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北京城区知名的寺庙佛塔有哪些

北京城区知名的寺庙佛塔有哪些

来源:  浏览 27318

中国首都、千年古城——北京,散布在京城里的佛寺、道观、古塔、清真寺、基督教堂、小庙,以各自的方式存在着,为信徒们涤清心灵,为这座古老的城市默默祈福.北京城这些寺庙历史悠久,古木参天,不仅是香客信徒的好去处,也是旅游行程必选的地方.

A/东城

1/黄瓦财神庙

此庙为财神庙,俗称黄瓦财神庙,位于北京的北锣鼓巷南口东侧。该庙始建于明末,清干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中绘有此庙,据文献记载,原有山门、正殿及配殿,凸出大街,内供财神、土地、药王及鲁班泥塑像。现仅存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财神庙为道教庙宇,财神有文武之分,文为比干,武为赵公明。据民间传说,此庙原为民间供奉财神的小庙,庙顶原是灰筒瓦。雍正为亲王时路过此庙,曾祈求保佑登上帝位,即位后命换上只有皇宫才可以使用的明黄琉璃瓦以示尊崇。 2005年8月,在鼓楼东大街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中,拆除了财神庙周围的非文物建筑,亮出了大殿,进行了修缮,成为该大街的一处亮点。

2/3/双黄寺

黄寺位于安定门外黄寺大街。有东黄寺和西黄寺,故称双黄寺。

东黄寺又名普净禅林,建于清顺东黄寺又名普净禅林,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是为治佛脑木汗所建,西黄寺建于顺治九年(1652),达赖喇嘛五世在当年12月来京时住此。顺治十年(1653),达赖刺嘛辞归。干隆四十五年(1780),班禅额尔德尼六世来京,清高宗指定把五世达赖曾经住过的西黄寺作为他的安禅之所。

西黄寺寺门南向,进门有殿3间,院内有钟、鼓楼各一座。第二进有正殿5间,殿前有东西碑亭2座。雍正元年(1723),蒙古王公铸佛像宝塔送寺供奉。干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四十七年(1782)在西黄寺殿后中轴线上,建清净化城,内有白塔一座,塔身刻班禅始末记,西黄寺又称达赖庙,清净化城为班禅塔。班禅塔周围环绕石栏,前、后各有白石牌坊一座。塔制上下八角形,饰以金顶。塔的4角配以小塔4座,每座塔上通刻佛像。

4/普渡寺

普渡寺大殿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内普渡寺前巷。原为清初所建的喇嘛庙。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庆宫一部分。清代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王府。康熙三十三年 (1694),旧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1776年,干隆将该寺赐名“普渡寺”。大典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檐共3层,为建筑式中少见。

5/嵩祝寺、智珠寺、法渊寺

嵩祝寺及智珠寺在东城区景山后街嵩祝院23号。原为并排的3座大寺庙:东为法渊寺,中为嵩祝寺,西为智珠宝寺。是明代的汉经厂和番经厂遗址。法渊寺,前后共五层殿:山门殿、天王殿、无量殿、大雄宝殿和后殿。智珠寺共有六层殿宇。第一层为山门殿和终鼓楼,第二层为天王殿3间,第三层为重檐四方殿,第四层为后殿(又名净身殿)5间,第五层殿5间,殿后有二层楼。嵩祝寺建筑规模较大,共分3路,主要殿宇在中路。东路有佛堂、经堂等。西路主要为喇嘛住宅。中路:从山门到后楼共五层殿宇。山门间,钟鼓楼为重楼建筑;天王殿3间,殿两侧有红围墙;正殿5间;宝座殿5间和二层的后楼7间。嵩祝寺、智珠寺的大部分主要建筑保存未拆。已确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6/7/8/9/10五顶庙

五顶庙是北京最着名的五座泰山神庙,亦称碧霞元君庙,分别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

东顶在东直门外,俗呼东顶。因庙侧有一株数百年的老榆树,顺义、通县一带人又称为孤榆树庙,现已无存。

南顶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外南顶村,建于明代,清干隆三十八年重修,民国年间倾记,现已无存。

西顶亦称广仁宫碧霞元君庙,俗称娘娘庙,位于海淀区蓝靛厂。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称护国洪蕊宫,清康熙五十一年改称广仁宫碧霞元君庙,有大殿五进,旁有七十二司,以及清圣祖御制碑、干隆御书联额并御制诗碑。民国时曾为舍粥厂,1949年后曾为疗养院,70年代辟为北京橡胶五金厂。现存山门、大殿、配殿及古柏。

北顶位于朝阳区大屯北顶村。清干隆年间整修,1976年后殿因地震坍塌,后被翻盖为北顶小学校。现仅存山门、前殿。

中顶在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清干隆三十五年重修,民国时又重修。现存山门、大殿以及石狮、张玉书篆额、史夔撰文石碑等。

11/太庙

太庙在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在天安门东侧,面积13.96万平方米,四周有围墙三重。太庙以古柏最为着名,园内有多株已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间曾多次重修,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七座石桥。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建筑雄伟壮丽,大殿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式台基,周围有石护栏。太庙的规划和木石部分大体保持原状,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如今在这里常有书展之类的活动。

12/孔庙

孔庙在东城区国子监街。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庙内的大成殿内的礼、乐器具仍按原状摆放。再现当年祭孔乐舞场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宣德、嘉靖、万历年间曾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并将殿顶换成青色琉璃瓦。清顺治、雍正、干隆年间重修,除将崇圣调换成绿琉璃瓦外,各殿全部换成黄琉璃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孔子为大祀,将正殿(大成殿)扩建。在孔庙内还有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进士提名碑,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珍贵文物,如果您细心,就可以找出清朝“罗锅”宰相刘庸的提名。庙内还有气势宏大的十三经碑林,是中国古文化的钟秀集锦。

13/凝和庙

凝和庙在东城区北池子大街46号。俗称云神庙。清雍正八年(1730)敕建,以祀云神。庙门坐东朝西,正门前为琉璃砖影壁。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及四层大殿。该庙现为学校,影壁、钟鼓楼已拆除,大殿及后殿还在。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14/宣仁庙

宣仁庙在东城区北池子大街2号、4号。俗称风神庙,清雍正六年(1728)效建,以祀风神。庙门坐东朝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祀风伯,风殿祀八风神。该庙琉璃影壁、山门、钟鼓楼及几层殿宇均保存。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15/柏林寺

柏林寺在东城区雍和宫之东,为京师八大寺庙之一。元至正七年(1347)始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康熙五十二年 (1713),为庆祝康熙60寿辰,由胤祯主持重修;干隆二十三年(1758),又一次拨巨款进行重修。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全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圆俱行觉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共五进院落。中轴的东西两侧为配殿,整座寺院布局整齐严谨,全部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寺内曾保存中国唯一存留的龙藏经版。佛教经典从唐代起称为“藏”,龙藏就是指清朝御制镌刻的佛学大丛书,其内容收集了元、明、清三朝着名高僧以及佛学研究的着作,很多为支书所不载的史料,多可从这里探源溯流找到答案。

16/智化寺

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成立于1992年,位于北京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智化寺内,是一座以促进发展、传播和研究文物、博物馆、民间收藏、文化交流为中心任务的综合性博物馆。明代寺庙,其中万佛阁内有近万个木制佛龛。王勇的《安魂曲》中的梵音便出自智化寺之和尚。智化寺是一座明代古刹,始建于明正统八年 (1443年),具有独特的明代特色。其庄重典雅、用料独特的黑硫璃瓦顶,素雅清新的装饰彩绘,精美古朴的佛教艺术,有“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美誉的“智化寺京音乐”,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17/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创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

B/西城

18/火德真君庙

火德真君庙在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火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干隆二十四年(1759年)都有重修。俗称火神庙。火德真君庙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为象征天地精灵的龟蛇抱像。传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开始营造大都城的时候,有龟蛇出现在今西直门外的高梁河上,群臣解释说,这是真武神光临,其德惟水,水能胜火,宋朝亡定了!忽必烈大喜,下令在高梁河出现龟蛇的地方建了座“大昭应宫”,祭祀真武大帝。后来又在城中心海子边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真武庙。元统一中国后,元成宗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的神!

