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英是一个古人的名字,也就是张姓从江西迁往湖南岳阳的始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年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跟进,人名慢慢地演变成了地名—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那里有明代建造的古建筑群,最早的古建筑之一是始建于明代的万历年间的当大门。 “张谷英村现已开发的主要景点有:狮象把门、文塔、天灯、仙人石、龙珠石、当大门、青云楼、王家塅、上新屋、百步三桥、龙涎井、长寿井、龙形山、谷英公墓、孝子坟、聚龙湾、垫公墓、藏谷洞、仙人下棋、童子拜观音、接宫厅、民俗陈列馆、王震办公室旧址等。”
张谷英村的居民都是张谷英的后代,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元末人张谷英放弃指挥使军职不做,从祖籍江西迁来此地。同来者另有刘万辅、李千金2人。3人踏勘出“禄位高升”、“四季发财”、“人丁兴旺”三块风水宝地。刘、李挑选了前两块宝地,张谷英却选择后者兴造住宅。“人丁兴旺”宝地位于石桥冲、龙形山一带。张谷英首建祖屋于石桥冲,明万历元年(1573)张谷英八世孙张思男于龙形山前新建西头门和当大门;十世孙张拱凡、张良甫于清末民初增建东头岸、铺门口、石大门;十六世孙张云浦、张力心于清中叶续建王家塅、上新屋。至此,张谷英村建筑群基本形成,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历经数百年沧桑,至今仍保有房屋1700多间,天井206个,巷道60多条,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共居住600多户、2600多人。现在这个村居住着600多户2000多人,这种汉族同姓,单一家族的村落,经历了600多年, 仍然保持自己纯粹的民俗风情。
张谷英古村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规划匠心独具,设计巧夺天工;远观檐廊衔接,楼阁参差;近看天井相连,复道纵横。睛不曝日,雨不湿鞋。其‘丰’字型的布局,曲折环绕的巷道,玄妙的天井,目不暇接的雕画,雅而不奢的用材,堪称江南古建筑‘五绝’。其通风、通道之协调别具一格,其防火、采光、排水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张谷英大屋“丰”字型布局,南北进深,东西走向,依地型纵横布置。从外观看,每栋建筑门庭严谨,高墙耸立;从空中鸟瞰,屋宇绵亘,檐廊衔接,绵延铺陈,达二里之遥,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张谷英村古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雕梁画栋,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古村里的建筑有很多都是明朝时用砖头垒成,所谓“明砖汉瓦”,这些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青砖,现在 看起来依然异常坚固,砖与砖之间灰缝饱满,当地人说,用铁钉都钉不进去,而且防火功能非常好。
古村的墙壁一律用的是厚三 寸、宽六寸、长九寸的砖,堂屋地面则铺满“六寸六”的大方青砖,美观而整洁。 虽是古朴的村子,但其中建筑细处却也无处不透着雅致———繁复雕花的木窗、梁柱转接处的动物雕刻、 天井鼓壁上的松竹梅图案、屋梁下栩栩如生的“八骏图”、这些移步换景、于细微处显精美的木石雕刻历 经百年风霜,依然完好无损。
龙珠石坐落于张谷英村主道路的一旁。相传,这块龙珠石直径约三米的天然巨石为女娲补天时所遗,恰恰与张谷英村大屋后龙形山龙口相对应,所以故称为龙珠石,同时也与其身后的古建筑群一同形成了“龙戏珠”的格局。
烟火塘:如此大规模砖木结构的房屋群,万一发生火灾可怎么办?烟火塘的取水救火和防火墙的阻挡是方法之一,最大的特点却是在巷道上面。因为设计的宽度只有80公分左右,一旦发生火灾,人们只需撑着就近巷道两边的高墙直上屋顶,把瓦掀开,就能使火苗上蹿,从而截断火路,阻止火势蔓延。
百步三桥是张谷英村的特色景点之一,这桥又叫“张谷英桥”。因为桥共有九段,每段由三块条石组成,共二十七块长条石,正好“张谷英”三个字的老式笔画是二十七画。这桥的的设计,寓巧于拙,视石如术,打眼穿榫.巧夺天工。百步三桥建于清嘉庆年间.位于张谷英古建筑群中部,横跨渭溪河,在不足百步的距离中,依渭溪河水回环曲折之势,搭起三座花岗岩石板,平桥。
桥随水转,人在桥上过,脚如水上漂。同时,石桥也二次横跨渭溪河。石桥两岸建筑鳞次栉比,桥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水乡图画。
建得最早的大屋是“当大门”,它始建于明代的万历年间,规模也挺大,有422间9200平方米,能够住上百户。
上新屋位于龙形山尾。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由张谷英16世孙绪彬公所建,建筑面积7560平方米,共有房屋172间,具有明清时期古庄园建筑雏形。
张谷英大屋具有明、清时期古庄园建筑特色。从外观上看,每栋建筑门庭严谨,高墙耸立;从空中鸟瞰,屋宇绵亘,檐廊衔接,由东南向西北,绵延铺陈,达2华里,浑然一体,蔚为壮观。既是研究古民居建筑的可贵资料,也对研究古代农村的民情风俗、道德观念具有很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