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耳屋是中国岭南地区最具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建筑实物中,以讲究地理风水和风俗观念为思想依据结合科学的规划布局都集中反映着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与表现风格。
锅耳屋其建筑结构与艺术体系虽然早已成熟,但是自古以来很少见诸著录,而以建筑细部为主线者更是凤毛麟角。样子收藏网将从中国建筑艺术学的视角研究锅耳屋,以锅耳屋的建筑结构和艺术风格为主要开展内容,结合到当地拍摄的相关照片材料对其进行特写,使读者对岭南传统建筑锅耳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本文以真实的图片和专业的参考文献资料为依据,突出锅耳屋的科学性、艺术性、史料性,展示它在岭南建筑体系上的位置。
在岭南,锅耳屋是传统民居建筑中最经常看到的一种,它经过历代建筑匠师在自然环境、乡土资源、宗教思想、风水观念和传统文化等各方面条件影响下不断创造的结果,以高超的雕刻和绘画艺术增添建筑物的外形美,体现了岭南建筑的传统特征。
锅耳屋的屋面之上砌筑有锅耳状的硬山墙,故称此类民居建筑为“锅耳屋”。但一直以来对于锅耳屋一词的由来都众说纷纭。因此,为进一步探索和了解锅耳屋,试对锅耳屋的名称、构造、风格等方面作如下探析:
一、锅耳屋名称说
1、象形说
据民间普遍的一个说法:锅耳屋的屋顶是硬山式,两侧的风火山墙高出正脊许多,民间就觉得山墙的形状好像家里铁锅的两个锅耳,所以人们称这种屋顶为锅耳屋顶,因此这种类型的房屋也有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叫作“锅耳屋”了。
2、谐音说
根据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教授考证,提出普通话的“鳌鱼”与广东粤语方言的“镬耳”发音相近,其轮廓也十分接近,中间拱凸,前后缓收,线条柔美,且“镬耳”叫起来比“鳌鱼”顺口易懂。故以讹传讹,由“鳌鱼”变成了“镬耳”,但普通话中“镬耳”又很难上口,音随意变,讲普通话的人根据其实际含义又把“镬耳”变成了“锅耳”,因而现在有“锅耳墙”之说。
3、综合说
在中国传统建筑里,主要都是以木结构为基础,古人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就根据风水学五行当中水克火的道理,鳌鱼为水中生灵,在建筑上修建意味深远的鳌鱼墙。那为什么选择鳌鱼这个图腾呢?曾经《淮南子•览冥篇》中对鳌鱼记载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之说。也就是说,共工氏头撞不周山后,一根天柱断了,另外三根也已毁坏,女娲担心天要塌下来,赶紧抓住了一条很大很大的鳌鱼,砍下它的四条腿,墩在地球的四个角上,化作四条天柱,把天顶着,故有鳌鱼顶天负地之说。在古代龙象征天子,除了皇帝其他人都不可以使用关于龙为题材的物品,官宦和上等阶层为了区别于平常老百姓,就选择了一种介于龙与鱼之间的神物——鳌鱼。而屋脊两侧高出的山墙为鳌鱼翘起的嘴巴,简化的建造又巧合地使其像官帽两耳的造型,后引申为“独占鳌头”的意思。因此,鳌鱼这独特形象的硬山顶山墙设计在富有吉祥寓意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展现古人的身份地位,实为一举数得。锅耳屋这种具有珠三角地区特色的“鳌鱼山墙”,其“锅耳屋”名字的由来就正如民间象形说所述,只是一个在百姓日常生活交流中既亲切又通俗平常的代名词。后来民国时期锅耳屋在岭南民居中被广泛采纳,但也大多为地主阶层所建,成了岭南建筑的代表。
岭南建筑锅耳屋
古屋遗韵——锅耳屋天人合一、身心合一
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襟山带海。五岭雄峙其北,浩瀚的南海绕其南;阴那山、莲花山、罗浮山、十万大山、六万大山虎踞东西。境内的珠江为封闭式、向心状的水系。这样的山河态势,历史时期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岭南历史地理的发展影响极其深刻。此外,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岭南形成了炎热、潮湿、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特殊的地域环境铸就了独特的岭南建筑,始终体现着岭南文化特色。
因为岭南潮湿炎热且多蚊患,木材容易腐烂蛀蚀,故柱础逐渐加高隔开潮气,易受风吹雨打的檐柱也由木质改为更加经久耐用的蚝壳、砖石等。而据说用这种蚝壳材料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明清时期是岭南建筑的演进阶段,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要求建筑更加适应岭南气候、生活习惯。目前发现最早的位于广州海珠区小洲村,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后来,这种民居建筑就在广东普遍开来了。不过由于蚝壳这种材料的地域局限性,在广东大部分地区锅耳屋的普遍建筑材料还是以泥、砖、木为主。同时人们对建筑布局和装饰亦更加的注重。其最具代表性有佛山黄飞鸿纪念馆、大旗头村振威将军家庙等等,其灰塑、陶塑、石雕砖雕、木雕等装饰都技艺高超、精美绝伦。
