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蓝调城南》南海会馆旧址

《蓝调城南》南海会馆旧址

来源:  浏览 1521

南海会馆即康有为故居。南海会馆在宣武区米市胡同43号。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是广东南海籍京官所捐资购置。
光绪三年(1877年)扩建成十三个院落、有房一百九十余间古建筑的大会馆。1882年康有为进京赶考,即在此馆旁院有七株古槐的“七树堂”居住。“七树堂”西边是他的三间卧室,北边四间是书身。“七树堂”的七株古槐今仅剩一枯桩。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在此办《万国公报》,写《上清帝第二书》,并创立“知耻会”。断断续续加起来康有为在这里住了十六年。
米市胡同很普通,长约二里,藏在喧嚣的闹市身后,难得的几分幽静。从南口走进米市胡同,一路上见到好几处有门墩有影壁有斑驳脱落宅门的大院,每一处都像是南海会馆。一直快走到北口,才在一块突然低洼下去的地方看见墙上一块汉白玉的牌子,上面写着“康有为故居”。这多少出乎我的意料,怎么会平地一下子塌陷下去了呢?像是一位壮汉蓦的跪倒在地一样,忽的矮了半截身子。想当初,这是工部尚书董邦达的宅第,后来由广东南海在京做官的乡里出资买下又扩充南院重新修缮而成了南海会馆,即使到清末民初衰败之后,也是有近200间房子的大院子,怎么会缩小得越活越抽巴了呢?

我知道城市在不断修路以及铺沥青路面之后,路面在不断地抬高,整个北京城都比过去高出一块,原来的院子是低了下去,但同一条胡同里其他的大宅门也只是高台阶没有了,门墩的底座被埋在地里,并没有整个院子如此低洼啊。这让我百思不解。

已是黄昏,院子里面更显得幽暗和低矮不堪。这是一座横竖都有近70米的大院子,如果不是同其他院子一样搭建了那样多的小房子,是非常宽敞的。北面跨院中间有一个小院,现在还在,只是当年被康有为称为“七树堂”的那七棵树,早已经荡然无存了。自然,被康有为称为“汗漫舫”的那如船的屋子,早变得面目皆非,即使真的是船,也千疮百孔了。据说当年院子里还有长廊,廊壁上刻有临摹苏轼观海棠诗的片石,就更不用找了,不知风云流散到何方了。去年年底,一场突然而起的火灾,差点没有烧毁了它,应该是万幸,就不要再奢望什么了。

康有为在这里前后住了16年,1882年24岁从南海进京应试,就是住在这里,一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的弟弟康广仁被捕,是在这里;他先走上海,后流亡英国,也是从这里仓皇出逃的。只要想一想近代史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曾经在这里上演,再破败低矮的院子,也让人不敢小觑。

不时有人出出进进,不少是租住在这里的外地人,大多又是做些小本买卖的生意人。当初,康有为也是跑进京城里的外地人,不一样的是,一为挣钱,一为革命;一是流汗,一是流血;一是学富五车饱读诗书,一是只读带画带色的花花绿绿的杂志小报了。看到这一点差别,会明白北京过去的会馆,虽然和现在的驻京办事处相似,毕竟不是一回事,时代的风云在这里凝聚又飘散,绝对不是权且栖身的苟且之处。“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康有为当年这诗句,和后来鲁迅的“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多么的相似,知识分子的心事传承的轨迹,又是多么的含温带热,可触可摸。那是一群什么样的知识分子!想当年康有为在这里起草万言书,该是何等的襟怀。想当年吴稚晖从天津远远特地到这里,翁同和从朝廷深院下轿到这里,更不用说戊戌六君子常常在夜深时分来到这里聚议,多少现在听起来如雷贯耳的风云人物,都曾经和这里结缘,往来会馆间,出入七树堂,又该是多么的让人神往,让人充满想像。

公车上书之前,该是康有为最辉煌的时刻,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上书惊天阙,闭户隐城南。”“往来居城南,高斋绕槐竹。”他一再吟咏城南,城南寄托着他的未酬壮志和馨兰怀抱,他对城南是格外钟情的。那时候的城南,非同小可,聚集着多少如他一样的仁人志士。这和明清以来运河码头的南移,城市中心也随之南移有关,如此城南才兴建起众多的会馆。是会馆,为这些仁人志士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报复的场所;是会馆,让城南因有这些仁人志士的存在而风姿绰约。如今风水轮转了,稍有钱财和地位的人,都不屑住在城南了,是啊,如今的北京,东商西富,格局大致如此;南穷北贫,却是北已不贫,惟独南依然穷而未变。康有为如果在世,还会钟情城南吗?他能够再来北京下榻,会不会早被人高接远迎地住进王府饭店,起码也得是北城上风头的亲水住宅了吧?

夕阳很快落下,晚霞在迅速的飘逝,映得院子里唯一存在的一棵20多米高的古槐,短瞬之间像是挂起了深玫瑰色的袈裟,让一百多年的时光精灵眨眼一般定格在树梢上。古槐是一百多年前“高斋绕槐竹”的槐,只是竹没有了。

上一篇:《蓝调城南》新会会馆

下一篇:《蓝调城南》番禺会馆旧址

更多关于 《蓝调城南》南海会馆旧址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