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保定古莲池书院

保定古莲池书院

来源:  浏览 1918

常言所道的保定文化有“三宝”——“一文、一武、一衙署”,这个“文”指的就是莲池书院。莲池书院一共开办170年,在清代是一所颇具规模和广有影响的书院。封建统治者极其重视它,从皇帝到总督、布政使、按察使,无不牢牢地控制着它。知识分子向往着它,通儒名士无不以讲学于此为荣,莘莘学子对它也都仰慕影从。
巩固其专制政权,治理天下,统治者“大兴文治”,提倡尊孔读经,促使原有的书院声望更高。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颁布上谕,令各省建立省级官办书院,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对封建教育向来比较重视,于是与当地官员共同创办了“直隶书院”,该书院因建在莲池的:“南园”,故又名“莲池书院”,其设备、经费等项开支均由政府拨发。

直隶为畿辅“首善”之区,莲池书院系直隶最高学府,因此,自开办伊始即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历任总督时来巡视,加之学者名流荟萃,清廷亦对其“恩隆优渥”,仅乾隆就曾三次“幸临”书院,并赋诗嘉勉。
书院传播儒家文化,兴贤育才,深受清廷重视。乾隆皇帝曾数次莅临这里,还赐匾题诗勉励师生。“有些博学的直隶总督和地方官亲自为书院授课,名师辈出,声名远播。书院历经170余年,培养才俊栋梁不计其数,书院学生多人在清代政界文坛各负盛名,卓有成就,名留史册”。莲池书院自创办后,先后在此担任院长、教授、主讲者有不少文化名人,如张叙、汪韩门、章学成、黄彭年、何秋涛、王振纲等。

正是由于莲池书院的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因此其声誉在全国众多官办书院中名列前茅,形成了“恢宏教化,声播四方”的局面,培养出一批封建官僚、文人、学者。据保定有关县、府志载,其修业者“彪炳于仕途,议院、学校者,不可屈指数”。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即其中之一。

光绪三十年(1901),清廷实行“维新”,废除科举,开办学校,各地书院更名易辙,莲池书院改称“校士馆”、“文学馆”,直到1908年停办。这座书院作为当时直隶省的文化、教育中心,先后存在175年之久,在封建社会晚期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的书院多在南方,因此,这座莲池书院作为北方的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巡视过这座古莲池,他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著名的。”

莲池书院当时藏书颇多,建于元代的万卷楼中最多时曾达到30000余卷,对在此修业的学生颇有帮助。据了解,保定市图书馆现存的古籍中,有一部分还钤有“莲池书院藏书”和“直隶图书馆藏书”的印章。

上一篇:清朝直隶总督院古莲花池

下一篇:山西历史文化名村有哪些

更多关于 保定古莲池书院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