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

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

来源:  浏览 1559

大佛寺石窟是陕西省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了,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的石窟。
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原名“应福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一般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至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至今。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十公里的312国道旁,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共有大小石窟130多所,造像1980多尊,历代提刻170多幅。分五个部分,即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大佛窟,是大佛寺石窟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方向为北偏东15度,洞窟内平面近似半圆形,其中有70个龛1001尊造像。它的平面近似凸字型,横宽34米,进深18米,高24米。洞窟上部的总体构造是穹窿型的,窟内的主尊大佛阿弥陀佛,结跏趺座于莲台上,高20米,头高5.2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盖0.5米。大佛右手着膝,左手施无畏法印,全身姿态自然丰满,神情端详。大佛两边分别站了两尊胁侍菩萨,均高17.6米,左侧是观世音菩萨,右侧是大势至菩萨。

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

  千佛洞位于大佛窟东侧,是一所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由于窟内不太高,而中心柱又比较宽大,只有中心柱正面的几个大龛似乎有一些规划,而其它壁面的佛龛都是大小不一,杂乱无章的排列着,这是洞窟凿成后不断补刻的结果。共有造像696尊。从造像龛间的一些铭文题记来看,大部分应该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佛龛的造像题材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和佛装的地藏菩萨像等。有的在佛、弟子、菩萨一组造像中还加入了天王和力士。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是:都具有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的体形特征。这是集人体健和美于一身的造像艺术,是从北周的丰满型佛像发展而来的新型艺术。特别是有的立菩萨像,清晰的显现着女性般的优美身体轮廓,再加上向一旁扭动的胯部,如舞蹈动作般的风姿,完美地刻画出了菩萨的妩媚与婀娜。这是大唐盛世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在出世的佛教艺术中的体现,也是唐代典型的造像艺术风格。千佛洞有题记:“铭一首并序   豳州长史武太乙撰周秦霸王之原,皇帝经纶之野,寺观园林……依山就水,负郭凭川,形胜往来,萦绕……自夏涉秋,密云不雨,思稼稻之……年八月廿日因休假巡历……得应福寺……武圣皇帝平薛举时所置也……色相……觉路……常思酬答,乃于兹造……崇山万仞……宝树……造化业遂……”此段题记中“武圣皇帝平薛举时所置也”则说明建寺的缘起。
 罗汉洞(佛洞)位于大佛窟西侧,由4个小石窟一字排列而成,有100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造像。内部可分为主室和东室,东室呈南北纵向的竖长方形,进深9米,宽1.65米。主室呈马蹄形状,进深6.5米,最宽处为6.3米。主室的东部与东室相连接,这种形制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石窟相比较,是特殊少见的,推测可能是一个未完成的窟。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身披通肩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两边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萨和天王塑像,文殊菩萨坐于雄狮背的莲花座上,神情悠然自如;二天王身穿铠甲、脚踩饿鬼,神气凛然。除此之外,窟内还有多尊呈站立姿态的佛或菩萨造像,高度在1—2米之间。
僧房窟位于千佛洞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进入这些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历史上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国范围内的佛教石窟建筑中是极少见的。
 丈八佛窟又称“应福寺”,位于大佛窟西200米处,沿山开凿的9孔小石窟散布在崖面上。主窟为丈八佛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站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丰圆,右手施无畏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两边的胁侍菩萨身高6米,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婀娜多姿,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
    在丈八佛窟的两侧,还有七处洞窟。内有造像多尊,为唐代不同时期的作品。造像的细微处已风化迷漫不清,但神韵依旧清晰。肃穆庄重俊美优雅。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典型的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特色。

上一篇:河南开封的魏国古都城大梁城

下一篇:陕西延安富县石泓寺石窟

更多关于 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