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宫是封建王朝皇帝的别院,老北京的行宫主要是清朝皇帝的行宫。
有皇帝就有行宫,只是规模各不相同。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行宫指“供帝王在京城之外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照此理解,行宫也就或大或小,可长住,亦可小憩。唐代诗人元稹曾作过一首《行宫》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中写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行宫的生活片断。当然,这里描写的行宫是古时洛阳行宫上阳宫,那是宫殿式的行宫。北京历史上的行宫,用途不一,规模建置也有所不同。清代修建行宫的目的主要是为去避暑、谒陵、巡视、围猎习武路上休息所用。行宫的分布大致可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去是一条重要的线路。清王朝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自有其重要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每年一度的避暑也就有了丰富的内容。自顺义、怀柔、密云,出古北口至承德避暑山庄为当时的御道。据记载,出京有两条道路:出东直门,由孙侯河、山峡店、牛栏山,经怀柔的罗山店入密云界。由于夏天东直门一带道路泥泞,又改道出西直门,自畅春园(海淀),经蔺沟(昌平)、南石槽(顺义),至峰山口入怀柔界。这条道上,有记载的行宫很多。顺义县行宫有二,一在县西三家店;一在县西北南石槽。两处皆为承德往来之要冲。怀柔县行宫是两条出京道路的必经之地,在县南门外,康熙五十三年建。密云县有三处:一在县东门外一里刘家庄,康熙二十二年建;一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罗家桥,康熙五十一年建;一在县东北七十里要亭庄。当时,要亭也称遥亭、姚汀,现称姚亭村。
东西两向的行宫主要是谒陵。清代皇帝下葬在西陵和东陵。东西两向的线路也很重要。良乡县的行宫是去西陵的第一座行宫,在县北的黄新庄,乾隆十三年建。涿州行宫在南城里许,乾隆十六年建。现在涿州市南关大街105号药王庙院内东侧。东去的行宫有多处。三河县的行宫有二处:一在县西北的大新庄,乾隆十九年建;一在县西的烟郊,现称燕郊,乾隆十年建。蓟州的行宫为皇帝去东陵必经之道,共有四处:一在城西四十里白涧庄乾隆年间建成,此为皇帝拜谒东陵入州境之首站;一在州北二十五里盘山玉石庄,乾隆九年建。一在州东十八里桃花山,乾隆年间建造;一在州东六十里葛山隆福寺右,乾隆年间建造。
南去的行宫主要为了巡视,疏浚河道。文安县行宫有二:一在县东北左家庄,乾隆三十四年建。大城县行宫在县北台头村,乾隆十四年建。另一在县东二十里苏家桥,乾隆二十六年建。此两县的行宫均为皇帝巡视修堤工程而建。据记载:乾隆皇帝在巡视子牙河坝时,曾御临唐太宗所书汉文帝《劝农诏》,赐给大臣李光地,于是便在苏桥北建有皇恩亭。霸州行宫在南太堡村淀神祠旁,乾隆三十五年建。
皇帝南去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围猎习武。
南苑是皇帝的苑囿。元代,这里放鹰打猎,称为飞放泊,内有晾鹰台,亦称按鹰台。明代又扩大面积,周垣有一百二十里,曾誉为“燕京十景”之一,名曰“南囿秋风”。清代沿用,作为围猎讲武之地,周垣增至“一万九千二百八十丈”。古时,这里由于地势低洼,泉源密布,“四时不竭,汪洋若海”,故称为“南海子”。南苑四周开有九个门,东、南、西、北都称红门,北即为现在的大红门。此外还开有小红门,东南为回城门,西北为镇国寺门,东北为双桥门,西南为黄村门。在这样广阔的地面上,皇帝在几个门建有行宫,真可称为行宫群了。“南行宫在南红门内里许,门对苑墙,宫门二重,前后殿二层,后殿额曰畅远襟。”旧衙门行宫在小红门西南,建自明代,顺治时重新修葺。门殿四层,皆有御书联额。新衙门行宫在镇国寺门内,建自明代。宫门前曾有两个铁狮子,上面镌刻着“延祐元年十月制”的字样,是元代的旧物。
