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坊是老北京古城的格局

坊是老北京古城的格局

来源:  浏览 2326

唐代是中国最盛世的朝代,长安城一共有110坊,每个坊都有名字,有新昌坊、宣平坊、昭国坊和常乐坊等,唐古都长安城,将大街划分成一块一块的,像菜畦一样。每一块被称做“坊”。明成祖朱棣在老北京城的建置,亦深受唐古都长安城建置的影响,在外城、内城、皇城,皆有不少“坊”。

老北京的“外城”有八坊

今日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及其东侧“崇文门”(俗名“哈达门”),西侧“宣武门”(俗称“死门”),被人们通称为“前三门”。前三门以南,直至“永定门”,范围“计长二十八里”《宸垣识略》,皆为老北京的“外城”,也称“外罗城”,老北京人还习惯叫它“帽子城”。城墙“高二丈”,城门有七座:南面的正门,名为“永定门”,其东西两侧,东曰“左安门”,西曰“右安门”。外城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门:东曰“广渠门”,西曰“广宁门”。外城的东北隅和西北隅,亦各有一门:“东便门”和“西便门”。

老北京外城的坊,都集中在外城南面的正门“永定门”及其东西两侧的“左安门”和“右安门”之内,有八坊: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正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

内城有二十坊

老北京城的内城,亦称“京城”,“周四十里,高三丈五尺五寸。”(《宸垣识略》)内城,有城门九座:南面有“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内城的北面有“安定门”、“德胜门”;内城的东面有“朝阳门”和“东直门”;西面有“阜成门”和“西直门”。据古籍《宸垣识略》里记载:自“明永乐七年为北京城,十九年乃拓其城。本朝鼎建以来,修整壮丽,其九门之名,则仍旧焉。”

老北京的内城坊,皆集中在京城四面的城门之内。

南面的正门“正阳门”及东西两侧的“崇文门”和“宣武门”之内,有三坊:南薰坊、澄清坊、大时雍坊。

北面的“安定门”和“德胜门”之内,有七坊:教忠坊、崇教坊、昭回坊、靖恭坊、灵椿坊,金台坊、日忠坊。

东面的“朝阳门”和“东直门”之内,有五坊:明时坊、黄华坊、思城坊、南居贤坊、北居贤坊。

西面的“阜成门”和“西直门”之内,有五坊:阜财坊、成宜坊、鸣玉坊、日中坊、金城坊。

皇城有六坊

“皇城在京城中,周十八里有奇。”(《宸垣识略》)皇城的正门,创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为“天安门”。“天安门”之内,“紫禁城”(俗名“皇宫”)南面的正门“午门”之南,有“端门”。皇城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门:东曰“东安门”,西曰“西安门”,皇城的北面,曰“地安门”。

皇城的坊,集中在“东安门”和“西安门”之外,各有三坊。“东安门”外的三坊,为保大坊,仁寿坊、明照坊,“西安门”外的三坊,为积庆坊、安福坊、小时雍坊。

总之,老北京城,有不少的“坊”,但是,今天的北京城,仅存有一个“白纸坊”的地名了。

古籍《天府广记.城坊》中有“坊”的记载:“京师之地分为五城,每城有坊。”五城,指东城、西城、南城、北城和中城。书中列出了各城坊的名称。从《天府广记.城坊》的坊载来看,显然“坊”是指五城内以行政区划分的一种“单位”,坊以下分若干街巷等。每坊皆有坊门,或曰“牌坊”。特别是“牌楼”,尽管后来演变为一种造型美观、结构繁杂的街头标志和装饰性的建筑物,但仍然与“坊”的建置密切相关。例如,北京著名的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就是与京城“坊”的建置不可分的。对此,清人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里有记载:“东大市街有坊四:东日履仁,西日行义,南、北日大市街。俗称东四牌楼大街。”“西大市街坊四:东日行仁,西日履义,南、北日大市街,俗称西四牌楼大街。”

北京著名的东四、西四、东单和西单四座牌楼,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皆地处内城商业繁华闹市,四座牌楼分别修建在四个主要的街口上。

四座牌楼的建制皆同,均为四柱三门七楼式。四根主柱下面有一米多高的汉白玉夹柱石,各柱顶部前后斜向支撑着一根戗柱。老北京城的这种街道牌楼,以木质结构为主,大小不等,形式多样。大者,如“外城”的五牌楼,是一座六柱五间十一楼的大型牌楼;小者,如国子监街的四座牌楼,为两柱一间三楼的小型牌楼。

