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古徽州“一府六县”指的是今天那几个县

古徽州“一府六县”指的是今天那几个县

来源:  浏览 9691

徽州古称歙州,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徽州一府六县指徽州府所辖的六个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
歙县
歙县是黄山市最大的县,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是老徽州的府治所在地,因此,理所当然成为黄山市各县的大哥大。

歙县是徽州府治的所在地,徽文化发源地之一。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徽班)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荣誉称号。这里历来重教育,最苦的老百姓家也爱读书。所谓“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全家不读书,就象一窝猪”。穷苦的山村,孩子们背着菜筒,翻山越岭到学校求学,以争取“咸鱼翻身,光宗耀祖”,改变穷困的地位。歙县中学(省重点高中)历年高考,歙县考生成绩骄人,全市总有歙县学子折桂。

歙县历代出高官,读书做官,出人头地,是歙县人梦寐以求的头等大事。

歙县人可谓是“吃苦一族”,是徽州各县中最能吃苦耐劳的群体。歙县山多地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逐步形成了外向开拓与内敛自守这种两重性的思维定势。歙县人历来就有经商的天才,历来有向外开拓的精神,但也很保守。徽商虽然创造过一时的辉煌,但其内心深处仍受地理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的意识很强。尽管他们闯荡天下,流寓四方,但他们终究还是把外边当做过路的驿站,“根”必须留在故乡,牌坊、祠堂、宅院则建在原籍的土地上。徽州府衙的修复使歙县人豪气冲天,去黄复徽者以歙县人居多。

歙县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1)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坝。渔梁坝坝长143米,底宽27米,顶宽6米,高约5米,坝上下水位落差2.9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有专家认为,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因此又被称作“江南都江堰”。渔梁古镇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
(2)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楼内为新安碑园,陈列有帖刻《余清斋》、《清鉴堂》。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太白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牌,古今名人楹联佳句。
(3)
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而且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里面展出了歙县历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书画、瓷器、歙砚等。南谯楼,俗称24根柱。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4) 徽商故里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
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
(5)

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黟县

尽管和歙县一样,黟县在秦始皇时代就建县,隶属于安徽黄山市,徽州六县之一,但地狭人少,几十年来,人口永远不超十万,是中国计划生育的标兵,是徽州的小弟弟。

黟县人不恋故土,经商足迹遍及江西、浙江等地,至今瓷都景德镇有十万多黟县籍人,上街购物用黟县话可畅通无阻。在黟县当地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谚语,如今,黟县女人经历几百年的凄风苦雨之后,似乎仍在默默诉说着思妇的寂寞与辛酸。不是黟县女人生不出孩子,只是商人重利轻离别,谁解侬家相思愁?

黟县人聪明、礼貌、勤俭、胆小怕事又有点小气,女人嫁鸡随鸡,讲妇道,不招蜂惹蝶。黟县男人不惹事,不结帮,生怕树叶落在头上把头打破。黟县人曾经用“盐茎(一种腌菜)”换取客汉(北方人)的“腌鸡”而沾沾自喜并以此嘲讽客汉的笨拙,至今成为黟县人茶余饭后的笑料。黟县人小气出名,送人家礼后还计算能不能收回源水。黟县人讲的普通话也是“卖干线”,永远带着浓浓的别人听不懂的土音,至老不改。   

 黟县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是“徽商”和“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名人荟萃,汪勃、张小泉、俞正燮、赛金花、黄士陵、汪大燮(民国总理)、舒绣文等均出自于此。全县共有景区13个:西递(世界文化遗产、AAAAA级景区),宏村(世界文化遗产、AAAAA级景区),赛金花故居、南屏景区、打鼓岭景区(AAAA级景区),木坑竹海、龙池湾农耕文化园(AAA级景区),屏山、关麓、木雕楼、十里桃花长廊、深冲、五里等。

“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                                  

 休宁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休宁县是“中国第一状元县”, 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县之首。徽商里面自然少不了休宁人,明、清时期,徽商经营典当业遍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城镇。长江以北,徽州典当商也很得势,《明神宗实录》中记载的河南巡抚沈季文言:“今徽商开当,遍于江北。赀数千金,课无十两。见在河南,计汪充等二百一十三家。”除此,北京和山东、福建、广东诸省也都有过徽州典当商的踪迹。经营典当业以休宁人最为活跃。明人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中描写的休宁商山大财主吴大郎有百万家私,号称“吴百万”,他就是一个经营典当业的巨商。清末翰林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称:“典商大多休宁人……治典者亦惟休称能。凡典肆无不有休人者,以专业易精也。”
休宁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齐云山,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万安罗盘,和现在的“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使休宁还有点名气。不过“既生喻,何生亮”,有大姐大黄山压着,齐云山始终处在深闺人未识,难以和世界遗产齐云,不失为一大遗憾。
休宁人本分忠厚,勤奋务实、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开拓精神不强,但骨子里还是有徽商的血统,现在在上海苏州一带经营茶叶和开饭店的也有万人以上。休宁女人也很贤惠,娶个休宁姑娘,不会给男人带来麻烦,至少不象屯溪姑娘那样矫情十足。

婺源县
婺源县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
婺源县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镇市,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和古徽州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铜都德兴市。

祁门县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深山出红茶,成为祁门的骄傲,连邓大人也称赞“你们红茶世界有名”。茶叶历来是祁门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茶叶经济的兴衰,直接影响到祁门经济的兴衰。茶商们的营销活动,是祁门茶叶经济中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其对地方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二是促进了祁门茶叶生产。茶商们为打开销路,提高祁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千方百计提高茶叶质量,试制各种名优茶,致使祁门茶叶不断推陈出新,祁红的诞生就是一例。此卦,茶商们还广泛宣传,扩大了祁门茶叶的知名度。三是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茶商们大多为地方知名人士和富豪,作为徽商的重要组成部分,祁门茶商亦多乐善好施,对当地的社会事业如修桥补路、兴学办校等等。
祁门历史上人文基础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新安医学奠基人汪机和目连戏。山高林密,使祁门蛇类繁多,故蛇科研究有些名气。祁门人为人豪爽,兼具山越人的蛮气和灵气,聪慧精明而好勇斗狠。山里人热情好客,不象黟县人那样小气,豪爽酒风可以让不知底细的歙县人和屯溪人甘拜下风。祁门女人虽然不如屯溪女人那样秀气妩媚。
绩溪县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和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接力城市。“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绩溪境内有文化遗存三百余处,其中祠堂一百三十余幢,有徽派古民居、古道、亭庙、古水口、古桥,共有国保、省保、县保文物53处。

上一篇:福州上下杭

下一篇:湖北荆州三观古建筑

更多关于 古徽州“一府六县”指的是今天那几个县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