安禄山”。

  按照传统风水观念,这座城背后应有山。经笔者探访,在旧城北确有一座几十米高的束鹿岩,因岩石下有一个洞穴,也被称为“三丘古洞”。据乾隆《束鹿县志》记载:这座束鹿岩下的古洞“外狭内广,可容千人,有线路通天”。“通天”肯定是妄说,但一条小路从洞内通往北面的一座庙宇确是真的。明代礼部尚书王宗彝有《三丘古洞》一诗,诗中写道:“中峰高耸两边低,不断岚光翠欲迷,毓秀曾生申不甫,疑云常见散还捿……”可见,这既是束鹿城的战略要地,也是风水宝地。

  见证藩镇割据势力混战

  虽然“束鹿”之名寄托了唐朝皇帝铲除安禄山的期望,但实际上,河北却始终被叛军的将帅们控制——平息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后,束鹿又成为了最顽固的藩镇割据势力的控制范围。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控制正定恒州、冀州、赵州、深州定州的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他的儿子李惟岳“求袭父位”遭拒,便与魏博节度使田悦、幽州节度使李正已、淄青节度使李纳等联合反唐,史称“四镇之乱”。

  唐朝出动官兵与这些藩镇军队大战不休。这时,成德军的大将张孝忠乘机归顺朝廷,与成德军分裂自立,并与李惟岳大战于束鹿城下。这一战,给束鹿古城留下了深重的战争创伤。束鹿城也由此成为易定节度使和成德军节度使不断征战的边界重镇。

重修70年后,遭遇灭顶之灾

  到了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出卖给契丹王朝(后来改号辽朝),从此河北中部的定州、雄州成为边境要地。为了加强边境城池的防御能力,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命令大将韩通修筑束鹿城,增修箭楼和城墙。

  嘉靖三十年(1551年)束鹿知县李华鲁重修并扩建城墙,据现存旧城东关的《束鹿县修成碑》记载:经过重修,城墙达到周长896.5丈(约2988米)、高一丈四尺(约3.6米)。在四个城角建敌台一座。城墙之外的湟(城壕)1093.5丈(约3645米),宽四丈(约13.3米)、深一丈五尺(4.9米),比以前大有扩展。

  天有不测风云,重修后的束鹿城,仅仅过了70年,就像当年遭遇火山喷发的庞贝古城一样,遭遇了灭顶之灾。

  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滹沱河的一场洪水,将这座有千年历史的束鹿古城吞没,这座古城和北面的束鹿岩都掩埋在泥沙之下,县城迁到新址。被洪水掩埋的城垣,就此被称为旧城。被泥沙掩埋的束鹿岩成为高十几米的沙岗。后来人们在被泥沙掩埋的故城旧址上建设了村镇,名曰旧城镇;在束鹿岩遗址上建起了村子,名曰三丘村。到了清代,在旧城遗址上建起的旧城人口汇集,是冀中平原传统的大集市之一。

上一篇:云南彝族千年古村落城子古村

下一篇:江西古村落思溪与延村

更多关于 束鹿故城辛集古镇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