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古建筑中的龙文化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古建筑中的龙文化

来源:  浏览 1761

龙是古代帝王的图腾文化,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帝王的行宫自然不能缺少龙文化,下面样子收藏介绍一下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古建筑中的龙文化。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 外八庙。当时,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   ,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复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中,龙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等级最高的装饰图案,各个朝代都把圣帝明君与龙联系在一起,龙象征着皇权,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帝住的地方被称为“皇宫”,只有皇家的建筑上才可以用龙做装饰,以显示天子的威严和非凡的身份,以致把宫殿、服饰、仪仗、器皿、家具、匾额等都用龙装饰。传说龙生九子,各司其职,人们所见到的龙的形象不尽相同,用在建筑上有不同的称谓,也有不同的功能。龙在建筑上的形象,一般采用石雕、木雕、窑冶、铸造等方法制作,是建筑物中的重要装饰。
  外八庙是避暑山庄周围十二座佛教寺庙的总称。外八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和避暑山庄构成了一处壮观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群体,充分反映出清代前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成就,将我国古典园林和寺庙的建筑艺术推向了高峰。外八庙不仅是中国民族艺术建筑的博物馆,也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在外八庙这个皇家寺庙群古建筑中,我们随处可见龙的不同形象。
  一、藻井中的龙
  藻井,又称绮井、天井、方井、复海、斗八等,是中国建筑中一种顶部装饰手法,将建筑物顶棚向上凹进如井状,四壁饰有藻饰花纹,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体空间。藻井一般由多层斗拱组成,由下而上不断收缩,形成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外层方形或多边型,顶心一般圆形,称为“明镜”。 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徵,只能在宗教或帝皇的建筑中应用。所以 藻井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外八庙中的普乐寺旭光阁和普陀宗乘之庙的万法归一殿都使用了藻井这种屋顶形式。
  普乐寺旭光阁藻井,采用层层收缩的周圆重翘重昂九踩斗拱手法,直径5.7米,向上凸出达3米,如同伞盖撑起上苍。外圈的隔板上有六字真言的彩绘图案。藻井内图案共达九层代表天有九霄,由浅入深分别为祥云、斗拱、云龙、翔凤、双重斗拱、莲花瓣等。藻井的中心雕一倒悬金龙戏珠,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巨龙俯首下视,口衔宝珠,垂下约1米,垂线为金属锁链。整个藻井雕刻精细,井层中各种图案全部贴金。仰视穹窿圆顶,但见天龙口衔宝珠由天而降,须目愤张,姿态矫健,势震山河,周围群龙群凤翩翩起舞,祥云相伴而生。藻井周围有两圈天花板,内圈为凤,外圈为龙,其意是龙凤呈祥。中心的突雕盘龙与周围的各种图案相互辉映,烘托出帝王宫阙的庄严和华贵,虽经历200多年,仍光彩夺目,是我国难得一见的龙凤藻井珍品。
  普陀宗乘之庙的万法归一殿,殿内藻井为金漆蟠龙,四周天花以梵文“六字大明咒”为图案,色彩绚丽,象征天子居中,皇权至上。
  二、屋脊上的龙
  古建筑的屋脊,是指沿着屋面转折处或屋面与墙面、梁架相交处,用瓦、砖、灰灯材料做成的砌筑物。同时兼有防水和装饰两种作用。根据不同位置又分为正脊、垂脊、戗脊等。在外八庙的古建筑屋脊上,龙的应用也最为广泛,虽然形象和功能不同,但都各具特色。
