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篆刻 > 业内动态 > 宋代抄手式砚台

宋代抄手式砚台

来源:  浏览 2344

宋代砚台是中国砚台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候出现了四大名砚,而且砚台样式也在唐代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其中抄手式砚台是宋代最常见的形制。
抄手式般指在砚石底面开深凹槽,以便手抄托底。是宋朝时流行的砚式,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在称谓上也有将它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者是大史砚的。明清时多有仿制。

长方形抄手砚为宋代的主流,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抄手砚为宋代所特有,它不同于任何朝代的任何砚台,同时就砚材说,唐以来,砚材出现了很多品种,其中广东肇庆的端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等中国四大名砚号称“四大名砚”。

宋代抄手砚按器型可分四类:
 
  1、宋代一式抄手砚
  这类抄手砚,砚堂稍鼓呈斜坡状,砚首窄砚尾宽,略呈现梯形状,三侧壁内敛。流行于北宋及南宋初期。
 
  2、宋代二式抄手砚
  北宋中晚期,将一式抄手砚的砚堂逐渐抬起,坡度渐趋平坦,砚首仅稍窄于砚尾,三侧壁也仅略内敛,由此形成砚堂平坦的二式抄手砚。此类抄手砚南宋较流行,元明的抄手砚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和发展的。
 
 
  南宋初刘景墓出土的抄手端砚,砚堂已是平平坦坦,墨池已经变的狭窄,砚的三侧壁几乎平直。

  3、宋代三式抄手砚
  宋代一、二式抄手砚,砚尾做开口状,不设拦水线,而三式抄手砚则有拦水线,与砚的另三条边合拢,形成一个砚面周缘。三式抄手砚出现在北宋中晚期,南宋时有所见。
  
  4、宋代四式抄手砚
  该式抄手砚的砚堂作椭圆形,砚堂呈斜坡状,边线凸起。此砚式出现于北宋中晚期。

宋代抄手砚最显著的特点是长方形前窄后宽、底部挖空、前侧落地两侧为墙足、三侧均自上而下内敛,可用手抄底托起。形制上无论方形或圆形、不论抄手或平底大都面大于底,且具有四侧或四周内敛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为早期的抄手砚为倒梯形,上阔下窄,砚堂与墨池相连为斜坡式(称其为淌池),砚侧四周向内收敛,抄手的空间如砚堂的斜面坡式(外同内制),其砚的外形和砚堂的形式都与箕形抄手砚相似,是箕形砚的新发展,因此称其为箕形抄手砚。箕形抄手砚砚堂深广,实用性强,流行于宋代早期。到了中期(宋代中叶至明末)抄手砚为长方造型、砚身偏高、砚形偏小,砚堂平坦而浅,墨池窄小而深;看似长方,实际上并非标准的长方形,其砚面上宽下窄,砚身后高前低,这宽窄、高低之间的差距虽然不明显,但以几何形而论仍为梯形,实属箕形抄手砚的进一步发展。箕形抄手与长方抄手相比较,最突出的一点是:一个砚堂深广一个砚堂平浅,一个砚堂与墨池相连,一个砚堂与墨池分离。长方抄手砚堂的平浅与墨池的窄小是宋时多数砚台共有的形式,是宋人对砚的实用与审美的要求。

上一篇:唐代砚台的基本形制

下一篇:吴式芬和他收藏的封泥

更多关于 宋代抄手式砚台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