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甘肃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甘肃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来源:  浏览 2803

甘肃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市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党河和疏勒河下游最大的绿洲上,为 “丝绸之路”西出玉门关和阳关的主要门户。
  春秋时,月氏、乌孙驻牧。西汉初为匈奴所占。汉武帝时设敦煌郡,为河西四郡之一。晋时为沙州州治。公元400-405年,敦煌为西凉国(李暠所建)国都。北魏初,置敦煌镇,后置瓜州,均以敦煌为治所。北周改为鸣沙县。隋复置敦煌郡。唐武德初改为西沙州,贞观七年(633)改成瓜州,建中二年(781)陷于吐蕃。大中五年(851),敦煌人张议潮收复瓜、沙二州,自此,敦煌在归义军统治下,至宋仁宗年间(1022-1063)。宋至清雍正年间一直称沙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名敦煌县。1987年撤县设县级市。
  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作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同时拥有汉武帝“据两关”的玉门关和阳关遗址(前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泉置遗址出土了2.1万余枚汉简及3000余件其他遗物,被评为1991年度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敦煌市还有寿昌城故址、祁家湾遗址及墓葬、佛爷庙-新店台墓群和敦煌南仓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石窟寺、遗址、墓葬、长城和烽燧等各类文物点近300处,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馆藏文物方面,敦煌市博物馆共有藏品2300余件,其中一级品90余件。
甘肃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市
 
  武威古称凉州,因其“金行其地,是故寒凉”,故称。原武威地区行署所在地。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东端,是河西走廊开发最早、人口最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有“银武威”之称。
武威历史悠久,距今4000多年前的武威一带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进行农牧业活动。春秋时,月氏、乌孙来此驻牧。西汉初为匈奴所占。汉武帝时设武威郡,郡治姑臧(今武威市),辖10县,时武威县在今民勤县东北。从西汉至宋, 今武威市除北魏时改为林中县外,均为姑臧县治或武威郡治或凉州治。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先后以此为都。西夏设西凉府,元改府为州,属永昌路。明置凉州卫,属陕西行都司。清改为武威县,凉州府治,为甘凉道治所。辛亥革命后废府存县。1985年改设县级市,属武威地区。2002年3月,武威地区撤地为市,原武威市随之改为凉州区。
  武威是兰州西行到河西走廊的第一大站,文化文物资源丰富多彩。有包括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地的雷台汉墓、号称“陇右学宫之冠”且馆藏文物十分丰富的武威文庙、开凿于北凉时期的天梯山石窟、西夏文与汉文合璧的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见证了“凉州会谈”的白塔寺遗址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皇娘娘台遗址、亥母寺遗址、磨嘴子墓群、旱滩坡墓群、海藏寺和大云寺等3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保单位数量在全省县(市、区)中最多。武威有遗址、墓葬、石窟、建筑、民居和石刻等各类文物点近300处。馆藏文物方面,武威市博物馆共有藏品18000余件,其中一级品160余件。
甘肃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
 
  张掖,别称甘州,原张掖地区行署所在地,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要道。黑河横穿全境,灌溉万顷良田,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素有“塞上江南”及“金张掖”之美誉。
  春秋时,月氏、乌孙驻牧。西汉初为匈奴所占。汉武帝时设张掖郡,取“张中国之掖,断匈奴右臂,以通西域”之意,为河西四郡之一,郡治觻得。因黑河改道东移,晋代迁郡治于黑河东岸的今张掖城,改名为永平县。前凉、前秦、后凉和北凉均曾建都于此。西魏因城西甘浚山麓泉味甘洌改名甘州。唐为甘州张掖郡治。元为甘肃省会。明置甘州左、右卫,属陕西行都司。清置张掖县,为甘州府治,甘州隶甘凉道。1913年废府留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隶属武威专区和张掖专区。1985年,撤县设市,属张掖地区(今张掖市)。2002年3月,张掖地区撤地设市,原张掖市随之改为甘州区。
  甘州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黑水国遗址和以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身长34.5米)与明代金经而著名的张掖大佛寺,以及万寿寺、张掖鼓楼、甘州古城墙和甲子墩墓群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遗址、墓葬、建筑、长城和烽燧等各类文物点近300处。馆藏文物方面,张掖市博物馆共有藏品9700余件,其中一级品约40件。
甘肃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
 
  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传说,古称秦州,是甘肃东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抱陇坻,西倚天门,南控巴蜀,北指金城”,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天水在夏、商时期属雍州。秦武公十年(前688),秦灭邽戎,置邽县(今秦城区)。西汉元鼎三年(前114),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郡治平襄,隶凉州刺史部,始有“天水”之名。东汉永平十七年(74),更天水郡为汉阳郡,治冀。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更汉阳郡为天水郡,属秦州,州郡均治上封。晋武帝泰始五年(269),置秦州,治冀城,天水郡属之。太康三年(282),罢秦州,并入雍州。七年(288),复立,治上邽(今秦城区)。隋大业三年(607),改秦州为天水郡,治上邽。唐代为秦州中都督府,属陇右道,本治上邽。开元二十二年(734)因地震徙治成纪之敬亲川。天宝元年(742),复改为天水郡,再治上邽。乾元元年(758),复为秦州。大中三年(849)复徙治成纪。自宋至清,均为秦州。1913年,撤秦州设天水县。1950年,析天水县置天水市,以城区为县级天水市的行政区域隶属于天水地区。1985年,天水撤地为市。原天水市、天水县改设秦城、北道两区。
  天水有包括甘肃境内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官式木构建筑伏羲庙、甘肃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官吏宅院胡氏古民居建筑、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并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等在内的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西山坪遗址、后街清真寺、纪信祠、哈锐宅院和仙人崖石窟等在内的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水境内有遗址、墓葬、建筑、民居和石窟等各类文物点400余处。馆藏文物方面,天水市博物馆共有藏品4100余件,其中一级品约40件。

上一篇:甘肃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

下一篇:甘肃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更多关于 甘肃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