团河行宫最具规模,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占地约400亩,有建筑603间。团河之源旧称团泊,流出南苑墙为团河,又入凤河,再与永定河汇合。用这条河水来荡涤淤浊。《宸垣识略》记载:“团河行宫在黄村门内六里许。宫门内前殿额曰璇源堂,后殿额曰涵道斋,别室为鉴止书屋,皆御书。东所大宫门内有东西配殿九间,房河中敞宇平台、石板房,石亭、水柱房、六方亭、河亭、圆亭。”“河亭接苑墙之南,其下即团泊之水,流向苑外团河。”行宫为“江南园林”。宫内建筑分东西两部,西部以西湖为主,岸边建有大小船坞。过河厅,狎鸥舫、濯月漪临河房、凉亭、碑亭等建筑多处,是宫内主要风景区。东部为宫殿区,有璇源堂、涵道斋、清怀堂、景仁宫、储秀宫、永和宫、养心殿等建筑。宫殿区后边是比西湖略小的东湖,湖边有钓鱼台、群玉山房等景点。团河行宫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七七事变”时,又遭日军轰炸,变成一片废墟,宫内建筑所剩无几。仅存四面刻有乾隆御笔碑文的四方碑,以及修复的景点御碑亭、圆亭、翠润轩、十字房等建筑,其余只有残基。南、北侧土山尚保留有古柏126棵。
那矗立于南山之北的圆亭,是行宫现存古建筑中经修整最完好的一座,乾隆御笔题额“云随亭”。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绿树成荫,碧波粼粼,是人们小憩、乘凉的最佳之所。特别是到了盛夏,不但其地理位置优越,就是听它这个名字,就给人以凉爽的感觉。东湖小岛上的翠润轩,又名“敞亭”,是供皇帝和后妃们玩乐的地方。位于西湖西北岸上的御碑亭,方形,每边长5.5米,大式歇山重檐筒瓦,调大脊吻垂饯兽,金柱4根,满身彩绘。御碑高4.8米,每边宽1.2米,下为须弥座,上为四角攒尖顶,碑额浮雕二龙戏珠,上有乾隆帝来团河行宫时所作的御诗4首,刻于碑上。碑南面是乾隆帝《庚子季秋中瀚团河行宫作》诗一首。这是乾隆取道南海子去西陵,驻跸团河行宫所作。诗中开头就写道:“团河本是凤河源,疏浚于旁筑馆轩。”御题诗碑西面的题诗,是乾隆帝于1782年来到团河行宫时所作。诗的最后写:“因疏泉遂辟行馆,知过论中早自铭。”都把修建行宫的理由说成是为了疏浚团河。
皇帝在外住过的地方还有其他原因。京西的著名古刹万寿寺,建于唐朝,称聚瑟寺。明万历五年重修,改名万寿寺。万寿寺西路于清乾隆朝时改为行宫,乾隆十六年、二十六年、三十六年,乾隆帝弘历曾三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清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重修万寿寺行宫,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最后格局。这也是清朝帝后乘船经长河去颐和园中途休憩的皇家寺庙兼行宫,逐渐成为皇家祝寿庆典的特定场所。《日下旧闻考》载:“长河沿堤一带古刹甚多,唯万寿、五塔两寺内有行殿。”
清王朝定都京城后,夏天总觉燥热,想找一个避暑的地方。于是才有了京城西北的“三山五园”。五园中建造最早的是畅春园,畅春园亦称畅春苑,在西直门外十二里的海淀,曾是康熙皇帝驻跸的地方。它是在明代武清侯李伟的故园址上改建的,康熙二十九年建成,方圆十余里,筑宫设籞,成为皇家苑囿,才赐名畅春园,并奉孝庄文皇后,孝惠章皇后休憩于此。康熙皇帝的“政事几务即裁决其中”,晚年常在此寝宴,并逝于此。乾隆皇帝即位后,又对畅春园加以修葺,每去圆明园,便敬奉圣母皇太后在畅春园安憩。只可惜这么大的园子,毁于英法联军,现在仅存有恩佑寺山门和恩慕寺山门。