19/天寿庵

天寿庵在西城区龙头井42号。建于清代。坐北朝南,有山门、前殿、后殿。前殿和后殿两侧均有耳房。为西城区保护文物。

20/护国寺

北京护国寺位于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农历每月逢七、八有庙会。护国寺为北京名刹,始建于元代。明代刘侗、于奕正着《帝京景物略》云: “大隆善护国寺,都人呼崇国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语讹语,名初名。寺始至元,皇庆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国寺,此其北也。我宣德已酉,赐名隆善。成化壬辰,加护国名。正德壬申,敕西番大庆法王领占班丹、大觉法王着肖藏卜等居此,寺则大作。中殿三、旁殿八,最后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舍利塔。”寺前后五进。院中碑刻甚多,其中着名者为赵孟頫书《皇庆元年崇教大师演公碑》和危素撰并书《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选公传戒碑》等。寺内除供奉佛教诸佛祖外,还有元丞相脱脱夫妇塑像和辅佐明成祖朱棣建有殊勋的姚广孝影堂。另有葡萄园数亩,可见其规模之大。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1/妙应白塔寺

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故俗称“白塔寺”,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 年)由当时入仕元朝的着名尼伯尔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因塔身通体皆白,俗称白塔。塔体为砖石结构,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基底面积810平方米,塔身为覆钵体,有7条宽大的铁箍紧紧环绕在塔身上。塔刹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在“十三天”之上置巨大的华盖,刹顶为铜质鎏金空心的小型喇嘛塔。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也是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22/广济寺

广济寺又称“弘慈广济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是佛教着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于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广济寺初名“西刘村寺”,创建于宋朝末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

23/广化寺

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鸦儿胡同,是北京着名的佛教石方丛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厌龄敌居。全寺占地面积二十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明清时期,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为京都有影响的佛刹。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1983年,广化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成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C/崇文

24/法华寺

法华寺位于崇文区法华寺街,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及同治年间重修,是北京外城大寺之一。法华寺其建筑有山门,三层大殿和东、西配殿。山门为三开间歇山顶建筑,山门两次间为棂窗,正间券门上有匾额“大兴法华寺”。其后三进大殿均面阔三开间,并有前廊。东、西两侧配殿亦为三开间。除主要建筑外,东、西还有跨院,房屋数十间,民国年间多已辟为临时停灵的灵房。现钟、鼓楼已无存,仅存山门、三进大殿和部分配房。

25/隆安寺

隆安寺位于崇文区东北部白桥南里1号。是北京外城着名佛寺。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隆安寺明景泰五年(1454)始建。万历三十七 (1609),四川高僧翠林重修佛殿后堂3楹。现在保存下来的形制,虽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的,但仍然可以看到明朝寺庙的建筑风格。清道光、咸丰年间,香火中断,庙宇沦为制造佛香的作坊和供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存放灵柩之地。寺的周围也变成了“丛葬之所”。

D/宣武

26/五道庙

五道庙在宣武区韩家潭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庙有玉帝殿,内有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王象干撰记立碑,谓此处为正阳。宣武龙脉交通之地,故于庙侧建玉帝行宫,率诸神以镇之。今玉帝殿已不存。另一说法是诸宦官为魏忠贤所建,以祈福安。

27/观音院过街楼

观音院过街楼位于宣武区官菜园上街。坐落在官菜园上街和自新路之间,西观音院在路西侧,坐南朝北,四层殿;东观音院在路东侧,只有房5l间。两院之间有过街楼相接,楼下形成一个门洞,是旧时北京唯一残存的过街楼实物。过街楼南面有“觉岸”2字,北面有“金绳”2字,系道光十年(1831)四月所刻。过街楼是北京寺庙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观音院过街楼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28/宝应寺

宝应寺在宣武区登莱胡同29号。相传是唐代建制的古刹。原有明万历中编修顾秉谦重修宝应寺碑及万历三十二年铜钟1口。寺旁有明司礼监王安墓。清末改为山东登莱义园。现四大殿及偏院仍在,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29/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滨河路白云观街,是明代以来道教全真派的着名宫观。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金代大定七年(1167年)重建,正大四年 (1227年)正式更名“白云观”。此观坐北朝南,建筑主要分三路,中路有:山门、钟鼓楼、灵宫殿、玉皇殿、老律堂、三清四御殿等;西路为祠堂、元君殿、文昌殿、云集囿(后花园,称为“小蓬莱”);东路有南极殿、真武殿、火神殿等,有罗公塔一座。1984年列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同时对外开放。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均设在此。

30/三圣庵

三圣庵在黑窑厂14号。为清代尼姑庵。三进,前殿拱券上有石雕龙,后有罩楼,均为琉璃构件。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31/慈悲庵

慈悲庵不仅是一个幽雅的游览胜地、革命纪念地,也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博物馆,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悲庵是创建于元代的古刹,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它山门向东,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瑰丽庄重。庙内西侧的三间敞轩就是人们常说的陶然亭。这座建筑最初是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修建的,庙的总面积为27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准提殿、文昌阁、陶然亭等。自清代以来,由于这一带富有自然风光,多年来一直成为封建士大夫、文人墨客聚会游览的地方,至今留下很多诗文作品。在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先后在此进行革命活动,而成为北京的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解放前,陶然亭、慈悲庵已破旧不堪,1952年全面整理辟为公园,1978年重修慈悲庵,庵内有李大钊、周恩来等进行革命活动的陈列室、公园园史陈列室、碑刻陈列室等,并保存有金代和辽代的石经幢,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它是考证北京历史的珍贵文物。

32/天宁寺

天宁寺塔,巍峨耸立于京城西南护城河畔的蓝天白云之间,十分壮美,且引人瞩目。该塔建于辽代,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辽代陪都时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魏,寺后有辽代密檐式砖塔,八角十三层,据传塔内有佛舍利子。全塔高57.8米,为八角形13层实心密檐式砖塔。塔基高出地面1米,塔下部为须弥座,中部塔身四面设券门、门旁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上部为十三层出檐。檐角悬有铜铃,顶部为宝珠塔刹。塔形雄浑,秀丽,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是辽塔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这一带原是辽金时代的都城中心,都城已毁,但此塔尚存,更具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33/法源寺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历史。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曾囚居在这里。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补充:

124/崇效寺藏经阁

崇效寺藏经阁位于白广路西祟效胡同内。唐贞观元年始建,明天顺年间重修,嘉靖时于寺中建藏经阁。崇效寺更以育花着称。清初枣花出名,中叶以丁香后来又育牡丹,以墨牡丹闻名。现仅存一座明代建二层带楼廊的藏经阁。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E/朝阳

34/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大街路北,占地近百亩。为东汉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第三十八代后裔张留孙筹资,其弟子吴全节兴建,是道教张道陵"正一派"(又称清微派)在华北的第一座大型道观。东岳庙庙宇辉宏壮美,占地96亩,各种建筑600余间。庙门外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绿琉璃牌坊,正面刻有“秩祀岱宗”,背面为“永延帝祚”,据传为明代奸相严嵩所书。进入庙门,东西两侧是鼓楼、钟楼,其北侧有碑石两座,东边一座为干隆御书,西侧是无字碑。东岳庙有“京城小碑林”之称,可谓名不虚传。

(同2/3)西黄寺

西黄寺位于北京安定门外黄寺大街,与东黄寺并称黄寺或双黄寺。西黄寺均以黄琉璃瓦覆盖,红墙苍松,佛塔嵯峨,气势非凡。1983年,西黄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西黄寺初名达赖庙,是清王朝为西藏宗教领袖达赖五世修建的。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西藏政治和宗教领袖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应清世祖的邀请,亲率三千多人来北京朝觐。为了接待这位喇嘛教领袖人物,清政府修建了西黄寺。1652年12月16日,清世祖在南苑隆重接见了达赖五世,接受达赖五世进贡的马匹和珍宝。

F丰台区

35/万佛延寿寺

万佛延寿寺遗址中的明代千手千眼菩萨铜造像是北京现存最大、造型最优美的铜铸菩萨雕像。万佛延寿寺遗址位于丰台区大井村东。据残存的“宝塔碑记”载,万佛延寿寺建于明万历元年(1572)。

36/丰台药王庙

G/海淀区

37/静福寺

静福寺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碧云寺北1公里许木兰陀山麓。原名玉皇庙,俗称玉皇顶。明天启元年(1621)建玉皇阁,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吕祖殿,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改称静福寺。该寺坐落于山腰约海拔200米处,由并排三座院落组成,有玉皇阁、吕祖殿、关帝殿等。存山门一座,无梁结构,歇山顶,石券门,门额书“静福寺”3字。中院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修殿后日岸记》摩崖刻碑。寺内还有明天启元年《新建玉皇阁碑记》碑、清雍正十三年(1735)《玉皇顶祭星圣会碑记》碑、道光三十年《建立吕祖殿碑记》碑,以及清代扩建关帝殿碑。

38/极乐寺

极乐寺位于海淀区东升乡五塔寺东约500米处,临高梁河。一说为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所建,另说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所建。寺坐北朝南,原分3路,中路有山门、前殿、正殿及东西配殿。正殿后为达本和尚塔,东跨院是花园,有寄心斋、池塘等景观,西跨院为僧房。寺内曾有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创建极乐禅林记》碑,为大学士严嵩撰书。碑阳刻有明万历五年(1577)《极乐寺护持香火坟茔碑记》。今存正殿和正殿耳房。

