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原来不叫故宫,而是叫紫禁城,那为什么今天我们叫明清的皇宫叫故宫呢?故宫是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财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样子收藏网今天说一下故宫的名字由来。
“故宫”在古代历史上其实就是后来的朝代对前一朝代皇宫的称谓,意思是“过去的宫殿”。例如:元代灭亡之后,明王朝就称元大都为元故宫。现在我们所称的北京故宫在明清时代叫“紫禁城”。清朝统治结束之后,我们才称其为“故宫”。故宫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缩影,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时国家的政治中心、封建权力的中枢所在地。
在491年时间里,共有24个皇帝(明代14个、清代10个皇帝)在故宫里居住和办公。在此期间,中国乃至包括世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都与故宫有着密切的关系,宫中的人与这里的一切活动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
“紫禁城”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古代星象学家划定中天有个紫微垣星座,是天帝的宫殿,与之对应的--人间的皇帝、天帝之子--“天子”的宫殿,同样可用紫微垣的称呼,这就是“紫”的含义;二是紫禁城含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意蕴,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皇宫对皇帝来说,不只是居住和办公的场所,还是皇权的象征,明清时代中国封建礼制发展到了高峰,是封建礼制最完善的时期。“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壮丽的宫殿群反映着区别上下尊卑的封建礼制。明清的皇宫戒备森严,是个禁区,一般人当然是进不来的。把这两层意思合起来,就叫“紫禁城”。
紫禁城内占地72万平方米,现在保留的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北京紫禁城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修建,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大致花了14年时间。 当时在北京营建皇宫的各种工程技术人员估计有10万之多,参与整个工程的人员约有100多万。在中国古代,从事技术性工作的工匠社会地位不高,所以对他们的记载相当少,在《明史》上能够见到有记载的有些是挂名的官员,有些确是做了实际工作的,像参与营建的陈珪、薛禄等。在故宫总体规划上,贡献最大的是蔡信。我们的传统建筑工艺有石工、木工、油饰、彩绘工,现在故宫维修的主要工种还是这些。这几方面有些代表性的人物,如石工陆祥、木工蒯祥、绘工王顺等人,这些人历史上都有记载。布局如此宏大的紫禁城,从整体设计开始,准备了整整10年,真正修建只用了3年多。如此短的时间就修建起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紫禁城的营造聚全国之财力物力,汇天下之能工巧匠。要建造宫殿需要好多的石料、木材等各种建筑材料,便在全国各地广泛收集。木材主要是来自四川、湖广、江西、贵州。明代那时好木料还是大量存在的,在清代已经难以找到像明代那样多、那样好的木料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没有楠木,就改用东北的松木,没有那么粗的木材作柱子,就拼接起来。砖当然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有种砖特别重要的,称之为“金砖”,三大殿铺的就是这种砖。对金砖也是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此类砖能够敲出金石之声,故称之为“金砖”。有的则认为由于是专门给京城做的砖,应该叫“京砖”,音念转了,就成了“金砖”。这些金砖是在苏州用太湖淤泥做的,相当贵重。我们前些年买了有人收藏的金砖621块,花了496.75万元,每块砖即达8000元。现在已经做不出这样的砖了。还有大量用砖是山东临清造的,通过运河运至京城。再有就是石料,石料基本上来自北京周围,像京郊房山、河北曲阳。石灰则采自山西。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材料,比如琉璃瓦来自门头沟琉璃渠。大家熟知的北京宣武区琉璃厂,早先也跟烧制琉璃有关。还有金箔,主要是苏州产的。我们这次古建维修所用的金箔主要来自南京江宁。作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集大成者,它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紫禁城是中国五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和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博物院”
辛亥革命之后,至1924年,溥仪才被逐离皇宫内廷,“故宫博物院”即于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和清宫旧藏文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宫殿建筑群、古代艺术品及宫廷文化史迹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故宫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明北京宫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