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曾名梨花村,又名禊湖,唐时黎里为村落,南宋时成为集市,明代弘治年间升格为江南大镇,与同里、织里、古里共称江南“四里”。黎里古镇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黎里古镇面积258平方公里,隶属苏州市吴江区,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苏州,地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交汇的金三角腹地,是中国沿海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区域。2014年3月,黎里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黎里古镇明清古建筑多,八大姓的多,名人故居多,大门绝大多数朝向市河,沿着街面,黎里的大宅平面布局,正门总是面河而建,宅院规矩方正,进落有序。大宅的主落上,依次由门厅(沿街,有的带楼)、轿厅(也称茶厅,停放轿子或供来访者喝茶等待主人接见)、正厅(接待主要宾客,举行婚丧礼仪)、女厅(也称楼厅、堂楼,主要居住房,可以增加进数,一般是两进,两侧增建厢楼,构成宽可走马的走马堂楼),有的后面再加下房(厨房或者供仆役居住)。
中国古代建筑崇尚的,与中轴线联系的纵深空间意识,文学笔触不时涉及,所谓深宅大院,侯门深似海,这里的美似乎都在一个“深”字上,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崇尚这个“深”字。关于中轴线的建筑文化性格,可以说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对中轴线的建筑文化性格与美学追求如此热衷,如此执着。
黎里的古建筑就是如此强烈地突现了中轴线。黎里主要的三条街道,上岸、下岸和横街,所有的建筑,大门一律面向街道和市河,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上岸朝南向阳,都是官僚士大夫和富商豪绅之家,下岸和横街则以普通市民的居室为多。上岸的房屋纵深少则五进,一般都在六七进,多的可达九进。最气派的大户人家,面阔可达七开间,比如八大姓的周家赐福堂、蒯家树滋堂,还有汝家进士第都是整整一溜七开间门面。八大姓的其余几姓则五开间门面。江南古建筑,纵深称进,横向称落(或者称路),这些大户的住宅往往不止一落,像第二大姓的陈家就多达三落。下岸和横街,大多在四五进进深,没有边落。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对房屋建筑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平民住宅不得大于三间,高度也不得超过二层,甚至连屋脊样式也有规定,因此特大的深宅大院是三品以上的官吏或特许的。偶尔出现例外,那是因为清王朝后期洋人入侵,王朝衰落,法纪松懈而建起来的。
黎里的豪门大宅也好,普通民居也好。大多有一个双落水的河埠头,河埠的宽度,由房屋的开间所决定。一般先安排三至四级淌水式石阶,再接外八字双落水。以三开间门面为例,河埠中间的平板大方石,约三尺来宽,算上两侧的双落水石级,总体宽度不过一丈五尺左右。上岸那些五开间、七开间的大户人家,他们的河埠头宽绰得多,通常在三尺见方的石板两头各铺一块条石,形成五尺宽的平台,再气派一点,两边再各加等量的条石,平台增宽到七尺或七尺以上。
