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一是说玻璃,一说是琉璃瓦,元世祖忽必烈在南城建立官窑琉璃瓦厂,康熙时期琉璃瓦厂官窑搬到门头沟了。在清末民初成为中国古玩交易的地方,形成琉璃厂文化街。
1.琉璃厂文化街分为东西琉璃厂,东琉璃厂比西琉璃厂繁华,琉璃厂西起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约800米。明清时期,本是一条东西向的长街。民国时期政府修建和平门,将琉璃厂街分成了东西两段。
2.最初是古籍善本交易的地方,称为书肆,由最初的二十多家书肆,经过30年左右一共有300多家书肆,成为琉璃厂最辉煌的古籍书市,造就了文化琉璃厂传奇。
琉璃厂西起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800米。辽金名为海王村,元、明时这里开设官窑烧制修建皇宫用的琉璃瓦件,故称为“琉璃厂”。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了集古玩精粹的著名文化街。清乾隆年间停止烧窑,“琉璃厂”的名字保留至今。是一处著名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清朝,汉族的官员大多居住在琉璃厂以西的宣武门外,各地赶考举子居住的会馆也都在附近。他们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琉璃厂也就成为了当时京城最大的书市。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各地书贾更是纷纷在此设摊、建店,出售大量藏书,促进了琉璃厂文化街的发展。到光绪二年(1876)时,书店发展到270多家。民国初年,经营文化商品的店铺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一条文化街。
1980年,国家对古老陈旧的六里长街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扩建,于1984年竣工。建成59幢古朴典雅,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店铺,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融图书、玉石、陶瓷、雕刻、铜器、字画、文房四宝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化艺术品集散地和古都风貌游览区。
琉璃厂与新华街交界处为“厂甸”,是二百年来京城最盛大的春节庙会所在地。清人马炯章的《厂甸记》中说“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道。”据有关资料记载,1963年的春节,厂甸的游客就达400万人次。文革后厂甸中断。自2002年起,每年农历春节初一至初六,又恢复了“厂甸民俗文化庙会”。主要展示北京文化、宣南文化、重温百姓乐事,展现时代风采,再现古都神韵。
琉璃厂拥有800年历史,造就了琉璃厂传奇的文化氛围。琉璃厂文化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厂地处北京宣南文化的汇聚之处,百年老北京的商业发展多集中于这里。它起源起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
琉璃厂 老北京的艺术文化聚集地
弄湖笔、舔端砚、展宣纸、嗅徽墨,让我们一起追随举子与文人的脚步,吸取千年的文化磁场。
走在洒满阳光的琉璃厂,从东到西串街而过,木橼石阶红墙绿瓦。不由得幻想时光回到两百年前,文人墨客们都留着长长的大辫子,站在老浒记门口和来琉璃厂采买文房的王总管李公公作揖打千,店小二在耳边炸雷似地喊堂:“三位爷,里边儿请您呐!”
“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金发碧眼们生生搅了这思绪的漫游。看着“荣宝斋”的金字招牌,我绞尽脑汁儿把肚子里的英文单词儿翻了个遍。正这时,刚刚在海王村儿胡同口遛黄雀儿晒太阳的老爷子悠然路过,头也没回地扔下一句“想弄明白什么是琉璃厂什么是荣宝斋,除非他们下辈子投胎到咱中国,不然……没戏!”