除了受特殊的地域环境影响,封建礼教是岭南古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中轴对称、方整对称、融合协调是锅耳屋群体建筑布局的主流。村落由多种关系构成,地理环境、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都对村落布局产生影响。其中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又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之上,形成岭南村落的布局特色。目前整个古建筑村落比较完整保存的如三水大旗头村、佛山市顺德区碧江金楼、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称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地衬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绕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绕院环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有秩序构成村落,形成了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纵横有序、网脉清晰。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之族长根据族谱族规、乡约的宗规组织完成的。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特征,要求室内通透凉快,此外,聚居者有防御等要求,故许多岭南传统民居充分利用建筑设计构造手段,达到遮阳、隔热、通风、防风、防盗等物质生活功能要求。
佛山市三水大旗头村现存60多座、200余间古屋为郑绍忠及其四子、家族的故宅,该村也更名为大旗头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光绪十五年,郑绍忠回乡重建大旗头锅耳屋群,为村也更名为大旗头村。大旗头村座西向东,前低后高。全村建筑可分为三部分:村前为文塔、池塘、大地堂、果园。据村里老人说,文塔代表一支笔,塔边果园意为一算盘,大地堂喻墨砚和纸,池塘喻墨池,象征“文房四宝”,是寄望族人文人辈出、多取功名的意思;并在文塔旁边伴有高大的英雄树(木棉树)意寓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村前有池塘,呈开放式,村后封闭,充分体现珠江三角洲典型农村聚落文化的特点。村落地形前低后高使得雨水季节,池塘成了村子里重要的排水系统。民宅不容易受灾,雨水亦可收集到村前的池塘里,而且村前的池塘有着布局和美化的需要,同时也消防成员之一。如果村子有火灾水塘也提供了水源救火。
整个住宅区建筑密集、整齐,所有的房屋朝向一致、格局一致。村内住宅两侧外墙开门与笔直的小巷纵横相通,村尾封闭,形成统一的梳式格局。小巷是窄窄的青石板街,街边的石板每隔数米凿空成铜钱的形状,其下有暗渠,可以将每家每户排出的污水顺着地势一直送到村前的水塘再排往河涌。据村里人说,大旗头村兴建过百年,即便是暴雨季节,村里也没发生过水浸街的事件。石板街的一端是堵死的,另一端修有闸门楼,遇到匪患,闸门楼上的铁闸一落,整个村就变成了防守坚固的大院;遇到火灾,高墙和封闭的巷子可以防止火势蔓延。故其建筑、排污、防盗、逃生等方面的规划都相当科学合理,令人称奇。
锅耳屋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锅耳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流畅的弧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屋顶采用双层瓦,起到很好的防盗和隔热作用。墙体的基础有的是花岗岩或红砂岩砌成,使墙基经历百年不倒,而且更具防护功能。通常这一点是区分村内房主身份贵贱的标志之一,普通百姓的民宅是很少用石材作墙基的。
房屋内部布局为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室内窗户极少,一律都是在极高处开一个猫眼窗,窗内还要装上铁枝,虽然具有极佳的防盗功能,却对采光带来困难,因此每座古屋中都设有天井。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天井的墙面饰有砖雕,用以拜天官之用。有的家庭会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庭院。天井两侧为厨房、绣房或杂物房,其后便是厅堂,三开间,进深二间。而有的锅耳屋,其间数会相对多一些,就如佛山市顺德区碧江金楼里的锅耳屋,开间越多,等级越高,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深严的等级制度。居室内前为大厅,两侧为居室,有的居室是单层式,而有的为两层式,上为阁楼,以作放置杂物之用。大厅木屏风前有简易神龛,供祭祖先;木屏风后为杂物室或通向阁楼的楼梯。在天井旁有楼梯到屋顶,屋顶上设有天阶,可以使巷间隔离的房屋互通,村民也可以利用天阶居高临下的打击入侵者。
总之,锅耳屋其科学合理的建筑布局设计,针对岭南特殊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方式,对建筑物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吸引了许多的考古学家和建筑学专家前来考察、研究。
锅耳屋古建筑作为岭南古代建筑的一个代表,既具备传统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又有着鲜明的艺术建筑特色。而其主要是形象表现,如雕饰、绘画等,这些表现形式既帮助了建筑物增加其本身的形象特征,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呈现了更丰富的感染力。
第一,群体组合的平面布局,优美的艺术形象,台基、屋身、屋顶等各部分比例有度、主次分明,大屋顶形体庞大而又轻巧活泼,斗栱、梁柱等具有结构与装饰的双重作用,反映着岭南特别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
第二,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是“天人合一”,因此建筑与天井相辉映,天井富于自然情趣,因地制宜造景借景,建假山,筑鱼池,栽盆景等等。青砖黛瓦锅耳墙,碧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这种意境追求通过不同层面的意象组合建构而成,既有直观层面上的“厅”、“园”结合,又有抽象意义上的“装饰自然”。在更加强化居室建筑的实用功能的同时,也使得建筑物与自然之间达到了某种默契,适应了岭南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对这种气候的心理体验,可谓得自然真切之神韵。