河埠的平台严格地座落在中轴线上,条石、平台的线缝都与建筑中轴线平行。缆船石的安排也严格讲究中轴线。凡是三开间门面,必定拥有一座双落水河埠头,缆船石的位置自有一定成规,河埠的座身上沿中轴线对称安排两个,河埠两头的驳岸上再两个,一共四个。
黎里明清两代的建筑,功能分明,布局合理,准确的说,应是符合封建的伦理。门厅、正厅、堂楼、花厅、厢房、偏房等建筑单元都遵循传统规矩。一般说主要遵循如下三项原则:前公后私,前三厅具有公开性,堂楼、厢房或偏房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具有私密性。男女有别,专为小姐女眷建筑的堂楼或阁楼,隐私性很强,外人一般不能涉足。尊卑原则,主人居正屋,下人仆役一般住厢房或偏房。
黎里民居坚固而实用。建筑采用建材本色,清一色白墙、灰砖、黑瓦,外简而内丽。建筑宅基全部使用条石,上部承重柱、梁、檩、椽以及板壁门窗均用木材。墙基部为踏扁砌的实墙,上部才开斗砌,多数人家斗墙中间用碎砖填充结实,屋顶为望砖、土瓦。整座住宅,以坐南朝北为例,必定在东、西、北三面围以封火墙,厚度不会少于50厘米,尤其是东西两侧,远远望去,两垛高高的观音兜,帽兜般的曲线,与天际线相映衬,优美、柔和却又不乏气势。黎里偶尔也能见到马头墙,直线型的,阶梯状叠落,那是有些人家仿制的徽派建筑,不多。有了封火墙,一旦邻家失火,可以免受连带遭殃。为了安全,封火墙一般不开窗户,偶然在高处设有圆形的小洞,顶多三四十厘米直径,到里边一看,小圆窗内安置着一块水磨砖,雕着一个象鼻眼,一伸手就可以随意移动。原来那是瞭望孔,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主人家凭此可以观察外边的动静。
同一座民居中,由院落和天井分隔成一进又一进,每一进都有一道双扇门,左右两边开有门栓洞,白天开门,右边的洞内就藏进门栓,晚上关门,抽出门栓两头一架。为了坚固,有的人家门后安置两根门栓,或者有再加一根竖撑。更有人家,在门上镶嵌水磨砖,用铜钉或者铁钉铆紧,这样的门坚固之极,既防盗又防火。
民居的每进之间都有封火墙,高高大大的,与中轴线相垂直。万一某一进失火,也不会殃及另一进,至少可以延缓火势,争得救火时间。
紧靠每进封火墙都有一个小小的天井,黎里人俗称“眉毛天井”,因为狭狭长长的,又两两对称,称之为“眉毛天井”真形象之极。有些人家这种小天井,因地制宜做成方形,黎里人称之为“蟹眼天井”。这种天井不仅采光、通风,调节室内的小气候,还是雨水排泄的重要通道。眉毛、蟹眼虽小,作用却大。
住宅内部,每进都有院落状天井,第三进大厅前的天井,最为宽阔,黎里人往往专门称之为庭院。天井也好,庭院也好,四周檐口专用一种滴水瓦片,俗称花边滴水,雕有种种花纹,周家的赐福堂甚至出现龙凤图案,那是太平天国时期,一位封了王的将军在此驻扎,维修时留下的印记。天井四面的雨水,沿着水落管顺流而下,汇集到天井一侧的阴沟内。这有讲究,叫做“四水归堂”,含有“肥水不外流”的意思。天井多数有石板铺地,也有卵石、瓦片、陶片、瓷片或砖头的,如果是后者铺地,往往铺出种种图案,有12生肖,有瓶生三戟、也有梅兰竹菊。
黎里民居的窗户分落地长窗、半窗和八角窗多种,既讲究舒适又富于情趣,窗格棂大多使用明瓦,一种磨成薄片的蛎壳,透光而不透明,既能采到光线,又不让外边窥视内里的一切。清末逐渐改用玻璃,不过蛎壳窗至今还有相当的留存。
室内底层厅堂部分用方砖铺地,两侧厢房铺木地板。楼面也是木地板,考究一点的也有在木地板上铺以瓦钵,架空后再铺方砖的做法,这样做可以隔去不少噪音,楼上楼下互不干扰。铺地用方砖,或者使用其他砖块,可以调节室内的干湿度。每当潮湿的雨季,方砖细微的孔隙会自动吸收空气中的水汽,以降低湿度,干燥的日子,方砖又会释放出贮存在里面的水份,增加空气的滋润度。一些考究的厅堂,周边的墙裙也镶有水磨砖,雕有种种花纹,不仅美化了居室的环境,更增强了空气调节的功能。居住在这样的空间之中,大大有利于身心健康。现在多数人家铺地使用地砖和磁砖,地砖磁砖不吸水,又容易打滑,远不及传统的方砖。