古物:
老北京最原汁原味的东西都在这儿,皇帝出宫来遛弯儿,琉璃厂是必到之处。过去的琉璃厂附近住着很多的达官贵人,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聚集在此。官员、赶考的举子进皇宫,这里也是必经之地。便利的条件吸引了众多的书商在这里设摊出售藏书,更是汇集了不少古玩字画与文房四宝。
今象:
如今这条街越来越适合旅游观光了,虽然表面上变得风光了很多,但那些值得细品的东西却在慢慢地被这些表象化的东西掩盖。或者说精髓的东西被藏得更深了,需要仔细品味与挖掘。虽然街上的氛围早已不如当初,但几家传统老字号依然不改本色,魅力如旧。荣宝斋不仅扩大了,东西也多了,这条街上的人基本上都是冲着它来的。当然还有中国书店的古旧藏书、戴月轩的湖笔,这也都是非常知名的。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是,琉璃厂附近的胡同也是明清时期繁华热闹的市井之地,现在路面却被小商小贩的摊位占满,老房子也都被乱搭乱建得面目全非,还是儿时的琉璃厂才是我最喜欢、最留恋的地方。
荣宝斋 传统文化的朝圣之地
荣宝斋是琉璃厂最知名的老字号,有300多年的历史。
素有“民间故宫”之称的荣宝斋,可以说是琉璃厂的一块金字招牌。300多年的历史沉淀,让它的底蕴浓厚、内涵丰富:不仅有典藏的文房珍宝、精湛的装裱工艺、绝技的木板水印,还有常常举办的“以文会友”等交流活动,使其成为了联结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首要通道。新修建的荣宝斋大厦里最为独特的是三楼的空中四合院,古朴的四合院置身于现代化的大厦之内,形成有趣的对比与映衬,实在是别具一格。不过,这座四合院主要是用作接待之用,并不对外开放。倒是二层艺术展厅以及中华菜餐厅值得大家关注与尝试。
地址:和平门琉璃厂西街19号
中国书店 在古籍中触摸历史经脉
琉璃厂地区延续千余年的古旧书业之精华便汇聚于此。这里不仅售卖书籍贯穿文史、哲学、艺术,更有字帖、书画等艺术品可供选择。最有特色的还是这儿的古旧书收售及古籍修复技艺。在这些可售卖的古旧书旁边,有几排陈列中国书店收藏品的展柜,有康熙时期殿试的卷子、原版的宋版书、康有为的真迹等古籍珍宝,逛书店之余参观一下这些收藏品,还真是意外的收获。地址:和平门琉璃厂东街115号
琢墨中华菜 文墨为底的一席盛宴
琉璃厂的文化味道太过厚重,整条街上各色元素无一不透出老北京独有的韵味。不仅两旁林立的老店如此,就连餐厅也深受感染。取自古文的店名是细细揣摩得出的,门口金黄色的荷塘屏风与水墨荷花砚台相得益彰,让人一下子平静不少。古香古色的环境一定要有内涵的菜品才完整,酥鲫鱼品时最重要的便是酥到鱼骨里的口感,传统吃法第一筷要落在鱼头骨上,骨刺酥软,老人也能安心食用,浸透鱼身的酱香把腥味减去大半,一整条鱼吃完后,连骨头也进了肚。对于食材的讲究是这儿的精华所在,虽然烹饪方法遵循传统,但却选用更为健康的原料,手写菜肴的扇子有着浓厚文墨味儿,让这家店从细节就精致起来。
地址:和平门琉璃厂西街荣宝斋大厦1楼
戴月轩 湖笔下的传统文化之花
凝神屏息,意灌笔端,只有墨香萦绕在身边,练习书法能让人变得特别心平气和,浮躁也被一扫而光。提及书法就不得不说湖笔,它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在琉璃厂就有这么一家以制作湖笔而闻名全国的商铺——戴月轩。进门就能闻到扑面而来的墨香,湖笔与端砚在货架上排列有序,走入深处便可看到制作湖笔的笔坊。笔坊里几位身着传统大褂的师傅正埋头于手中的活儿,选料、拔毛、齐材子、垫胎……每一步都容不得一点马虎。戴月轩的毛笔做工精细,具有“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的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欢迎。齐白石就十分喜爱这里的湖笔,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一直使用戴月轩毛笔。
地址:和平门琉璃厂东街73号
地址:和平门琉璃厂东街134号
门口一尊秦兵马俑和一对雄壮石狮告诉人们这就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汲古阁,古朴典雅的木制建筑由内而外散发出中式传统的文化气息,虽然建店时间称不上久远,但自明代沿用的字号还是古韵十足。步入其中,首先看到的铜马车和数个兵马俑显露着威严气势,有瞬间穿越回到古代的错觉。虽与店里古碑帖拓片的笔墨色彩形成强烈反差,却融合得极为协调。汲古阁的看家本领是青铜复制,从仰韶文化的陶器到青铜时代的各种器皿,这里都能仿制得与真品无异。而几代人的心血让拓片成为另一大特色,不仅遵循传统,也不断创新技法,彩色拓片是改良后的新作,成为许多外国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