39/金仙庵

金仙庵遗址位于海淀区北安河村西。庵堂建在一座石砌高台上。原寺名金山寺。始建何年无考。相传清代慈禧的表妹金仙,削发为尼在此修行,改名。寺中前院尚遗存银杏树两株,树龄约有700—800年。金山是西山着名风景区之一,金章宗完颜璟在北京西山兴建的八水院之一的金水院即于此。金仙庵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焚毁。仅存山上塔坟一座。系清末大风银库总管刘善宝之墓。

40/大慧寺

大慧寺位于海淀区,因寺内有大佛,俗称大佛寺。大慧寺的大悲殿将明代的三大艺术─建筑、彩塑和绘画熔为一炉,至今仍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明正德八年(1513)司礼监太监张雄建。嘉靖时提督东厂太监麦某又在寺左增建了一座佑圣观。明世宗时又在寺后建了一座真武祠,借这两座道庙以保存大慧寺。当时大慧寺和佑圣观一共有殿宇183间,占地421亩。万历二十年(1592)和清干隆二十二年(1757)曾重修。光绪时,寺院和道庙渐记毁, 1949年后尚存山门、门前照壁和东西配殿以及大慧寺的大悲宝殿。山墙前高大的二十八诸天泥塑和墙上的壁画,是明代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杰作。

41/黑寺

黑寺在海淀区东升乡马甸村西。原为前后两寺,中以一街相隔。两寺与附近的黄寺同为喇嘛庙,因覆以黑瓦,故俗称黑寺。前黑寺原名慈度寺,建于清朝初年。坐北朝南,有殿5重,民国年间烧毁。后黑寺原名察罕喇嘛庙,为东蒙察罕呼图克图活佛于清顺治二年(1645)募化创建。寺坐北朝南,原有殿3重,寺门额曰“大清古刹”。寺内依次为天王殿、正殿、后殿、活佛仓和后院。正殿内供奉三世佛,并供有关羽像,故又称关公殿;后殿供有清康熙皇帝赐予的无量寿佛;活佛仓后殿西北,为东西并排的两座四合院式建筑,有房屋20多间;后院有坐北朝南的大殿3间及耳房数间。寺内还曾有明正德十年(1515)最胜寺大钟一口,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寺中举行打鬼活动。民国年间大殿焚毁,寺遂败落。附近有马甸清真寺等。

42/定慧寺

定慧寺在海淀区四季青乡罗道庄村。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后多次重修。初名善法寺,后改云惠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赐名定慧寺。寺呈四合院式布局。定慧寺坐北朝南,门额及天王殿额皆康熙帝御书。明清两代多次重大修缮。

43/另在寺北有清代太监李莲英墓及雍正年间的关帝庙。寺呈四合院式布局,原寺后有小山。寺分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前殿、东西配殿、大殿、东跨院前后殿,近40间殿房。大殿面阔3间,前出月台后出厦,保留了明代建筑形式。内悬匾额为康熙帝手书:“慈云广覆”。现存明代碑3座、清代碑2座。1984年5 月在大殿后出土明代铜质布袋僧两尊,为明代佛像的珍品。1984年在四季青乡南辛庄村发现了一块“定慧寺开山第一代主持洪修和尚碑”。

44/龙王庙

黑龙潭及龙王庙在海淀区寿安山北山腰。传说山上产黑石,质细腻,金代曾采石为宫女画眉,称为黛石,山亦因此叫画眉山。山腰有圆潭,径10余米,水从山峡石隙中流入潭内,溢时流泻山下田野中。传说有黑龙潜藏水底,故名黑龙潭。周围建有回廊33间,潭后有庙,名黑龙王庙,东向依山而筑,殿宇层层上升。庙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祭祀黑龙王,天旱时在此祈雨。庙内现存明清及民国重修碑、御制碑及祈雨灵应碑等多块。

45/慈寿寺

慈寿寺塔位于海淀区玉渊潭乡八里庄,名永安万寿塔,俗称慈寿寺塔,亦称八里庄塔。慈寿寺及塔是明神宗圣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所建,基址为明正德太监谷大用墓地。清光绪年间寺废,仅有孤塔子存。

46/莲花寺

莲花寺始建于明代。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阳台山下,大觉寺南部。该寺的建筑格局为四合院式布局,为三进院落。其中院有山门殿、正殿和配殿。寺南北建有跨院,各有正殿三间。清末为太监养老送终之所。寺坐落在小山脚下,坐北朝南。依山势分为3级。最下层为水池,第二级有院门及马圈等,最高处为四合布局的殿堂。由并列的3座院落组成。部分建筑已改建。寺内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告示碑、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莲花寺碑记》碑和光绪三十一年(1901) 《重修莲花寺碑记》碑。位于竹北凤山山脚之处,有近40年历史,楼高三层,内分前后殿,主祀观世音菩萨,每年皆吸引不少善男信女。

47/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北安河乡大觉寺北约500米处的小山脚下。明天顺五年(1461)建。寺坐西朝东,四合布局,分为南北两院。南院门额曰“普照禅林”。院内正殿 3间,面积90平方米,明间后檐墙处增建有神龛。院内有明代所植古银杏树一株。寺内原有明、清时建、修该寺之后碑多块。附近有贝家花园、周家坟、大觉寺和塔林等。

48/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德胜门外大街。明万历年间建,1930年重修。寺坐东朝西,有前殿、中殿、配殿、后殿和北跨院,有南向外垣山门,内有影壁。

49/龙泉寺

海淀区聂各庄乡老爷岭下,东距抬头村约2公里。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已有记载。寺坐北朝南,坐落在一条低缓的小山梁上。前临山涧,涧上架有一座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桥栏方形望柱,素面石栏板。寺四合布局,由西至东并列3座院落。西院为正院,有山门殿、正殿及东西配殿。殿内有壁画。殿前古柏数株。院门外有一株银杏树,树径在1米以上,为明代所植。寺西崖有山泉,泉旁石上刻有莲花图案。这里曾是石榆河的源头之一。龙泉寺北墙外约80米有石窟,是在一块天然花岗岩石上由人工雕凿而成。内壁略呈弧形。在正面石壁上,雕刻有3尊浮雕石像。开凿年代已不可考。龙泉寺东北约100米处有石塔,建于清代,为覆钵式和尚塔。塔坐北朝南,由花岗岩砌筑而成。塔高6.1米。

50/正觉寺

正觉寺位于万春园大宫门河池东侧,俗称喇嘛庙。寺坐北朝南,有山门3间;山门内东西侧为钟楼和鼓楼;一层殿3间,为天王殿;再进为三圣殿。三圣殿后建有大式重循八角亭1座,亭内正中的汉白玉石莲花法座上供奉文殊菩萨神像,故称文殊亭。亭后出月台建楼阁1座,称最上楼,经曲廊可达北楼;寺东别院建禅堂15 间。清末划归雍和宫下院;民国时为清华大学教职员工宿舍;现存山门、东西配殿、文殊亭等房20余间。

51/万寿寺

万寿寺在海淀区苏州街广源问西侧,北靠中国大剧院,东临紫竹院公园。万寿寺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为明清两代皇家寺院,清干隆年间(1736- 1795)高宗将万寿寺定为皇太后祝寿的庆典场所,故先后两次进行大规模扩建和修葺。光绪年间(1875-1908)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又进行第三次重修。该寺经过三次修建后形成了集寺庙、行宫、园林为一体的古建筑群。寺分三路,中路为主体,西为行宫,东为方丈院,共占地31800平方米。中路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千佛阁及碑亭。两侧有配殿配房。天王殿东西侧有钟鼓楼,曾放永乐大钟(后移至大钟寺)。光绪时慈禧来往颐和园,都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1934年前后,万寿寺的前部曾辟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1984年中路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52/秀峰寺

秀峰寺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鹫峰山下。明正德六年(1511)由太监高让所建。1925年改名为修真观。1929年复更名为秀峰寺,并予修整。寺有三进,殿房数十间。

53/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每进院落各具特色,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整个寺院,由山门至寺后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馀米。在中轴线上的前几重佛殿屋本为明代遗物,内有佛塑佛雕,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古人有诗云:“金风猎猎吹远松,青霞朵朵生残峰,西山一经三百寺,唯有碧云称纤侬”。这首诗道出了碧云寺的美丽景色和纤秀形象。

54/上方寺

上方寺遗址位于海淀区聂各庄乡凤凰岭山麓。东距抬头村约5公里。遗址座落于山颠凹地中,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辽金时期的古刹,曾以妙峰为名。寺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原有殿3重,大殿后建有覆钵式花岗岩石塔一座。寺后崖下,有2口石井,水与井相齐,称为满井,是当地名泉之一。遗址中尚存明代石碑两座,字难以辨认,明刻圆觉经石褐一块,清代修寺碑一座。遗址前的山谷中有明代石塔一座,为覆钵式和尚灵塔,塔坐西朝东,背依高崖,前瞰深涧,全部由花岗岩砌筑而成。塔高6.1米,塔基平面呈亚字形。遗址北侧,有元代砖塔,俗称玲珑塔,为金末元初当地某禅师灵塔,约建于元中统年间(1260—1264)。塔坐西朝东,为五檐六角密榴式砖塔,塔高约9米。塔身各角上分别装饰有一座五檐六角密檐式砖雕小塔。