方砖的铺法还有讲究,文官和武官就有所不同。明清时期,黎里人好读书,重文轻武,至今流传着“文官一支笔,武官投脱力”的说法,因此八大家中走出来的大多数是文官,他们住宅的方砖,沿中轴线纵横铺就,而新蒯家弄底的“退一步处”船厅,是抗击沙俄的著名将领张曜所建,那里铺地的方砖就呈菱形。
装饰考究
黎里民居的装饰比较考究,官宦绅士之家则非常考究。门厅有门厅的装饰,正厅有正厅的装饰,天井院落、栋梁、花厅、书房乃至辅助性的建筑,无一例外都有种种装饰。
先说门厅。大门的正上方有门额,张挂匾额的地方。主家往往请名人题写,以示荣耀。黎里请得的名人自明至清,至少有董其昌、文徵明、朱彝尊、袁枚、王鸣盛等等。八大姓之一的蒯家,老蒯家弄朝南面街一落五开间,门额“中宪第”;南蒯家弄,五进五开间,匾额“荣禄第”;新蒯家弄,一落七开间,门厅高悬“大夫第”匾额。大门两边有抱鼓石,甚至配上一对石狮子。
再说厅堂,正厅尤其突出,往往张挂中堂字画,悬有楹联。这里且以赐福堂为例说一说楹联。
赐福堂本清乾隆时期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私邸,那气势恢宏的第三厅上,有无锡籍大学士嵇璜赠予的“赐福堂”匾额。两边有两副楹联,录如下: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彩霞。
积善余庆,百代云仍承燕翼;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龙光。
联语写得很好,切情切景更切合主人的身份地位及其拥有的荣耀。
第一联,“座上珠玑昭日月”,珠玑,圆形而有光泽者为珠,不圆者为玑,这前句说周氏一家拥有珍物;“堂前黼黻焕彩霞”,黼黻,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这后句喻周家来来往往的全是有身价的人物。
赐福堂上的第二副楹联中的“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龙光”,充分表达了他们周家多次得到乾隆赐福的荣宠。九如天保,即“天保九如”,《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名《天保》,篇中连用九个“如”字,集中了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周家将世世铭记龙泽,代代不忘回报皇恩。
再看第二联中的“积善余庆,百代云仍承燕翼”。《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庆,指先代遗泽。云仍,云孙与仍孙的略称,云孙是从本身算起至第九代孙儿,《尔雅·释亲》:“仍孙之子为云孙”,仍孙是从本身算起至第八世孙儿。《尔雅·释亲》:“昆孙之子为仍孙”。这里的云孙和仍孙泛指远代的子孙。燕翼,《诗·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毛传:“燕,安;翼,敬也”,陈奂传疏:“言武王以安敬之谋遗其子孙也”,引申为善于为子孙计谋。看来,这第二联应当是周元理的后裔撰写的。
撰写得巧妙的楹联,原本很多,现在能够保存下来的了了无几。一些别出心裁的佳构,尽管已经不存,但依然烂熟于人们口头。比如下面一联: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喫虧来。