  正脊是指沿着前后坡屋面相交线做成的脊,往往是沿桁檩方向,且在屋面最高处。吻兽,也称“吻”“大吻”,是明清时期建筑屋顶的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为龙头形。承德外八庙中普乐寺宗印殿很有特色,其正脊中设黄琉璃喇嘛塔一座,两端为二吻兽吞脊状,两头安放面朝里的龙首形瓦件称“正吻”、“螭吻”, 它形似鱼尾,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传说此兽好吞,故在正脊两端作张嘴吞脊状,又称“吞脊兽”。正吻由吞着正脊的龙口,吻头后部的背兽、向上卷的尾和背上插着的宝剑等几个部分组成。其造型中包括了龙身体的所有部分,雕刻比较细腻,形象非常逼真。龙眼巨大,双眼怒目,能洞察一切。龙鼻高翘,表示了龙的嗅觉敏锐。龙嘴张大露出较长的舌头和锋利的龙牙,龙牙在民间有辟邪的说法。龙耳是顺风耳,向头后方向飘去。龙耳两侧有鬃卷,雕刻成卷草纹样。龙须雕刻清晰可见,代表龙神圣的尊严。巨大的龙爪,显示出其力大无比。龙尾向上翘起后又向内侧卷曲,如一朵盘花形象。传说这种正吻是龙之幼子螭吻,它属水,喜登高眺望,喷水如雨不怕火,于是将之装饰于此,取喷水镇火保平安意。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
  凡与正脊或宝顶相交的脊都可称为垂脊。妙高庄严殿俗称金瓦殿,是须弥福寿之庙是庙中最大的殿。此殿为重檐攒尖顶,上覆鱼鳞鎏金铜瓦。四条波纹垂脊之上各置鎏金铜龙两条,一共八条鎏金行龙,四条头朝里,四条头朝外。从形式上,八条鎏金铜龙,一反一正,其形象栩栩如生,似乎欲腾空而起,飞向蓝天。从内容上,弓身翘尾向内的四条鎏金铜龙,鼓目生威,仰天遥望,趋向中心宝幡,象征着天下归心,体现了天下统一的思想。昂首向外的四条鎏金铜龙,龙爪锋利,势欲腾空,象征着乘风欲飞跃向广袤苍穹,体现了无限的空间意识。下檐四条波纹屋脊的飞檐为摩羯鱼,造型生动,形态奇特。这八条鎏金铜龙不仅代表了我国18世纪的雕塑艺术水平,堪称清代铜雕艺术的杰作,更体现了清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思想。
  戗脊俗称“岔脊”,是歇山屋面上与垂脊相交的脊。戗脊上安置着一些小动物模型,称“戗兽”。它们的来源不外乎人对自然的敬畏(如防火、辟邪等),其实这些就是古人镇宅、保宅、安宅的风水物,同时又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小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常见为3、5、7、9不等,均为奇数。据《大清会典》记载,顶端最前面的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鸱吻(龙的九子之一)、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神羊)、斗牛、行什(猴)。在外八庙建筑中,主要大型建筑的小兽数量多为7个,如须弥福寿之庙万法归一殿和普宁寺大雄宝殿等。其余小式建筑小兽数量多为5到3个。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也富有极强的装饰性作用,给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梁思成曾评价它们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总之,无论是“正吻”,还是“走兽”,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它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一种民族文化,彰显着建筑物的豪华和等级。
  三、石碑上的龙
  石碑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碑首,首中有额,主要用以书写碑名或装饰,又有圭首、圆首、晕首、螭首、方首之别。中部为碑身,主要刻碑文或题名。正面为碑阳,背面称碑阴,左右为碑侧,早期碑身上部与碑首之间还有碑穿。下部为碑座,主要为承重和装饰,其形制依其性质和时代有方座、长方座、龟跌座 等。碑首碑身碑座多以龙做为装饰,这些龙雕构思巧妙、雕刻精美,灵活使用圆雕、浮雕、线刻的表现手法,使之完全服从于雕塑的整体造型。尤其是那些被俗称为“龟驮碑”的石刻,更蕴含着深远而丰厚的龙文化因子。在外八庙古建筑群中,每座寺庙都有碑亭,碑文记述了建庙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须弥福寿之庙的“龟驮碑”,在外八庙石碑中形制和规格最高。石碑通高8米,宽2.5米,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题写,记述了从顺治帝到乾隆帝的文治武功,宣扬了边疆少数民族拥护清政府的思想决心,特别是六世班禅前来觐见,表明了清政府与西藏的密切关系。碑身正面四边为14条金龙,两侧是单龙戏珠图案。碑身下是一巨大龟形石雕,长4米,宽3米,龙头龟身,是一通广为人知的“龟驮碑”,来此览胜的游客纷纷驻足观瞻,拍照留念。其实,该碑的碑座并非神龟,而是传说中的龙子赑屃。看似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两者背部的甲片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赑屃下方是一方形“海水江崖”石墁浮雕,石墁为海水波纹,波纹涌向四周成漩涡,四个漩涡中心涌出鱼、蟹、龟、虾。整个碑身、赑屃、石墁雕工精细,线条刚进。石碑的碑首略大于碑身,有两个造型生动的龙形图案,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赑屃上下呼应,将整座石碑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灵动自然。赑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须弥福寿之庙所设赑屃一是表示祈求长寿,二是表示对六世班禅的尊重,体现该庙的高贵,三是体现了天下一统的思想。