55/十方普觉卧佛寺

卧佛寺是西山的一座古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50年),已有1300多年历史。曾叫兜率寺、寿安寺、大昭孝寺、洪庆寺、寿安禅寺、永安寺、十方普觉寺,通常人们称它为卧佛寺。俗称卧佛寺,唐代建筑,内有5米余长右胁而卧的铜铸大佛。是北京现存最大最古最精的铜卧佛像。它位于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磐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据元史记载:当时铸铜像冶铜50万斤,用工七千。铜佛身长5米作睡卧式,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卧佛后面围坐着12圆觉菩萨,他们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涅磐于婆罗树下,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象。

56/大正觉五塔寺

在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的长河北岸。是在一个高台上建起的造型别致、雕刻精美而连为一体的五座小型石塔,因此人们习惯上把真觉寺叫做五塔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年间(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达来到北京,献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图样。永乐帝下旨建守造塔,明成化九年依所献图样建成金刚宝座塔。八国联军侵华,寺院荡然无存,唯塔幸存。这种类型的塔,现全国仅存6座:3座在北京,即五塔寺、碧云寺和黄寺各一座;另外3座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在云南昆明妙莲寺;一在河北正定广惠寺。其中推北京五塔寺最为精美。

57/大钟寺

大钟寺位于海淀区北二环路北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至今山门高悬一块青石匾额,上刻9条穿云飞龙,正中为雍正帝御笔“敕建觉生寺”。由于寺内有一口名闻遐迩的明代永乐大钟,故俗称大钟寺。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第一道诏书就是从南京迁都北京。故宫、天坛和永乐大钟是营建京师的三大工程。明成祖称帝迁都,忙着铸造大钟,为的是宣扬“靖难之役”的“伟业”和定鼎北京的“壮举”。

58/阳台山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郊阳台山麓。辽咸雍四年(1068年)建,距今己近千年,初名“清水院”。金时为西山八大院之一,称为“灵泉寺”,明宣德三年 (l428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东,依山势层叠而上,颇为壮观。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无量寿佛殿、龙王堂等建筑,寺宇最高处藏经楼院内有玲珑舍利塔一座。布局谨严,深幽而宽阔。寺内泉水自石缝汨汨而下,汇成碧潭,又经石槽顺山势缓缓回流,使全寺呈现一派生机。

H/石景山

59/60/61/62/63/64/65/66八大处

八大处位于北京西郊的翠微山、卢师山和平坡山之间,三峰之间的参天古树掩映古刹8座,人称“西山八大处”。有“三山八刹十二景”之称,是京西着名的旅游、疗养、避暑胜地。八大处公园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宜人的佛教寺庙园林,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南麓,方园三百三十二公顷,最高处海拔四百六十四米,是建国后北京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形同座椅,万木葱茏;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庵、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错落镶嵌于重峦幽谷之中,古木与奇石相依、御碑与宝塔相映。园中八座古刹最早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宋元明清历代修建而成。其中灵光、长安、大悲、香界、证果五寺均为皇帝敕建。尤其是佛牙舍利塔,因供奉一颗佛祖灵牙舍利而驰名中外。

67/承恩寺

承恩寺在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东部。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占地约30亩。承恩寺共计四进院落。寺之东部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殿、后殿。大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数十间。院墙四周有瞭望更楼,为明、清寺庙所罕见。寺内尚有明碑2座。一为皇上敕谕碑,明正德八年(1513)立;一为吏部尚书李东阳撰记,正德十年(1515)立。天王殿四铺壁画各绘一腾龙,反映明代壁画艺术的多种风格,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为石景山区保护文物。

68/双泉寺

双泉寺位于石景山区黑石头乡。明改称香盘寺。寺庙始建年代不详。至迟在金代中期便已建成。因寺右有双泉,故名。双泉寺北并建有一座祈福宝塔。距寺数百米,尚有双泉桥一座。清代光绪年间重修,并易名万善桥。遗迹有清碑二方,塔铭一块,石佛造像两尊,万善桥一座。

69/皇姑寺

皇姑寺位于石景山区西黄村。皇姑寺始建于明天顺初年,初称顺天保明寺,寺有天顺六年(1462)铸造的铜钟。嘉靖十二年(1533)将天顺六年 (1470)的铜钟重新翻铸,现存大钟寺。明万历元年(1573),慈圣皇太后又率众捐一口铜钟。清康熙十六年至五十年之间,皇姑寺毁于火。康熙五十年 (1711)重建。康熙皇帝御制碑文,以纪其事,同时易名显应寺。现存皇姑寺是康熙重修时的规模。寺庙坐北朝南,山门、天王殿已无存。第二进院落观音殿,第三进院落老祖殿。第四进院落药师阁无存,西配殿尚存。

70/慈善寺

慈善寺位于石景山区天台山。慈善寺座落在天台之上,故又称天台寺。慈善寺始建年代不详,据考证该寺最迟在清初已成庙。慈善寺分中、东、西三路,以西路的大悲殿为主,大悲殿三楹,正中供金漆木雕观音像,两旁有碧霞元君等八尊塑像,这种佛、道两家共进一堂的殿宇,在京郊不多见。南山坡有座藏式塔,高约10米,传为魔王和尚衣钵塔。每年三月十五日,为魔王和尚成道之期,慈善寺开庙三日,堪称京西香火极盛之寺。慈善寺殿堂基本完好,但大部分塑像被毁。寺内外石刻众多,以冯玉祥将军留下的石刻最为引人注目。有“勤俭为宝”、“真吃苦”、“耕读”、“淡泊”等楷书大字,前7字3尺见方,后4字2尺见方,镌刻在山门外东山坡和寺后北山坡上。在“耕读”、“淡泊”附近,尚有从《周易》摘录的“八卦谦”200余字,每字半尺见方。

71/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囗东北约两公里的翠微山麓,其地山谷幽静,景色宜人,峰峦绵亘,松林葱郁。当走近法海寺时,有一座拱形小石桥,青石券洞上镌刻着“四柏一孔桥”五个字。传说此桥为明代所造。每当夏季来临,清洌泉水汇成小溪,潺潺流经桥底;周围苍松巨柏又给这座古老寺庙增添勃勃生机。尤其是模式囗桥头的古柏,法海寺门前的脱皮巨柏,寺内石墙上长出的奇柏,寺后古藤互生的柏林,寺西的山谷翠柏,寺东的天然长廊柏,无不铁骨铮铮,形成令人振奋的柏画林涛。法海寺坐北朝南,由南往北顺山势而建,主要建筑分别设置在三级平台上。第一级平台有山门殿,第二级平台有四大天王殿,第三级平台是大雄宝殿,环宝殿东西南三面是迥廊式祖师堂。法海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今存山门殿仍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四壁立障曰板,拱形券门,斜格木棂窗,前后挑檐雄伟宏大,歇山顶覆以黄琉璃瓦。山门殿后是一东西横向长方形院落。正中设数十级台阶,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该寺西北有“西庙”,庙内以龙泉闻名,曾为法海寺之水源。寺东不足一里的石质山坡上,有一百多万年前形成的大片冰川擦痕,对研究我国冰川学以及地质分期、古生物分布和猿人生活环境等有重要参考价值。法海寺主要闻名于寺内的壁画,经过五百多年漫长岁月,法海寺大雄宝殿的六面墙上,至今完整地保留着九幅极其精美的明代壁画。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墙门的两侧、中佛像座龛背后和十八罗汉身后两面山墙上,壁面积达236.7平方米。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我国现存明代壁画中,从壁画艺术、规模、完整程度和壁画制作工艺、绘画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论证,法海寺壁画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最。最为珍贵的壁画要算北墙门两侧所绘《礼佛护法图》。该图由帝后、天龙八部和众鬼神组成浩浩荡荡的礼佛护法行列。两幅画共有人物35人,三五成组互相呼应,人物服饰华丽,仪表庄重温雅,色泽艳丽而浓厚。全殿九幅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所绘人物、禽兽、神怪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谐明快,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净、或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画面。

72/贤良寺塔院

贤良寺塔院位于石景山区翠微山虎头峰下、八大处长安寺以南半里许。贤良寺旧在东安门外帅府胡同,雍正十二年(1734)建,寺庙所在地原是雍正的弟弟怡亲王府。怡亲王死后,改建为佛教庙宇。干隆十二年(1747),迁建贤良寺于冰盏胡同。贤良寺赐地在虎头峰下。塔院原有两处,当地俗称东、西塔院。现存东塔院。东塔院有2塔,民国元年秋落成。东边一塔高约7米,为吕和尚之塔;西边一塔高约8米,塔刹已失,为明公和尚之塔。二塔坐北朝南,东西排列,均为藏式塔。