这一幅楹联很有意思,书写者特意将“辛”字多加一横,“虧”字多添一点。寓意多一份辛苦,必能换得众多快乐,多吃一点小虧,终生算来必得便宜。
室内的装修,除了上文提到的,还有做轩的艺术。轩实际就是再加一个室内天花,使屋顶增加一个空气保温层,大宅的轩装饰十分讲究,木雕精良,有各种做法如船篷轩、鹤顶轩、花篮轩等,有的木梁上还有彩绘,画栋雕梁,富丽而又堂皇。
木雕、石雕和砖雕在装饰中最多。
宅第木雕取材柏、楠、椿、银杏、杉木、柚松为主,题材以民间吉祥图案、宗教人物、戏曲故事,山水、花鸟虫鱼为多,采取浮雕、平雕、镂空雕(透雕)等手法。黎里的木雕则以鸿寿堂为最,那里一套24孝,十分完整,工艺精湛。还有彭宅,梁架上八仙过海、梅兰竹菊等木雕,宽宽窄窄、凹凹凸凸,虚虚实实,层层相叠,连软挑头的斜撑上,也独具匠心地悬以盛放的花卉和花篮。
黎里古镇 古街风光四:民居
(2.4.6雕花地罩对子门)
黎里古镇 古街风光四:民居
(2.4.7民居木雕)
石雕题材,上文提到过抱鼓石和石狮子,更多的以吉祥图案、人物故事、山水花鸟为主,有门罩、天井、柱础,庭院的石桌、石凳等等。
砖雕,黎里以砖雕门楼为多,至今还有20来座。
砖雕门楼,是多种艺术的结合体,有浮雕、深雕、透雕等手法。灵巧的工匠们在仅仅三寸厚的青砖上,竟然能从浅到深,雕刻出七、八个层次。保存最为完好的目前要数赐福堂的三座砖雕了,那真是绘画与书法的高度综合。第一座砖雕门楼雕刻了种种花纹,上方是回字纹饰,下方是菱形,托有两朵硕大的牡丹,左右各有两块人物浮雕,一人骑牛一人骑马,仙风道骨,气度非常。第二座最高大气派,哺鸡正脊踞于顶端,檐牙高啄,筒瓦密布,龙凤瓦当间以寿字花纹,高高的发戗之下,饰以各种艺术造型的水磨砖,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由下往上望,齐平的檐口高耸入云。门楼上部是百鸟朝凤,饰有春桃、夏莲、秋菊、冬梅四季花卉,下部水族龙宫,螃蟹、水兽、鲤鱼,还有各种水下珍奇,水波正中隐隐露出一角龙宫,几条鲤鱼争相跳跃,一条苍龙沉浮其间。左右两侧各有一块浮雕,蓝天白云,树木花草,车马桥子,各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是人物的衣褶线条生动流畅,抬腿举手,呼之欲出。第三座砖雕的上方饰以“凤穿牡丹”,下方是“狮子滚绣球”,左右两边是浮雕,左边是相府,右边为帅府,文臣武将出入其间。
黎里的大户人家,砖雕门楼往往不止一座。多座砖雕中,一般第三进正厅前面的那一座堪称主题,各家凭此争奇斗胜。八大姓的汝家,瑞文堂前的砖雕门楼堪称黎里一绝,详见本书地灵人杰篇的八大姓一节。蒯家树滋堂的正厅前安排着一座双面砖雕,由吴中著名大家文徵明题词。前些年翻建房屋时被拆毁了,好在黎里文保所的工作人员,化了力气,把所有的构件集中保存了起来,有待日后重建。可惜的是周家的第三厅前的“竹林七贤”砖雕门楼,是吴中数一数二的精品,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就为南京博物院拆去,至今存放在地下室内。
砖雕门楼的题词,非常有讲究。封建社会,最看重门第,因此砖雕门楼上往往打出祖先的旗帜。比如八大家之第六位的陆家,砖雕上就是“怀桔清芬”四字,用了江南老祖宗陆绩的典故,详见本书八大姓介绍。黎里的王氏家族,尽管排不进八大姓,但他们自恃门第高贵,现在王家的砖雕门楼上留有“槐荫庭留”四字,就是后裔们以簪缨世族自居的明证。这“槐荫”,有分晓,槐树在古代留下了许多史实,这里想多写一笔。
