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花园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翰林街16号,是云南省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美誉。
朱家花园位于云南建水古城中心翰林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建。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屋214间。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
朱家花园临街的门楼不算大,也是飞檐翘角,斗拱画梁,檐下挂着“朱家花园”的横匾,与多数名门望族宅门大抵相似,不走进去,还真是不显山露水,瞧不出什么端倪。但跨过溜光铮亮的门槛,踏进花园里面,却是别有洞天。
进入大门,是一个斜方天井,天井左侧是一间依院墙而建的小屋,里面摆设有八仙桌和长条板凳,据悉是当年访客等候管家通报暂歇的地方,看来这应该是朱家花园的门房,亦即现在所说的传达室;迎面是一座砖砌缕空圆门,门楣上书“循规蹈矩”四个字,走进去,背面同样位置写着的是“谨言慎行”。当年朱家主人当年治家、处世之道,由此可管窥一二,大概的意思,当是告诫走进这坐院落的人要遵规守矩,不得随心所欲;走出院落的人,言语行动都要小心谨慎。
圆门进来,一座蓄芳阁,即小姐绣楼。绣楼为三间面阔的两层木结构建筑,座北朝南光照极好;檐下悬挂宫灯,门窗雕花精美,围栏墙壁书满字画,看上去精致气派又富丽奢华,大户人家的特质呼之欲出,想来住在这里的小姐,也是养尊处优,娇媚风雅。
具有江南四合院建筑风格的四水归堂同样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和中间围着的天井组成,与众不同的是天井中有一口独特的水井,不仅井内的水从不干竭,更奇的是其水位始终比地面高,当年朱家人将它视为“财源”。因为水井水位极高,无需吊桶伸手即可触及水面。井缘上有个小洞,水位最高的时候,井水就会从小洞溢出,在院中的四个角落流淌。中国古代传统的说法,水为财,这一现场,当然就是“财源滚滚”。
朱家祖上是湖广麻阳县(今湖南省麻阳县)人,于明代洪武年间流徙到云南建水,寓居西庄坝西高伍。明末清初,其五房迁居白家营村,生子卿(真名不详),卿又生子永祜。一直都是普通平民,数代人经营茶叶、丝绸等等。
据朱永祜的墓志铭载: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朱永祜出生才四个月,其父就死于“流寇之难”,在逃难中,其母曾经将其遗弃,幸好其啼哭之声被邻人发现、抱回,母子方得团聚,“乱离后公鲜至戚,惟依寡母,茕茕无助,遂弃诗书,力农为资生计,然公得天最厚,孝悌由诚,事寡母朝夕唯谨,又且诚实练达,谦和退让,凡一切少年不羁之习,毫不敢近,有为诗书中所不及者”、“公以勤俭自主,次第经营”。朱永祜这一支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
朱广福死后32年,其孙朱朝琛中了举人,授贵州桐梓等县知县,并赠朱广福文林郎官阶;当时,朱朝瑛(字渭卿,清光绪丁酉科乡副进士,朱成藻之子)也中了进士,得受广东补用道,遂成为朱家的核心人物。自此朱家家业更丰,并于同治十年开始向外投资。除营销土产百货外、还大宗贩售云土(鸦片)、锡锭,到清朝光绪时朱家已经成为滇南富绅。
此后,朱家继续扩大了商贸的规模,搞起了进出口贸易,把个旧出产的成品锡锭,经过蒙自运到广西百色再转运香港,由香港运回棉纱,百货等洋产品。清朝光绪15年(公元1889年)根据条约,清政府在法国政府的要求下在蒙自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海关,锡锭的运输改由陆路经过个旧——蒙自至蛮耗装船沿红河顺流而下通过越南东京(今河内)抵达海防再由海防上远洋轮船运送到香港和西欧。因为进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朱恒泰在蒙自设立了总公司,同时在香港,昆明,建水,河内设立了分公司。 当时,云南的商帮中来自建水的“临安帮”与“昆明帮”“腾越帮”齐名,而朱家名下的企业“朱恒泰”就是“临安帮”的首富。
按照传统,“先富起来”的朱家,当然是广勘宅基、大兴土木。光绪初年,朱成章、朱成藻兄弟(朱广福之子)及子侄朱朝琛、朱朝瑛、朱朝琼、朱朝瑾等两代人的生意如日中天,士、农、工、商,一样不差。朱氏家族已经发展到叱咤于整个滇南黑白两道的巨大家族。其威力足以影响到滇南甚至全省的政治和经济。这时,朱家在建水城内泥塘购地30余亩,延请能工巧匠,建盖家宅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