73/姚家寺塔

姚家寺塔位于石景山区卢师山八大处证果寺以东l公里。塔高约10米。为八棱七级,塔旁为汉萍禅师墓。姚家寺即圣水寺,或曰胜水禅林。因该寺水井水质纯正,而得名。

I通州

74/宝光寺

宝光寺位于通州区次渠乡次渠村。旧名法华寺,元大德元年(1297)建,明正统五年(1440)敕赐宝光禅寺,为通州区重点保护文物。宝光寺南向二进,山门内钟楼1座,内悬铜钟1口。钟身铸有“大明景泰”。正殿后有砖塔1座,名定光佛舍利宝塔,高30余米,围24米。1976年唐山地震,定光塔塌,宝匣内出土精美铜镜5块(东南西北中各置1块),还有铜牌、铜马、铜塔各1件,另有经书1部。  

75/燃灯塔

燃灯塔位于通州北城,大运河北端西畔。据县志载,此塔始建于北周,唐、元、明诸代曾予以维修。燃灯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13层,略有收分。原高 48米,围44米,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此塔距潞河数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干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诗句。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倾圮,发现一颗佛牙与数百粒舍利;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通州,对塔进行破坏;1976年唐山地震受损。1985年9月重修,塔刹增高5米,添相轮二、圆光一、仰月一、宝珠四,添设避雷针,重修塔顶莲花座及各层塔檐,补铸铜铃,按原色油饰。

J/大兴区
76/无碍禅师塔

无碍禅师塔位于大兴县榆垡镇履磕(里河)村内。原有古刹灵言寺。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寺西南角处遗留元至元九年(1272)建造的砖塔一座,是名僧无碍禅师之墓塔。

77/火神庙

J/昌平区

78/延寿寺

延寿寺风景区位于昌平区长陵镇黑山寨村北2公里处,传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此区域内为明帝王选陵寝,只选中十二陵,因只差一陵址,而改选在现在的十三陵。军师刘伯温不忍舍弃这块风水宝地,而在此修建了寺院,取名延寿寺,来保佐大明江山永固,大明君民益寿延年,国家强盛不衰。延寿寺俗称下寺,原名报恩寺。康熙51年(公元1711年),僧人性喜之徒海沧接引其弟海明来山,并将中寺塔之南、天庆寺东侧一平坦地段划予海明,同年,海明便募化修建寺院,为报答师兄的引荐之情,便将寺院名之为报恩寺。清乾隆年间该寺修缮,并改名延寿寺至今。玉佛殿,供奉一尊长达5.20米的玉佛,玉佛是由缅甸玉及缅甸工艺精雕面成,佛的右手置于头下,旦侧卧姿,为释迦牟尼涅相。该玉佛系五台山僧人觉然师傅于1998年8月2日所请,同年9月20日由辽宁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照圆法师主持了开光大典。这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早春的奇花异草、山野菜遍布山野,尤其是二月兰花盛开时节,似精心编织而成兰色地毯。其中台湾王朝春居士每年必来延寿寺,并捐资1200美元,用于寺院修缮。

79/敕赐和平寺

敕赐和平寺位于长城八达岭南麓昌平卫星城西北15公里的龙凤山脚下花塔村内,交通十分便利,有铁路、高速公路直通南口重镇,公路直通寺院。敕赐和平寺由唐代名将尉迟恭临建,由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古有和平寺后有潭柘寺之说,寺院所在花塔村环境优美,背靠青山,面对京北平原,四季宜人,果香粮丰,寺院内一派幽静,春来鸟语花香,夏到绿树成荫。相传1000多年前三国末、晋初就修建了敕赐和平寺,传说有一个小姑子庵在白羊城的双山因交兵作战遭到破坏,僧人自养两只白鸽放出后落在龙凤山顶,后来就在此山下修建了和平寺。以后唐、宋、元、明、清各代都进行修建,从古到今人们都热爱和平寺。和平寺的整个建筑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寺院正处在龙凤尾山坳之下,山峰险峻景色秀丽,真是:大地金沙神仙府,层层殿堂隐山下。龙凤交接环山抱,松柏荆棘古楼亭。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0/居庸关云台

居庸关位於昌平县境内,距北京市区五十馀公里,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两旁高山屹立,翠幛重叠,中有长达18.5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居庸关之名,跟“徙居庸徒”之意。传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将强徵来的民夫士卒徙居於此。三国诗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辽、金、元、明、清各代均称“居庸关”。这里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云台在昌平县居庸关关城内。为一过街塔基座。云台用汉白玉石砌成,在云台上,有三座形制与妙应寺白塔相似的喇嘛式塔,石结构,体积较小。到元末明初,塔被毁坏。云台平面矩形,台基底东西长26.84米,南北宽l7.57米,台身斜收,高g.5米。台顶四周设石护栏及排水龙头。台座中间,南北向开五边折角式拱券门,门洞宽6.32米,高7.27米,可通车马。内雕有迦楼罗(金翅鸟)、大象、猛龙、大蟒神、卷叶花等;券洞内两壁刻四大天王,壁间有用梵、藏、八思巴、维吾尔、汉、西夏六种文字题刻《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券顶上正面雕有曼陀罗纹饰五攒,两侧斜面雕坐佛十尊,十佛之间遍雕小佛(千佛);券洞边上雕饰各种花草图案,是现存稀有而精孜的元代雕刻艺术杰作,又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台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1/银山塔林

银山塔林位於北京市昌平县海子村西南、银山南麓古延寿寺遗址上。这里峰峦叠翠、松柏成荫,高高突起的银山主峰,由黑色花岗岩组成的山崖陡峭苍黑,山顶冬有冰雪层积,色白如银,人称“铁壁银山”。山上开阔地中,密檐式宝塔巍然屹立。淡黄色的石塔由台基、塔身、斗拱和塔刹构成,外表用各种石雕、石刻或琉璃剪边,脊兽装饰,华丽挺拔。人称“银山宝塔”。这里有金、元两代砖塔七座,是昌平八景之一。其中五座是金代(1115-1234年)墓塔,两座是元代(l271-1368年)墓塔,均为砖结构,密檐式。塔下有高大须弥座,须弥座和第一层塔身,均有精美雕饰,檐下有砖刻斗拱。第一层塔身以上均施迭涩,挑出短檐。塔的高度都在20-30米之间,*少林寺、灵岩寺塔林中的墓塔要高大得多,两座元代塔,也是砖结构,但体积较小。其中一座密檐式,檐下刻斗拱,塔的立面富有曲线美。另一座是密檐楼阁式和覆钵式相结合,很特殊。这一古塔林是今天研究当时佛教艺术和砖石建筑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K房山区

82/常乐寺

常乐寺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崇各庄乡常乐寺村,始建于明代,原有建筑为两进殿堂,为无粱殿和后殿,并设有配殿。现保存完好,已列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姚广孝墓也坐落在常乐寺村。

83/环秀禅寺

环秀禅寺位于房山区崇各庄乡小幼营村西。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寺坐南朝北,占地约3340平方米。正殿完好。正殿面阔12.3米,为3间无梁殿建筑。殿内为写隆顶,高7米。对面的墙壁上有券顶的佛龛3个,下设连通的须弥座。座和佛龛都是汉白玉石垒砌。座高1.1米,长6.3米。佛龛各高1.6米,直径1.3米、进深1.2米。殿前有月台,长8.5米,宽2.3米,高1米。其上矗立螭首龟趺碑记一座,为“敕建环秀禅寺碑记”。

84/岫云观

良乡离宫是明代京南唯一的一座行宫,气势宏伟。明朝衰落以后改作佛寺名恩惠寺,在各殿供奉佛像,并按寺院规制于二进院东侧建钟楼、西侧建鼓楼。后来又改为道观,名岫云观。清末民初,末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宫内的太监也被逐出,一部分流落到岫云观内,所以当地人便称这座历尽沧桑的明代离宫为“老公庙”。大约在1957年前后,良乡离宫开始遭到破坏,现在仅存皋殿和五进殿。岫云观修缮工程已完工。

85/弘恩寺

弘恩寺位于窦店镇望楚村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清乾隆七年(1742)毁于大火,后又重建。寺坐北朝南,五层院落,碑刻林立,是明清一座规模宏大的重要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和五层殿宇。山门旧有汉白玉石匾,额曰:“敕建弘恩寺”,今山门无存,匾移置第二层殿前。钟鼓楼亦废。第一层殿三间,是哼哈殿,内供泥塑哼哈二将,面阔三间;第二、三层殿各五间,二层殿为天王殿,三层殿称弥陀殿,均前出一步廊。前面三殿保存完好。第四、五层殿各五间,亦前出一步廊,但已顷圮,从殿基柱础判断,规模大于前三殿,四层殿为观音殿,以第五层殿最宏伟,为释迦殿,俗称白皋,为两层楼阁建筑。白皋往东有黑皋,为八角楼,毁于民国九年(1920)。寺内原有东西配殿、庑殿各27间,现仅存16间。寺前是塔院,分为南北两院。南塔院有50余座墓塔,北塔院有100余座。现塔已无存。整座寺院围以高大石墙,乾隆帝曾至此。现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86/金仙公主塔