槐树生长十分缓慢,俗语云:“千年松,万年柏,顶不上槐树歇一歇”,一株老槐树,歇上一歇,据说就是百儿八十年。《周礼·秋官》云:“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宫位焉。”注解说:“槐之言怀也,怀来远人于此,欲与之谋。”《春秋》里也有“树槐听讼其下”的记载。可见,古时候栽种槐树是和朝政、司法联系在一起的。
《宋史·王旦传》有记,王旦的父亲曾经亲手在院子里栽种了三株槐树,自信地说:我的后代一定有作三公的,种上这三株槐树作个标志。王旦出生后,好学有文思,父亲更自信了,到真宗时王旦果然作了公相。苏轼特为此事,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流传至今。
从周朝到宋朝,从公元前三四世纪到公元后十世纪,一千三四百年间,槐树故事一直是和大官有着密切联系的。不但姓王的人家都以“三槐”名堂,不少文人学子,都爱以三槐名堂名室。宋朝都城学士院第三厅,院子里有一株古槐,称为“槐厅”,传说读书学子只要在此厅呆过的,就可以入相,因而许多读书人竟把别人的行李扔出去,自己抢占居住,希望以后能够入相。古代人们多种槐,所以有槐里、槐市、槐衙的说法,而且槐树又名守宫槐,从古以来,人家均爱在庭院中种植,首先取它的叶密阴浓,第二取它象征吉兆。汉唐以来,都城学宫有很多槐树。俗语“槐花黄,举子忙”,当时考科举的盛况可以凭此而想见。槐荫庭留,显现了王氏家族的骄傲,也表达他们祈求飞黄腾达荣宗耀祖的心态。
周氏的子孙总以先祖周元理为荣,他们请了清代著名书法圣手许汝霖书写了“天锡纯嘏”四字。这四字出自《诗经·鲁颂·閟宫》:“天锡公纯嘏”。天,毛传解释为君,锡,通赐,公指鲁僖公,鲁僖公曾派兵征伐淮夷,取得胜利,依古礼须将战功告祭祖庙,鲁臣作此乐歌,在告祭时歌唱。纯,大;嘏,有两读,GU,JIA,受福曰嘏,因此天锡纯嘏意即君王赐给了洪大的幸福。周元理为官勤谨,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多次受赐上方珍物和御笔书就的“福”字。砖雕上的字,是周氏子孙对这位黎里始祖的称颂。
砖雕门楼的题刻,往往意味深长,多警策的词句,总括起来看,首先是庭训和警省之语。
赐福堂第一座砖雕门楼镌刻着“朂虔介祉”一语,此语古朴深奥,朂音XU,勉力的样子;虔,诚敬,虔诚;介,引申为传递、传播;祉,音ZHI,幸福。很明显周家谆谆教导后生们:必须勉力而虔敬地为子孙后代,当然也不排斥为他人,造福。八大姓的第七姓徐,他们的砖雕有“观国之光”一语。此四字出于《易·观》,对此注家的解释是“明习国之礼仪”,这是徐氏对后裔的告诫。再如“世德作求”和“怀铅提椠”二语,前者出于《诗·大雅》,郑玄的笺注是:求,终也,以其世世积德,庶为终成其大功;后者的“铅”与“椠”都是古代的书写工具,教导后代子孙必须读书奋进。
其次,砖雕的题词有较多的口彩与祝颂。位列八大姓第二的陈家,他们仅存的一座砖雕上镌刻的是“奎壁凝祥”,奎与壁,都是28宿中的星宿,显然祝愿陈氏一脉始终成为人才汇聚的家族。位列八大姓第四姓的蒯家,有“芝蘭毓秀”,芝和蘭,比喻美质,口彩一句,蒯氏家族祈愿培育出众多优秀人才。位列八大姓的第七姓的徐家,目前保留下来的砖雕门楼四座,其中一座是“五凤名裔”一语。据《小学绀珠》:“五凤,赤者凤,黄者鹓雏,青者鸾,紫者鹜,白者鹄”,宋代孔平仲《谈苑》卷三:“太宗时宋白、贾黄中、李至、吕蒙正、苏易简五人同拜翰林学士承旨,扈蒙赠诗云:五凤齐飞入翰林”。徐达源曾是翰林院待诏,属于五凤,“五凤名裔”既是徐氏后裔因祖上出了翰林而骄傲,又希望徐氏后裔中能够多出名家。