其中,如西四牌楼,明代时还是杀人的刑场,当时称为“西市”。斩刑在西边牌楼下执行,而凌迟(剐刑)则在东边牌楼下。明末杨士聪所撰写的《甲申核真略》记载:“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也。”直到清代,刑场才移至宣武门外菜市口。

牌坊牌楼,尽管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几种情形:

1.街道牌楼。木质结构的这种街道牌楼,是我国古老城市街景的特殊建筑。它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文化艺术面貌。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东四、西四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正阳门五牌楼等,其共同的特点是美丽壮观;还有老北京帝王庙前横跨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的两座景德街牌楼,是一座三间四柱七楼的牌楼,完全为木结构,造型优异,雕饰精美,堪称“牌楼的杰作”。

2.坛庙寺观牌坊牌楼。这种牌坊牌楼全国各地虽有不少,但还是北京的最具有代表性。例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内,都有不少牌楼。其中,特别是天坛的“圜丘坛”每面的三列牌坊最具有代表性。寺观的牌楼有大高殿和帝王庙牌楼;北海天王殿、西山卧佛寺、香山昭庙和国子监的琉璃牌楼,雕制烧造都十分精美,色彩艳丽,可称得上是一座座艺术品了。

3.陵墓祠堂牌坊。最为著名的是北京十三陵的牌坊,在现存的石牌坊中不仅最具代表性,而且规模大、年代久远。

4.桥梁津渡牌楼。这类牌楼,不仪是桥梁津渡的指示标志,而且给桥梁津渡增添了艺术价值。老北京城这类牌楼亦有不少,如原来北海大桥两头的“金鳌”、“玉蝀”牌楼,以及今日北海公园团城后面,通往琼岛的“堆云”、“积翠”牌楼,都是相当雄伟壮观的。它们都是三间四柱三楼的木牌楼。

北京的古牌坊,牌楼列举国子监街牌楼(属于街道牌楼)

此类牌楼,现在仅存有国子监街牌楼了。这座牌楼的位置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为“成贤街”)。

国子监简称“国学”。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清增修。内有彝伦堂、辟雍亭;其东西两厢为率性、诚心、崇志、修道、正义、广业六堂,陈《十三经》石碑198座(现移于东西夹道);六堂北首为绳愆厅、博士厅及敬一亭。今为首都图书馆所在地。国子监原是元、明、清三代的国立大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是为封建王朝培养“圣贤”的地方。这条街上的四座木质彩绘牌楼由此得名为“国子监街牌楼”。

这四座牌楼,街东、西两端路口各立一座,街中段立两座。东西两端路口的牌楼横额书写“成贤街”三个大字;街中段两座牌楼横额上书“国子监”三个大字。这四座牌楼,均为一间二柱三楼式,柱为朱红漆出头冲天式,楼顶为绿色琉璃瓦顶,正脊两端有吻兽,垂脊顶端置小兽。国子监街牌楼,是北京城惟一保存完整的街道牌楼,是珍贵的艺术遗迹。

天坛与圜丘坛两座牌楼和戒台寺石牌坊(属于坛庙寺观牌楼)

这类牌楼尚存一些,代表性的是天坛公园内的两座牌楼和戒台寺的石牌坊。

天坛创建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祭天的地方。天坛落成后,因合祭天地,故初名为“天地坛”。明世宗(朱厚熄)当政期间,于嘉靖九年(1530年),在京城的北郊安定门外,另建了一座地坛,初名为“方泽坛”,故京城南郊的“天地坛”改名为“天坛”,沿用至今。

“天坛”,实际上是“圆丘”和“祈谷”两坛的合称,两坛同建于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圜丘坛”在天坛内的南半部,它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琉璃瓦,并被人们俗名为“子墙”。子墙的四周,各有一座大门。东面的叫“泰元门”,俗称为“东天门”。西面的名为“广利门”,俗称为“西天门”。南面的叫做“昭亨门”,俗名为“南天门”。北面的名曰为“成贞门”,俗称作“北天门”。

在“南天门”外,有东、西两座牌楼,明清两朝帝王祭天时,都要在西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亨门(正门)。昭亨门内,就是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的地方——圜丘坛。

上一篇:中国古建筑中的陪衬建筑有哪些

下一篇:西安高家民俗大院

更多关于 坊是老北京古城的格局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