第三,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与北方建筑的豪放粗犷有别,岭南建筑较为精致细巧。晚清岭南民居建筑越来越讲究,尤其表现在祠堂这种有着特殊意义的建筑上。因为要增加全族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祠堂作为族中最神圣的公共建筑,其建筑设计构造往往是最颇费斟酌的。华美的祠堂是全族人或全家人心灵的寄托,不仅要求好的风水地理和实际的实用功能,还要突显精神层面的结合。所以研究与欣赏祠堂是非常具有价值的,由以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村的振威将军家庙、郑氏亲祠和佛山市顺德区碧江金楼等为代表。
1、灰塑
屋顶和外墙上的灰塑在岭南民间也叫灰批,是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堆塑出人物、动物、花草等,通常我们可以在锅耳屋的山墙顶端、屋檐瓦脊、门额窗框都可以看到。其题材丰富多彩,大凡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民俗风情、祥禽瑞兽、花果草木、吉祥文字等,都可加以塑造。表现形式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有浮雕式“半沉浮”灰塑,
也有圆雕式单个造型“单体”灰塑等。灰塑形象生动,极富装饰效果,同时也透露了屋主对生活寄予的美好心愿。
2、彩画
墙上的彩画为保护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中间的画面为各种不同的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题材。
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
3、雕刻
梁架和隔扇上的木雕、柱子和栏杆上的砖雕石刻,表现题材广罗戏剧人物故事、山水景观、祥瑞动物、花草植物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博览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古代工匠凭借精湛的技艺,通过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饰造型和纹样,并以此来寄托人们对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与追求。不管是檐柱上的砖雕、雀替上的木雕等等,其雕刻画面都构
图精炼、层次丰富、清新明快,又富有诗情画意,情趣盎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反映出
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才能。
第四,檐廊相接虚实相间的布局,造就一种通透的意境,与封闭感较强的北方建筑相比稍显开放,便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而用廊庑把主要建筑连接起来,可以挡雨遮阳,充分体现了炎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岭南建筑的影响。
总之,锅耳屋传承岭南建筑务实、包容、创新、开放的新精神,天人合一、经世致用。它与江南建筑的刻意灵动、北方建筑强调雄伟,着眼于鉴赏性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它倡导的是建筑和人居的结合,其形成过程体现出“综合”与“凝炼”,让人的思想、生活完全纳入自然,表现在建筑特色上则平面灵活、形式多样、尊重民俗、讲求实效、顺应自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体现出“整体和合”的设计观。从而达到自然与人文、外显与含蓄、厅与园、山与水、收与放、动与静等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三、锅耳屋的保护与传承
锅耳屋古建筑出现年代较晚,保存着完整的布局,建筑物也较多,其在建筑结构、造型、艺术装饰等方面都有着承前启后的影响,是岭南建筑的重大改进。可是锅耳屋古建筑群在过去并没有注意保护,长年累月受到各种的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因此现今在岭南仍保存相对完整的已经不多了。
第一,自然破坏是一个客观的规律。古建筑的材料因自然地侵蚀,不断老化,木材会被雨水、潮湿等侵蚀而糟烂,被虫蛀、蚁啮而空朽,砖墙瓦顶和石雕会风化、锈损,不过只要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是能够加以遏制的。
第二,人为破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全国进入“斗、批、改”阶段,到处喊着“破四旧”口号,导致锅耳屋受到历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还有近现代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对古建筑的拆迁损坏,促使这些大型的古建筑群都逐渐消失在生活中。因此,防止人为的破坏是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面是对锅耳屋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几点建议:(1)划出古建筑的保护范围,作出保护标志和说明。(2)设置专门的保管机构,指派专人保管。(3)有计划地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纪录档案,以备日后建筑全部毁坏后能够根据档案资料加以复原。(4)地方政府应该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保护政策法令。(5)提高人民群众对保护古建筑的认识。(6)严格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令,对蓄意破坏文物古迹者绳之以法。(7)以保存原状为原则对古建筑进行周期性科学检查和技术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