金仙公主塔位于房山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上面,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40)。金仙公主塔坐北朝南,通体高3.5米,全部采用汉白玉石精制而成。基座由块石砌垒。中间用4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正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有浮雕金刚力士一尊。自门向里,对面石壁上又呈现出一组浮雕,释迎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一弟子。其上是七层叠涩檐,塔上有铭文。

87/天开塔

天开塔位于房山区岳各庄乡天开村南里许。建于辽代。塔南向,坐落在山岗中腰,为八角形3层空心楼阁式,高约15米。须弥座装饰斗拱,束腰浮雕团龙、行龙等。塔身4个正方向每层均开发券的拱门,其它4面则辟为直棂假窗。每层檐均装饰斗拱。塔刹已毁。塔内设中心柱,柱与外墙之间是回廊。上下各层有爬梯贯通。

88/下寺石塔

下寺石塔位于房山区张坊镇下寺村北3.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石塔坐北朝南,方形,高3.7米。通体采用汉白玉石制成。基座用块石垒成。中间用四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龛的南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浮雕金刚力士,反映出唐代雕刻技艺。自门向里,正面石壁上又一组浮雕:释迦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他的弟子1个。这组雕像高0.4米,宽0.44米。佛塞西壁石料脱落,上部是仿楼檐7层,各层檐采用叠涩做法,每两檐间线刻缠枝花宝珠塔刹。塔的整个造型呈笋状。此地原有上寺和下寺。下寺村就是以寺命名的。上寺就在石塔旁。塔北侧发现了大量的唐代砖瓦、瓷片等,塔西悬崖问有羊肠小径,石壁上有打凿的文字“上天桥”、“仙仁水”、“如来愁”。

房山古塔

房山区现存古塔107座,约占北京市现存古塔总数的一半,故赢得“房山宝塔冠京师”的美誉。游览房山,举目可见式样各异、年代不等的宝塔。虽久经风霜,但风貌犹存。前保存较好的有良乡昊天塔、云居寺北塔、万佛堂花塔,严行大德灵塔、龄公和尚塔、姚广孝墓塔、豆各庄塔、镇江营塔等。大部分是纪念埋葬僧人的灵塔。

89/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昊天塔,又称“多宝佛塔”。位于良乡东关燎石岗上,辽代修建。塔身通高47.5米,呈八角形,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内各层有回廊,廊内有瞭望孔,曾用于军事瞭望。景区内最为有名得当数唐塔,唐塔数量众多,约占全国现存唐塔的三分之一。

90/区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塔是云居寺唐塔,共8座,均为汉白玉石塔。其中,最早的建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最有名的是位于石经山的唐玄宗八妹金仙公主塔。

91/92/云居寺北塔和万佛堂花塔,建筑风格也很突出。云居寺北塔又称“罗汉塔”,建于辽代。通高30米,顶部似钟,下部如钵,两层楼阁式的塔身,塔座紧腰处有一周伎乐天砖雕。全国现存两座,形式极为少见。万佛堂花塔,位于河北镇万佛堂村,辽咸雍六年(1070)年修建。通高24米,上部呈笋状,至顶小龛密布,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饰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兽首或象头。远望如花盛开,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

93/现存明塔以崇各庄乡常乐寺村东的姚广孝的墓塔。通高33米,八角形九级密檐式。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塔刹铁制,状似葫芦。在明塔中,崇各庄乡的豆各庄塔和南尚乐乡的镇江营塔也各具特色。豆各庄塔由座上的三层砖雕莲瓣托起,每两层檐间饰上下对称的印覆半莲瓣,多达八层,并用莲花封顶。镇江营塔为一座覆钵式石塔,方型须弥座,束腰浮雕仰覆莲,上部是九重相轮宝珠刹。

94/豆各庄塔

豆各庄塔位于房山区崇各庄乡豆各庄村西约200米的台地上。始建于明代。八角形,通高约15米。塔基的须弥座束腰间,八面砖雕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的八宝图像。座上端为上下3层砖雕莲瓣。塔身八角柱形。东面辟券门,其它各面,分别开设砖雕的假门、假窗。塔身之上是9层仿楼阁建筑。第l层檐下装饰斗拱。其它每两层榴之间做成仰、覆莲瓣。檐子为叠涩式。塔刹由下大上小的两层砖雕莲花组成。这座塔的特点之一是采用莲花装饰的成分多:整个塔由座上的3层莲花托起,每两层檐中央又装饰上下对称的仰覆莲瓣,共有8层之多;再用莲花封顶。

95/周吉祥塔

周吉祥塔位于房山区上方山下孤山口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塔面南向。砖石结构,八角形七级密檐式。通高约18米。塔基由汉白玉石砌垒,高l米,须弥座塔基束腰间砖雕花卉、人物故事等。塔身八角形,每角有砖砌圆柱。塔身的其它各面,均雕以假门或者假窗。塔上部的各层檐,均采用正反叠涩做法。每层檐的角梁垂挂方形铜铃。塔前约10米的地方原有碑记两座,1966年一碑被毁。

96/白水寺

白水寺位于房山区西北6公里歇山岗。又名兴隆寺,俗称大佛寺,始建年代不详。白水寺由于年久失修,仅存无梁殿l座和3尊石雕佛像。大殿坐北朝南,重檐房殿顶,砖石结构。殿内有3尊花岗岩石雕站像,中为释迦牟尼,高5.8米,与卧佛寺大铜佛不相上下,螺发,无高肉髻,两耳垂肩,身着袈裟,脚踏椭圆形莲花座。两旁为阿难、伽叶二协侍。白水寺石佛是北京保存最大的石佛像。

97/于庄塔

于庄塔位于房山区窦店镇于庄村南的土坡上。又称和尚塔。塔建于金代。砖结构,为六角形三级密檐式,通高约8米,周长4.8米。

98/照塔

照塔位于房山区南尚乐乡塔照村东的山巅。建于辽代。塔坐北朝南,为八角形七级密檐砖塔,通高15米。此塔当地传说为风水塔。塔基为须弥座,高3米,每面宽2.2米。中部塔身高2.2米,每面宽1.75米。塔身正面有券门,其它各面设假门和假窗。塔身之上为仿木砖刻额枋檐椽和砖制的一斗三升斗拱。上边是七级叠涩檐,塔尖为攒尖刹。

99/玉皇塔

玉皇塔位于房山区云居寺的东南、高庄村北。始建于辽代。塔坐北朝南。砖结构。八角形七级密檐式。高约15米。塔座为八角须弥座式,上面装饰砖雕的人物故事、动物图象等.塔的中心有八角柱,塔身正面开设券门可以入塔。门内曾经供奉汉白玉石的玉皇大帝雕像。东、西、北面设砖雕假门,其余4个斜面设砖雕假窗。再往上就是密檐七层塔檐,各角角梁均悬铜铃。塔顶八角攒尖式,八条脊由封顶的铁球朝八方延伸,尽头有垂兽套兽。

100/铁瓦寺

铁瓦寺位于房山区河北镇政府院内,因殿顶满铺铁瓦而得名。铁瓦殿座北朝南,北靠青山,面对大石河。寺院内古柏苍翠,寺后清泉汨汨流淌,景致优雅。泉水长年不断,顺暗沟流入大石河。山门的额楣上嵌匾:楷书“铁瓦禅林”;进山门,两旁各有配殿两间,均厚檐、清水脊;正殿是始建于大明正德年间的铁瓦殿,为清康熙32年重修。铁瓦殿圆柱形建筑,高6米,直径5.8米,发券门窗,殿顶采用攒尖做法,6条脊身朝6个方向垂下,把顶分成6个扇面。顶上满铺铁瓦,共计有458块。每块长0.31米,直径0.13米。瓦表多有铸字,如“菩萨顶正德十年(1515)造”、“五台山菩萨顶铁瓦寺”等。殿尖由宝珠收拢,殿脊和刹也是铁刺,用铁约3000公斤。类似建筑,世界少见。

