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宫廷建筑 > 明清古建筑紫光阁

明清古建筑紫光阁

来源:  浏览 4032

紫光阁是位于如今中南海的古建筑,在明清两代,中南海和今天的北海公园同属御苑。紫光阁始建于明代,到了清代,成为皇帝阅射和武举殿试的地方。历史上紫光阁跟政治挂钩,很多重要的历史决策都在这里发生。

      紫光阁位于中海西北岸居仁堂北面。原名平台。明正德年间建。台上建小殿,两侧各4间,覆盖黄瓦,接栋稍下覆以蓝瓦,南北接斜廊,后改为阁,称现名。自明武宗始每年五月在此观看操练射箭。清康熙年间,每年八月十五在此比武射箭。乾隆二十五年重修,在阁内绘功臣图,刻御制诗。此后每年正月十九清帝在此设功臣宴。清同治十三年(1873)同治帝在此代表清政府第一次接见外国使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常在此召开会议,国家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外宾。阁后有武成殿,乾隆题额"绥帮怀远"。东西庑各15间。殿内陈列石刻乾隆诗224首。阁北有时应宫,建于清雍正九年(1732),是专门祭祀江海龙神的殿堂。殿堂分前、中、后三层,各奉不同神像。

 乾隆十九年(1755)、二十二年(1757),清朝两次大规模征讨位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部。准噶尔部属于蒙古族的一支,康熙年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反叛,威胁内、外蒙古各部,康熙帝两次亲征,击败了噶尔丹。从康熙晚年到雍正时期,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又骚扰青海、西藏,被清军驱赶回新疆。到了乾隆时期,清朝趁着准噶尔部内乱,终于一劳永逸地铲除了这股困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分裂势力。

乾隆二十二年(1757),位于南疆的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叛乱。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紫光阁修缮完成,乾隆下旨将平定准部、回部的100名功臣画像张悬于四壁。
 次年(1761)正月,乾隆皇帝又在此设庆功宴,王公贵族、文武大臣、蒙古族首领以及西征准部、回部将士百余人出席。

乾隆皇帝还命令宫廷画师姚文瀚绘制了一幅描绘紫光阁赐宴盛况的图卷。

紫光阁是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现在的紫光阁,大体上是乾隆二十五年和乾隆四十一年重修时的原貌,体量宏伟高大,阁面阔七间,前抱厦间面阔五间,是两层重檐楼阁。阁前有四百余平方米宽敞的平台,白石围栏,雕龙望柱,更衬托着阁的雄伟。阁后建武成殿,并以抄手廊与紫光阁相联结,形成了一个典雅、肃穆的封闭院落。
紫光阁最初只是一个平台

紫光阁位于中南海西侧,最开始只有一个平台,是明武宗皇帝朱厚照跑马箭射之地——“台高数丈中作团顶小殿,用黄瓦,左右各四楹,接栋稍下,瓦皆碧。”(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

到了清朝初年,清朝统治者重视武备,时刻不敢松懈,于是就挑选这一跑马台子作为点选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较射的场所。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开始,每年的十月十八日,皇帝都会在这里进行武进士殿试,皇帝钦定一甲三人,二甲若干,三甲数十人入选。为此,康熙帝还曾在紫光阁做诗一首,以示纪念:“队引花间入,镳分柳外催”。

乾隆之前“紫光阁”还只是一个土台子。

乾隆选中了这个武选用的土台子,经过修葺,终于在乾隆于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将紫光阁建成。并于第二年举行了落成典礼。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紫光阁——与传统“阁”范式一致:分上下两层,长方形,两层同时五个开间。紫光阁是建立在一个四百余平方米的平台至上,平台全由汉白玉石碶成。紫光阁后面是武成殿,两座建筑以抄手廊与紫光阁相联结。



“紫光阁”的二百八十名功臣画像

好大喜功的乾隆在“紫光阁”最多时绘制了二百八十名功臣画像

上文说到,乾隆仿效东汉云台阁与唐凌烟阁,绘制西征功臣画像一百幅图像于上,并亲自或命朝臣写诗。这里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755年,清朝政府平定西域准部、回部得胜,乾隆决定“图功臣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定边将军一等武毅谋勇公户部尚书兆惠以下一百人于阁内。五十人亲为之赞”——这样就一次性绘制了一百名功臣画像;

第二阶段,1776年,清军平定大小金川凯旋,乾隆又决定:“复命图大学士定西将军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定边右副将军一等果毅继勇公户部尚书丰异额等一百人,列为前后五十功臣”(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这样就又一次性绘制了一百名功臣画像。

第三阶段,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后,乾隆决定增加了《平定台湾功臣像》50幅、《平定廓尔喀功臣像》30幅。最终,终乾隆一朝,总共绘制并悬挂在紫光阁内的功臣像达到280幅之多。


上一篇:故宫古建筑怡情书史东配殿益寿斋

下一篇:清代诚亲王(允祉)棍贝子府

更多关于 明清古建筑紫光阁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