砖雕上的用语,大多脱不了上述范围。黎里汝家,还有“锡光笃庆”一语,锡通赐;光,荣光;笃:《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由此生发了“笃志”一词,指志向专一不变;庆,福运。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后人享受祖上恩泽的同时,必须要为下一代,下下一代造就福泽。那是庭训与告诫兼而有之了。周家和汝家,他们在砖雕上都采用“诒谋燕翼”一语,也是警省与祝愿兼而有之的好句。
环境优雅
上文谈到大户人家总要在住宅后面建造园林,不但如此,他们还要在庭院中,天井里,种上各种花木,乃至奇花异草。最多的是桂树,金桂、银桂、四季桂,往往把院门构建成月洞,那是“蟾宫折桂”的祈望。其次是腊梅,每年的冬春二季,暗香浮动,沁人心脾。种得较多的是落叶乔木,夏日可以减少太阳的照射,冬天又便于接受阳光的温暖,诸如白玉兰、山茶花,也种黄杨、寒笑、石榴。还有一些没有条件建造园林人家,他们也有许多别出心裁的佳构,天井里,垒几块太湖石,种几枝天竺、巴蕉,养几颗盆景,至于培植紫藤和葡萄那就更多了,草花不名贵,菊花、月季更是不消说得了。再安排一个方形或者圆形的石桌,桌上再画它几种棋盘,排上几个石凳,聪明的黎里人,营造起一方小小的洞天。常邀请二三知己围坐,或者谈诗论文,或者铿然啄剥,贤主嘉宾,良辰美景,更添情怀,倍增逸兴,那是情的交流,景的欣赏,美的享受。
黎里古镇 古街风光四:民居
(2.4.8私家庭院)
黎里古镇 古街风光四:民居
(2.4.9庭院石鼓墩)
在蒯宅和蔡宅,至今还能找到琴砖,黎里人对国乐有着特殊的爱好,古琴、二胡、琵琶、三弦、笛子、洞箫,应有尽有。这里且附记一段与音乐有关的故事。晚清时期,有个叫蒯秉权的,善吹洞箫,名振吴下,同镇还有一个朱履云,擅长演奏古琴。二人经常合奏,远近啧啧称道。一次中秋佳节,二人相约同赴苏州虎丘,雇船前往,已是三更时分,登上千人石合奏雅乐,碧云为之不流,宿鸟自巢中飞出,徜徉不去。惊动了四围,寻声而至的人越聚越多,其中有一名大商贾,愿以厚礼前来相聘,蒯、朱二人兴致正浓,回答天明再说。天将拂晓,二人返棹而回。有人不解,二人却说他们本乘兴而来,兴尽当归。
黎里保护环境的小品不少,既有实用价值,又不乏艺术,可谓雅俗共赏。比如荷花缸、老井和金砖等等。
荷花缸,安置在天井里,常常养上种种莲花,富有观赏价值。不过这荷花缸,说到底并非为养花而设,它主要的功能是防火。黎里的大宅,庭院深深,一进又一进,要到市河取水,决不是易事,一旦有火,这里的水至少可以派上一点用场。看是养花,原来是古代的小型灭火器。
荷花缸是灭火器,老井则是古代的消防栓,当然还有多种用途。明清两代的黎里,深宅大院之内,在前进与后进之间的院落里、天井内,必定挖有一口水井。原先的水井是非常多的,现在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多数水井在翻建房屋时填掉了,留下来的老井已经不多。目前保留的老井,要数黎里镇西的彭宅,第四进的那口宋井,还有洛雅草堂一口元代老井。
原来,江南风俗,买下他人房产的主家,在翻建新宅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保留风水,对于老井,黎里有着好多口彩:“泉源滚滚”、“有井水”,讨吉利的谐音“钱源滚滚”“有进水”、“有进势”,因此,封建社会重建房屋的时候,老井一般都完整地保存原处。
当然,在古代,后人保留老井图口彩只是一个方面,或者可以说是次要的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挖一口井在那时是一项花钱费时非常艰辛的工程。清代,黎里已经有了揿龙,一种用人力汲水的消防器械,一旦发生火患,只要将揿龙的龙带往井里一挂,凭人力也可以喷水救一下火。