101/大历禅寺万佛堂

万佛堂在房山区磁家务南面,建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创建于唐玄宗时期(713—756),原名龙泉寺,后改大历禅寺。万佛堂又称万佛龙泉宝殿。几经兴废,现存为一座明代无梁建筑。万佛堂内三壁嵌满唐大历五年(770年)镌刻的“万佛法会图”汉白玉浮雕。正中雕释迦佛坐像,两侧雕分乘狮、象的文殊、鲁贤菩萨,前后还有天王、神人、侍佛者等,或双手合十,或献花荐宝,形态不一。其中西南壁伎乐天浮雕最为精美,天人持各种乐器作弹奏之状,肌肉丰满,形态自如,是唐代雕刻艺术的杰作。现存的万佛堂为3间无梁殿,歇山顶。门循上嵌有四周浮雕莲花瓣石匾。殿内正面和两山墙下端镶嵌的“万菩萨法会图”,长23.8米,高2.4米,由31块长方形汉白玉浮雕而成。是唐代浮雕艺术的代表。万佛堂花塔公元1070年修建,通高24米,上部呈笋状,至顶小龛密布,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饰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兽首或象头,远望如花盛开,是我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也是北京仅存的两座花塔之一。

102/良乡多宝佛塔

良乡多宝佛塔俗称良乡塔,在房山区良乡镇东北的燎石岗上,建于辽代。塔为平面八角形,高约36米,五级空心楼阁式。塔身第一层高大,正东南西北各辟券门,其余四面开直棂窗,檐下施隐作砖斗拱,有梯可登。四面原有佛龛,佛像已遭破坏。登塔可北望北京城,南眺涿州城。现为北京地区唯一的楼阁式塔,又称吴天塔,现已整修一新。

103/瑞云寺

瑞云寺位于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房村。建于辽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该寺历代为佛教胜地,民国初改为道观。山门是单间无梁殿,“瑞云观”3字由曹锟所书。寺中保存元代“故大行禅师通圆懿公功德碑并序”碑。碑记文字有2600字之多。为房山区重点保护文物。

104/吕祖庙

吕祖庙位于房山区良乡西北25公里大南峪,坐西朝东。随山势而建,前低后高。中轴线四进院落。

105/灵鹫禅寺

位于房山区坉里乡北营村谷积山,建于元代。现寺院建筑为明代修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有山门、二进殿宇和4块石牌。山门与第一进殿之间有明正统五年(1440年)额篆书“敕赐灵鹫寺”。寺后台地上有圆通殿一座。在谷积山中还有古塔三座,分别立在三座山上。铃档塔建于明代,鞭塔建于辽代,东塔也称和尚塔,即成化十五年(1479年)所建。山上还有张公、华公太监墓。

106/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山峦起伏的一块小盆地里,距北京约75公里,背后以朱山为依托,对面以石经山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云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经而闻名于世,是京郊具有金石、书法、美术、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义的古迹,在北京以至全国诸多古寺名刹和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寺院部分抗*战争时期毁於*军炮火,现仅存遗址。寺东北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云居寺周围现存唐辽石塔及辽代砖塔共六座,互相拱卫,从而形成云居寺特殊的佛教人文景观。其中唐代(618-907年)所建方形石塔,以著名的房山石窟汉白玉为原料,精雕而成。塔分单层和密檐式两种,平面呈方形,正面辟尖拱形门,内两侧刻披甲胄金刚武士,生动逼真。1949年後,人民政府对云居寺所藏石经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到现在还完好保存的石经就有14,278块,分别藏在对面石经山上的9个洞内和云居寺文物保管所里。1961年3月,国务院将云居寺遗址、两座辽塔、八座唐塔、藏经洞和石经,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并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先後对辽代北塔进行了加固维修,安装了避雷设施,为保护石经板盖了石经库,以使这些上千年的古代珍贵文物代代相传。

L怀柔

107/红螺寺

红螺寺,一个名字惹出一段绚烂红尘。红螺寺乃是明正统年间“护国资福禅寺”的俗称,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流传到现在,故事有几个版本,不过是说玉皇大帝的两个女儿来到这里,化成两个巨大的红螺栖身红螺湖。不同版本在于两个仙女下界原因的区别:贪恋人间风景、爱慕人间感情或者肩负拯救黎民于水火的重任。红螺寺的原名被人们遗忘了,反倒是这个带着风情故事的俗名被佛界与人界共同接受,或许这也暗示着红螺寺一度会成为一片绚烂红尘,陷进无尽的人间烟火中去。(红螺寺大雄宝殿旁供奉舍利的资料牌显示:“1950年,红螺寺改为学校,僧人遣散,上世纪70年代,设为地震观测点,红螺寺遭到彻底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红螺寺均为当代新建的,除了1993年修复红螺寺时找到的13颗舍利,古寺留下的只有植物。红螺寺所处的地域周围还有红螺湖、雁栖湖、怀柔水库,年平均气温11.5℃,植被覆盖率在80%以上,原是个天然的保鲜室。所以除去人为破坏的,自然的东西都留下了,留下的有三处,被称为红螺三绝。

补充:

125/凤翔寺

凤翔寺位于怀柔县城东南十里的仙台村内。唐朝始建。原名“仙圣传院”,金代时改为“凤翔寺”。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嘉庆年间,现存大殿。殿南向,面阔3间12米,进深7米,高约7米,硬山调大脊,5架梁,大殿建筑80平方米。左右各有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有3间。院内有古柏两株,径近2尺。圭首方座青石的重修凤翔寺碑,立于大殿前面。东厢房北山墙处存有大钟一口,万历年铸成,高约1.3米。大门外有辽代经幛两尊。

M/门头沟

108/大悲岩观音寺

大悲岩观音寺位于斋堂镇沿河城向阳口村北约4公里的深山之中,山路崎岖.艰险人迹罕至."其峰峻顶接之青云,蔓林美翠围绕之岭坡.津滴水以盈池,汪洋碧湛而清凉,悬空x岩之数丈,内隐殿堂之曾房,安置圣像号曰大悲."因寺庙建在石岩凹进处,而斜出的山崖又未将寺庙全部盖住而被当地人称为“盖不严小庙”。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建筑多已圮倾,有山门殿、正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右侧墙上书有“门头沟区人民政府1981年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寺内有明清时期碑刻两座,其中的“万古流芳”龟趺碑首有云纹雕刻装饰,另一通牌为“重建大悲观音寺碑记”,落款“祟祯岁次辛己孟夏建立”;正殿依山而建,墙体已部分倒塌墙上的壁画仍有部分留存,颜色艳丽功法自然,依稀看出画上观音的莲花宝坐与座下麒麟;寺后山崖处,有三眼泉水自石刻龙头流出,现已几近干涸。正殿西侧一小跨院,南面有正房三间;寺西有洞额题“群仙塘”;寺东有三合院落玉皇庙,正殿下有石室额题“创修斗阁朝云洞”大字是民国十七年手迹,正殿下有石室,内有三层石台原来应该供奉神佛,石台上有龙形壁画;上两层石阶内套耳室,墙上有手洞,应是放油灯处,石室上残留有正殿,三窟石龛上的仕女画像线条流畅,体态安娴。

109/崇化寺

崇化寺遗址位于门头沟区城子西侧,九龙山下。该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原寺占地60多亩,已有600多年历史。该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四周林木茂盛。寺前有二株古银杏高耸入神怡。现在该寺殿宇残破不堪,仅存遗址,寺后有几块石碑留存,成为该寺兴衰的历史见证。

110/戒台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戒台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风景秀丽。戒台寺位于门头沟区的马鞍山麓,距京城35公里,离区政府11公里,西靠极乐峰,南倚六国岭,北对石龙山,东眺北京城。寺院坐西朝东,海拔300多米,占地面积4.4公顷,建筑面积8392平方米。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整座寺院既有北方寺庙巍峨宏大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清幽秀雅的情趣,既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又有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不仅是中国佛教一座著名的寺院,同时也是一处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戒台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历史上的戒台寺在中国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寺内的戒坛可以授佛门的最高戒律菩萨戒,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之一。又因其曾持有辽代道宗皇帝亲笔抄写的金字《大乘三聚戒本》,而从辽代到元代中期,一直是北方佛教律宗的中心。戒台寺自辽代建立戒坛以后,一直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很多代住持都是皇帝亲自选派,不少名僧111/西峰寺

西峰寺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岢箩坨村西。建于唐,初名会聚寺,元称玉永泉寺。寺内有胜泉池。英宗朱祁镇赐额名“西峰寺”。寺现存山门殿、天王殿以及两厢回廊禅房30余间。寺内有银杏一株,为元代所植,颇具观赏价值。

112/双林寺

双林寺位于门头沟区清水乡上清水村西北山坡间。辽称清水院,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是百花山瑞云寺的下院。金、元、明、清历经重修。现存辽统和十年(992)经幢一座,元代建筑的小殿堂一座。下为8方基座,有圆形仰莲承托幢身。幢身为两层,是上下有收分的八棱形。其上有方形小龛,周雕佛像,龛顶以定珠状石件为结束。下层幢身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及题记。是考察辽玉河县地理辖界的重要文物遗存。在此你可以充分了解到辽、元建筑的宏伟,身临名山古刹,您时时能感受到鬼斧神工的宗教建筑艺术与广袤深邃的大自然相和谐的无穷境界!