  四、丹陛石上的龙
  丹陛石又称降阶石,丹“者红也,”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据说是古代汉族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长方形大石,常人不能在丹陛石上走,只能从它的两侧走,因为它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外八庙中普宁寺、普乐寺、溥仁寺均有丹陛石,且都是以二龙戏珠作为雕刻图案。
  以普宁寺丹陛石为例,大雄宝殿建在1.4米高的石砌须弥座月台上。上有102根精美的雕龙望柱环绕,四角装饰着龙首,龙口起泄水的功能。巨大的龙嘴在平台的角落处跃跃欲试,等待着从大殿房顶上倾斜下来的雨水,如同潜伏着的巨龙在等待着神灵的呼唤。月台前的丹陛石,石长2.6米,宽1.5米,上深浮雕刻两条龙。龙体弯长,金珠在两龙中间舞动,表现出双龙升降、推让金珠的形态,周围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精致的选材加以高浮雕雕刻技法,把二龙戏珠的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珍品。月台和丹陛石中龙形象的完美结合,使这座极具皇家气势、宏丽壮阔的古建筑更显威严。
  五、琉璃牌坊上的龙
  牌坊是中国的特有建筑,它不仅是一种主体建筑物前端的陪衬性建筑,而且还具有标识意义,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华。从建筑角度上看,牌坊除了本身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外,在创造空间和环境艺术价值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明、清两代起为突出皇家的显贵,完全用华丽的琉璃建造出整体的牌坊。因其厚重的造型,最适合建筑在庄严肃穆的庙宇前面。在众多的牌坊中,琉璃牌坊造价最高,全国有数的几座琉璃牌楼除在承德外,大都集中在皇都北京。承德外八庙中有两座寺庙有琉璃牌坊,一是普陀宗乘之庙,一是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碑亭以北,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式样琉璃牌坊。牌坊通身包砌由云龙等图案组成琉璃饰件,色泽鲜丽、造型传神,运用了仿线刻、仿高浮雕、透雕等多种表现形式。正面中间嵌白玉石云龙匾额,上有乾隆御书”总持佛境“, 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意思是佛居住胜境,统领天下万法。背面中间雕刻着一尊神龙高高在上,线条清晰流畅,灵韵大气。正反两侧镶嵌黄色琉璃二龙戏珠大花板四块,雕塑技术精湛、造型优美、寓意吉祥、栩栩如生。其顶为单檐歇山形式,铺以黄绿相间的琉璃脊瓦,正脊两只吻兽昂首屹立,四角仙人走兽威风凛凛地翘首顶端,四只垂兽昂首挺胸。建筑的华丽、庄重,彰显了皇家建筑的威严,又有消灾免祸、逢凶化吉之意。
  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琉璃牌坊,建筑形式相同,牌坊上龙的造型也极尽相同。
  两座牌坊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斓,璀璨夺目,无论从造型还是釉色来说,都堪称琉璃艺术中的精品之作。由于琉璃牌坊在全国存数甚少,因此,这两座琉璃牌坊是非常珍贵的古文物。
  外八庙是集中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显示了一代王朝的国力,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龙的不同造型、用料及整体布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显示了古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天才的技艺。龙文化与各民族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相互协调。





上一篇:河北省张家口市区县有哪些古建筑

下一篇: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的三座古建筑

更多关于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古建筑中的龙文化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