再说使用井水有好多方便。一个深宅大院,取水洗涮假如都要到河埠头去,着实也是一件吃力的事。井水冬暖夏凉,经常汲取,清沏甘甜,洗涤也好饮用也好,方便、经济而又卫生。
水井,在空调发明之前,还是黎里人的冰箱呢。
黎里古镇 古街风光四:民居
古井当冰箱,最明显的要数洛雅草堂的那一口了,那老井处在廊檐东侧的拐角处,粗粗看去,只是一块圆形的青石,上面琢着两个月牙形的凹口,刚好形成一个抓手,圆形青石与地面平齐,很隐蔽的,不仔细瞧,根本不会知道下面是一口井。甪直的萧芳芳艺术馆第三进大厅里,右侧的柱子旁边,也有一口老井,设计别具匠心,没有井圈,安排着两重正方形的青石盖板,与地面平齐,中间的小盖板约15厘米见方,上面雕一个小小的把手,稍大的盖板约45厘米见方。这种室内水井,不为洗涤,也不是为了取水饮用,它的主要用场是存放食品。春夏秋三季,人们往往把食物用网兜、罩篮吊到井里,可以保鲜更可以防馊。尤其是夏天,把西瓜吊在水井里,凉丝丝,甜蜜蜜,那个味道真是好极了。
最后说说黎里民众家里另一种点缀性的小品:金砖。
苏州地处太湖之畔,土质细腻,含有多量的胶体物质,可塑性大,制成的砖头质量上佳。金砖是最为精致的一种地面砖,尺寸多为1.7尺或2尺见方,最大的为2.2尺见方,3寸左右厚度。苏州北郊的陆墓及昆山的陈墓(现名锦溪),那里的泥土没有沙粒,富有粘性,所制的砖最为上乘。朝廷确定苏州作为御窑所在地,专为宫殿烧制金砖。据史书记载,明代朝廷派出了专职官员常驻苏州,监督制砖,清代不再派出专职官员,改由苏州知府及知事亲自督造。
供奉金砖,皇命在身,陆墓、陈墓两地的窑厂自然不敢怠慢,尽心尽力,精工而细作。制成的金砖通过大运河运到北京的“京仓”暂时储存,等待运进宫殿铺地,因此有了“京砖”之名。又因为这种砖质地密实,敲起来有金石之声,京砖与金砖同音,后来人们的笔下就写作了“金砖”。为了明确责任,督造地的确良地方官员和具体制砖工匠的姓名都要明明白白的刻在砖上。
不过,金砖铺墁时,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先要砍磨加工,务使砖与砖之间严丝合缝,当时有专门术语叫“磨砖对缝”。一块砖有六个面,一般的方砖需要加工五个面,称为“五扒皮”,而金砖的六个面全部需要加工。至此,那些出力流汗的窑工乃至督造者们的名字全被磨去。前几年,国家文物局《文物天地》杂志,要发一篇关于金砖的稿子,主编为了配发金砖的图片,派记者四处寻找,想不到若大一个北京城硬是找不出一块留有督造官员及窑工名字的金砖来,在京师皇城,帝王怎肯让他人千古留名呢?哪怕在砖缝之中,也不会留有丝丝余地。
金砖是皇家专用,平民百姓不能用,就是达官贵人也不敢用。出在我们地区的东西,我们却无福消受。然而聪明人总有办法,铺地不行,那么就留下几块另作他用吧。于是,一块金砖下面安上几个脚,就成了耐用的洗衣板。一块金砖安置在一张专门制作的小桌上,小桌的抽屉里放上毛笔、水盂和字帖,毛笔沾了水在金砖上临帖,写了就干,干了再写,经济而实惠。金砖厚度大,吸水性强,质地冰凉,盛夏时节更有降温的奇效。黎里寻常百姓之家,专门制做一个小方桌,金砖罩在上面,成为金砖桌,夏季,吃不光的饭菜就放在金砖桌上,罩上纱罩,放它一夜半天的,不会发馊,俨然天然的冰箱。
黎里古镇 古街风光四:民居
这样的金砖,那上面的种种印迹,倒全部保留了下来。试着看一下其中的一块吧:正方形,每边长72厘米,厚9.8厘米,侧面有三方硬印:“嘉庆肆年成造细料二尺二寸金砖”,“江南苏州知府任兆炯知事张虎文管造”,“大三甲袁彩彰造”。第三印的“大三甲”三字横排,并小于其他字体,那是砖的型号。
黎里的民居,是建筑,更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