《光绪顺天府志》共列出行宫19处。这并不说明北京历史上的行宫数量。其实,皇帝出行,每三十里就要修一座行宫。会有许多行宫因各种原因未在记述之中。这在其他一些志书里,也有记述。如《光绪昌平州志》记载了:“蔺沟行宫在州城东南四十里,乾隆初年建。”去往清西陵的路上也有多处,如梁格庄行宫、涿州的丰壁店行宫、涞水的秋澜行宫等。
此外,各朝代都有行宫。金代的金章宗就有多处行宫。京西的玉泉山有他的行宫;昌平州的驻跸山曾是他的驻跸处。居庸关之南的龙虎台是元代皇帝“车驾岁幸上都”的驻跸之地。沙河的行宫即为明代皇帝谒陵驻跸之地,曾有林垠的《沙河行宫诗》为证:“宫殿连云起,城楼入汉低。寒鸦如望幸,朝夕自悲啼。”皇帝或国事或家事,兴之所至,住过的地方不会少。
皇帝出行,交通工具原始,一路车辇,也很辛苦。旅途之中,一定要休息好。行宫不仅住宿,还要有休闲功能。行宫的建造也不尽相同。团河行宫的功能自不必再说,南石槽行宫建得也很有规模。《康熙顺义县志》上描述:“凤阁龙楼,表宸居之壮丽瑶台琼室,昭宫禁之庄严。”它有行宫一座,一门三所,有大宫中房,东面为毓庆宫,西面为宁寿宫。大宫中房,不仅宫殿众多,还有戏楼、游廊、石山、葡萄架等,要让皇帝休息好。
皇帝出京一路走来,沿途也要欣赏美景。白龙潭一带山峰秀美,遂于乾隆四十六年建造行宫,为路上休息游览。
盘山风景如画。静寄山庄,亦称盘山行宫,为“上陵寝经由之道”。康熙皇帝曾四次游盘山,见盘山景色优美,始命修筑蹬道。到了乾隆时期,“始命建静寄山庄于山之阳”,为盘山的全盛时期,乾隆几十次到盘山。
行宫依山势而建,分为内外八景。内八景为: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层岩飞翠、清虚玉宇、众音松吹、镜圆常照、四面芙蓉、贞观遗踪;外八景是山庄之外盘山诸胜:天成寺、万松寺、舞剑台、盘谷寺、云罩寺、紫盖峰、千像寺、浮石舫。合称“御题十六景”。这里最大的特点是水多石多,《盘山志》描述这里:“前冈如屏,后嶂如扆”,“涧泉数道流垣内”。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山能抒发情怀,水能引发诗意,乾隆在此作有十六景诗。盘山巨石上多有朱笔题字,足见皇帝来这里的次数。
汤泉行宫更是皇帝休闲的好去处。昌平州东有汤山,“汤山下有温泉,行宫在焉。”据《光绪昌平州志》记载:“汤泉行宫在州城东三十里。康熙五十四年建”。康熙有诗:“汤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踪峥。”
乾隆年间,称原行宫为前宫,向北扩展建成一座清幽的园林,称为后宫。前宫为皇帝处理政务之处,后宫建澡雪堂、漱琼室、飞凤亭、汇泽阁、开襟楼等。后遭八国联军破坏。现存修复的有怀碧桥、叠桥、龙泉桥等,桥上的石头部分还是当年的旧石。荷池里种的金边荷花,现已失传。后面有一极小的石头山,现称竹竿山,山下有碑:清宫浴室遗址。此处有两个汉白玉方池,据说慈禧曾在此沐浴。竹竿山上刻有“九华兮秀”四个朱笔大字。对于“兮”字,还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说是“分”,也有人说是“含”。并说乾隆多写一些这样似是而非的字,因此,这四个字是否御书,因字下无款,难下断言。
汤泉行宫自明代就已建造。目前,前宫的正殿和东西配殿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殿前两个汉白玉砌成拉长的六边形池,一东一西,整齐对称。池子巨大,近两米深,下面又有一汉白玉的长方池,再下1米,才是一口直径1米多的圆井。井石上钉着铁锔。当年,泉水自井出。东侧池的井靠北,完好;西侧池的井靠南,部分砖已倒塌。井底早已干枯。井边长着荒草。有人分析,六边形池下压着长方形池的一角,六边形池是后建的。这也印证了康熙是在明代的基础上重建了行宫。汤泉行宫为明清两代皇帝的驻跸处。
