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彰德古城

彰德古城

来源:  浏览 2930

彰德古城也叫彰德府河南安阳旧名。安阳,隋唐时为相州治所所在。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女真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为府,以军名彰德府。蒙元时更名为彰德路,明初复为彰德府,其名直沿用至民国以后。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裁撤彰德府,初将府直辖地改名彰德县,旋即正式定名为安阳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安阳沦陷以后,伪名再称彰德县,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安阳光复。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就是古时的彰德府,安阳市中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就叫彰德路,彰德路中段就是曾经彰德府西护城河的外延。彰德与邺、相州等名字一样,是安阳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如今,安阳市还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被命名为彰德路。
从彰德军到彰德府
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相州被金攻陷。公元1129年,金政府在相州设置彰德军。《金史·地理志》记载,公元1192年,金政府把相州升为府,用军名给它命名,取名彰德府,隶属河北西路,下辖安阳、汤阴、临漳三县和林州。这就是彰德府产生的经过。
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彰德府城被蒙古攻陷。元朝时把彰德府改为彰德路,隶属中书省,下辖安阳、临漳、汤阴、辅岩等县。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政府撤销辅岩县,把它划入安阳县。明代彰德府隶属于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下辖安阳、汤阴、临漳等县和磁州。清代彰德府隶属于河南省,最初辖区同明朝一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把直隶省大名府所辖的内黄县划入彰德府。清末,彰德府共辖安阳、汤阴、临漳、武安等七县。
民国成立后,撤销安阳县,把其辖区划归彰德府。1913年,撤销彰德府,暂时把府直辖地改为彰德县。不久,正式定名为安阳县,隶属河南省河北道。1937年11月4日,安阳城被日军侵占,日伪政权把安阳县改称为彰德县,直至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9月以后,彰德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就不复存在了,但提起彰德府,该市和武安市、涉县的许多老人仍然觉得很亲切。
彰德府志》辑宋时《相台志》文载,彰德府城始筑于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后父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杨坚遣上柱国韦孝宽征伐,尉迟迥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毁邺诚,迁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至邺南安阳城,安阳遂称相州,亦称邺郡。北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彰德府城增建至周长一十九里。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彰德府城改筑,东南方向向内缩小,新城大抵只在老城西北,因西北地势较高,易于排水。《彰德府志》载,“裁旧城之半,城围九里一百一十三步(约十一里),高二丈五尺,阔二丈,外砖内土。辟有四门,东曰永和,南曰镇远,西曰大定,北曰拱辰。城外有护城壕,阔十丈,深二丈。”城门上建城楼,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建角楼,另有敌楼四十。如今一切城门城墙,荡然无存。
  彰德府城街巷布局曾有九府十八巷之称,九府指九府指的是平府、老府、林府、六府、铁拐府、娘娘府、洛阳府、学儒府、西府,十八巷指巷指的是豆腐巷、卜府巷、三义巷、乔家巷、小颜巷、夹巷、东钟楼巷、西钟楼巷、东冠带巷、西冠带巷、唐子巷、竹竿巷、香巷、仁义巷、裴家巷、纪家巷、丁家巷。半日游走,还见隐约见旧时街巷名称,只是老屋多破败残损,再难见旧时彰德府之繁华。

上一篇:安阳文峰塔有哪些稀奇之处

下一篇: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有哪些

更多关于 彰德古城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