113/灵岳寺

灵岳寺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北部5公里的白铁山上。灵岳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辽代时重建,此时称“白贴山院”,到了金代改称“灵岳寺”,即为现名。灵岳寺的寺院处于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其朝向为南,在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和释迦佛殿。寺的南部山门两侧为钟鼓楼遗址。其中天王殿为悬山式建筑,建筑设计极为巧妙。在殿内供奉着四天王、韦陀及接引佛塑像。释迦佛殿,为单檐庑殿顶调大脊式建筑,面积达100余平方米。檐下双昂五踩斗拱,拱眼壁为彩绘佛像。殿内原供奉的是一佛二菩萨像,系柳木雕刻,高近4米,可惜佛像在1954年被拆毁。寺内现存至元三十年(1293)《重修灵岳寺记》碑以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灵岳禅林碑记》。

114/灵严寺

灵严寺位于门头沟区齐家庄乡齐家庄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又于元至正年间重建,而到了明永乐年间改为尼姑寺。灵严寺北踞金柱山。寺院南向,原有山门殿、钟鼓楼、太子殿、伽蓝祖师堂、大雄宝殿以及两厢配殿十数间。抗战期间,灵严寺大部分被日军焚毁,只剩下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整体建筑体现出元代手法和工艺。该殿顶及山墙等在清代曾改建过。殿内现供奉释迦佛像,两侧铜菩萨像4尊,佛前小佛像4排,多达50尊。殿东侧塑刘备、关羽、张飞像,置于龛台内,西侧有如来佛龛,佛像背光上顶金翅鸟。灵严寺内现存的还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灵严寺记》碑和嘉靖六年(1527)《重修灵严寺碑记》。

115/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余脉宝珠峰南麓,因庙后有龙潭,庙前有柘树,山名潭柘山,寺名也就名之潭柘寺。潭柘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比北京城建城还早800年。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时期(265-316年),时称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故有“先有潭柘, 后有幽州”之说。唐代扩建后名龙泉寺、金代重修后名大万寿寺、清代大修时改称岫云寺,至十七世纪末形成现在的规模。俗名“潭柘寺”千古流传。潭柘寺后有九峰环抱,寺前山峰则如巨大屏风,俗语有云:“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抱”描述的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寺庙依山取势,气度恢弘。殿堂逐级向上,参差错落层层排列,四周有高墙环绕。寺院内外古木参天,寺前流水淙淙,僧塔如林,修竹成荫。清康熙皇帝称赞这里是:“名山胜境不次于五台山。”1957年,潭柘寺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潭柘寺占地面积6.8公顷,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N/密云

116/超胜庵

超胜庵位于云峰山顶。距密云县城60公里。占地500多平方米,南北呈长方形。辽代始建,明清时重修。超胜庵有十景:“石桥双柏”、“艮岩”、“妙云亭”、“普门桥”、“朝阳洞”、“苍玉屏”、“无尽意台”、“法幢”、“积翠崖”、“南天门”。该庵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有仪门3间,中间为山门过厅,门内两侧有泥塑彩绘的站马、马童和坐像。山门外东西各有一侧门,3门均为拱形券门。正门前有一座小石桥和18级条石雕刻的台阶。石桥旁原有两颗柏树,称为“石桥双柏”。仪门殿东西两角建有钟鼓二楼。前院正殿3间为天王殿,内有泥塑四大天王像。殿外两侧各有一座螭首龟跃石碑,后院正殿3间是大佛殿,内有泥塑如来和弟子像,殿前月台两侧各有3间配殿,均有塑像。

117/冶仙塔

冶仙塔位于密云县城东北4公里的冶山上,原有一座普济寺,寺塔称冶仙塔,又叫“冶塔仙灯”。这是密云外八景之一,仙灯之光,似乎要长明万代,引起人们有所期待。想当年冶塔一定在夜晚之中显得特别明亮,晚居之人,所被夺走目光的一定就是它了。冶仙塔初建于辽代重熙八年(1039)。塔高约8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上、下两层,每层各有一拱形券门,门洞朝南,周围有砖雕假窗和砖雕花饰。塔基、塔身、塔顶全部为砖雕仿木结构。相传高僧季小唐在塔内修炼之时,夜晚塔顶处常有串串红灯照耀,所以称冶仙塔为“冶塔仙灯”。

118/文庙

密云文庙位于密云县城内鼓楼东大街路北,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是密云县仅存的一座明清殿式古建筑。文庙占地4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进入密云文庙,可见其正院前有牌楼式大门,大门又分3个门,中间为棂星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门内有人工凿砌的“泮池”,池上建有两座并列的单孔小石桥(即密云县八景之一的“三步两座桥”)。泮池东西各有厢房3间,东厢为名宦祠,西厢为乡贤祠。经过泮池就是戟门,戟门共3间,即“三门”,另有东西角门各1个。主建筑有,大成殿5间,东西两庑各7间。大成殿的后院还有明伦堂、尊经阁、学署、崇圣祠和启圣殿,东跨院有文昌殿,西跨院有节孝祠。除大成殿外,其余建筑均拆除。大成殿通高10米,总面积181.48平方米。

119/龙泉寺

龙泉寺戚继光诗碑在密云县城东北2.5公里处。戚继光(1512-1587),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戍边时曾在密云石匣驻防。万历三年(1575年),他在游密云龙潭时,曾赋游龙潭七律一首,刻碑留龙泉寺中。戚继光是抗倭名将,当年正是他,保卫了中华大地的几十年安宁,也使得沿海一带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戚继光的威名也从此远播,他的功勋也写入青史,永垂不朽。华夏一代名将,将永远激励我们勇抗外敌,誓死保卫祖国。

O平谷

120/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平谷县东高村镇东高村东500米的山顶上。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塔为六棱实心,共分三层,通高8米,南北各有一块石刻镶于其中,是平谷县现存唯一的古塔。

P顺义

121/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顺义县城。又名龙兴寺,俗称东大寺。唐大历五年(770)以前建,寺内有唐代开元寺碑、金枢密副使王晦之碑。据《金史》列传记载:贞佑二年(1214),元兵围顺州城,王晦率兵团守,城破被杀。后人乃于其死节之处,刻石立碑。明清,寺庙内曾经是官府举行重要的礼仪之所。庙宇建置有山门、月台,大殿两进。后殿仍存。 

122/元圣宫

元圣宫位于顺义县北牛栏山下。始建年代不详,今碑文记载曾重修于万历年间,为顺义重点保护文物。

庙宇坐北朝南,前立木制牌楼一座,其后有石狮一对,为明代遗物。后面是仪门、前殿、正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房屋共40余间,均为清代建筑。殿宇上分别绘有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和空彩画。前殿月台上,又有古柏两株,高大粗壮,直插霄汉。后殿5间,黄琉璃绿剪边,金龙和玺彩画,月台高大。东西配殿各5间。院中松柏参天,甬道用各色石子拼成图案。

Q延庆

123/灵照寺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莲花湖北岸,初建于金代,原名观音寺,该寺原建有山门、前殿、大殿等建筑,现保存较好,元末兵焚,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在原址重建。正统五年秋(1440年)明英宗敕赐额日"灵照寺"。后经历代僧人不断扩建,使寺院规模宏大,自成格局,曾为延郡胜景之一。灵照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3678平方米,建筑面积1065平方米。二进院落,三层殿宇。山门殿,天王殿,大雄殿座北朝南建在半轴线上,两侧配殿是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镇寺宝幢屋、聊房。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庄严雄伟,气宇不凡。1984年延庆县人民政府将灵照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对灵照寺进行了抢救修缮,1999年7月全部竣工。现寺院已修葺一新,完全恢复了历史风貌。寺内增加了碑林,经幢等石刻文物,增加了中古楼,金钱眼,佛像,斋堂等新建筑。在两侧配殿还设有民俗展览厅,展出600余件民俗实物和照片,介绍了历史悠久的妫川先辈们创建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向西100米处的妫水公园尽展欧式建筑的异国风格;眼前的莲花湖码头可圆您一个妫海远航的梦想。

126/隆福寺

隆福寺坐落在东四北大街西,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25年),清雍正九年重修。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清代成为完全的喇嘛庙。北京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成为京师著名的大庙会。因坐落在东城,与护国寺相对,俗称“东庙”。清代,旧历每月逢一、二、九、十开庙,1930年改用阳历一、二、九、十开庙。每逢庙会,人流如潮,附近王府居住的贵族、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人、贫苦市民和近郊农民都来赶庙会。在这里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品,可以吃到多种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可以看到北京的民间戏曲。《北京竹枝词》中说,当年庙会全盛时期“一日能消百万钱”。

TAG:

上一篇:故宫古建筑排水系统

下一篇:古建筑彩绘画用于哪类古建筑

更多关于 北京城区知名的寺庙佛塔有哪些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