行宫的修建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光绪昌平州志》记载了汤泉行宫维护的人员和规模:“设八品总领一人,无品级总领二人,效力笔帖式二人,”“苑户原定七十名,乾隆十二年裁三十名。每名月给银一两,米一斛。各项匠役各给地三十亩,月给银一两,米一斛。守护千总一人兵九名。”
不仅如此,皇帝每次出行,需要花费大量的经费。据《康熙怀柔县志》载,怀柔县的行宫规模不大,最初在县南门外三教堂左侧张设龙棚,后在三教堂的旧址改建祇园寺,遂建行宫,又增建殿宇成为最后的规模。峰山口处路窄,只能走人,于是凿山开路,以通车辆。每年的四九两月,工部要派出官员为御道督修道路,不限人数,不限时间,修好为止,需要大量的费用。后来工部做了规定。非常珍贵的是,当时的知县吴景果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述。他在《康熙怀柔县志》中写道:“每一里用夫五名,每名工价银六分,每一次用夫五日,共五百七十五名。”垫道泼水,使用水车也做了规定:“五里用水车一辆,每辆日给工价银三钱,每一次用车二日,共车九辆。”
历史上,北京的行政区划经过多次的变化。不同时期,北京的疆域也就不同。北京的名称几经变化,古时称燕、幽州,辽代升为南京,金为中都,元代称大都,明代改为北平府、顺天府,又称北京。名称在变,行政区划更在不断地变,本文在这里暂不理论。北京的行宫多为清代修建,所以,这里也就暂以清代光绪顺天府的疆域为准。
当时北京的面积非常之大,包括现在除延庆县的北京和河北、天津的部分地区。按《光绪顺天府志》统计,北京“东西广四百七十六里,南北袤四百八十六里”,下辖23个州县,有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三河县、昌平州、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涿州、霸县、文安县、大城县、蓟州、固安县、东安县、香河县、通州、武清县、宝坻县、宁河县、保定县、房山县、平谷县。细心的人会发现,北京城到哪去了?城区以天安门中心,东属大兴县管辖,西归宛平县治理。大兴县衙在东城的大兴胡同内,宛平县衙在西城的地安门西大街。以清代的地图来看北京的行宫,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皇帝的行踪。
北京的行宫
来源: 浏览 2493 次
上一篇:通过老照片了解消失的西直门古城楼
下一篇:1913年的太原古建筑老
更多关于 北京的行宫 的信息
古建筑排行
- 法门寺
- 中国古建筑小木作的代表:公..
- 中华第一木楼飞云楼
- 慈寿寺万历玲珑塔
- 云南大理巍山古城
- 曾八支祠——湖南省规模最大..
- 沈阳故宫古建筑
- 玉蟾宫
- 灵寿傅氏透雕古牌楼
- 沈阳故宫
- 樊川兴教寺
- 徽州古城
- 徽州古牌坊
- 漳州牌坊
- 景德街牌楼
- 颐和园琉璃牌楼
- 国子监琉璃牌坊
- 息心寺
- 永乐宫
- 山西晋中市介休源神庙
- 隆兴寺
- 摩诃庵
- 清化寺
- 先农坛(北京古代古建筑博物..
- 北京市房山区南窖村古村落
- 明代古村落北京市密云墙子路..
- 山西北辛武村清代古建筑太和..
-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佛教古建..
- 广东潮州古建筑己略黄公祠
- 湖南宋代建的古建筑湘阴文庙
- 明清时期古建筑木石结构牌坊..
- 张壁村的古堡建于什么时期
- 地跨豫陕鄂的古镇荆紫关镇
- 悬崖上的古村落山西虹霓村
- 北京明代玲珑宝塔慈寿寺塔
- 素有八卦村之称的呈坎古村明..
- 四川隆昌是中国石牌坊之乡
- 承德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