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早期和中期以陶砚为主,到了中晚期才出现了端砚、歙砚等石砚台,而且唐代砚台纹饰简单,形制也就基本有两种,箕形砚台和凤(风)形砚台,或有足亦或没足,其它形制的砚台都是在这两种形制发展起来的,或多 或少能够看到它们的影子。
唐代古砚台的造型都是箕形或凤(或称风)字形。凤足(池)砚应是先民们对中华图腾龙凤之崇拜!龙凤乃天地、阴阳、男女之寓(故腹如人体、且有双乳),可生万物。既有底出双足的,也有平底的;
箕形砚实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砚首呈圆弧形,内折痕不明显,前窄后阔,束腰。以箕盛谷,祈盼丰收,它植根于生产实践中。后来箕形砚向风字形砚发展,平面仍呈前窄后宽,有的近似长方形,内折角度变小,改束腰为直线,砚心平整,形式趋向平直。
箕形砚台和凤(风)形砚台共同特点:就是砚面均向前倾斜,砚墙亦随之前倾,砚堂与墨池间大多无隔,合为一池(后亦有堂池分开的砚式),且大而深,利于书写。
今天我们尚能在书籍和实物中见到的唐宋砚:箕形、凤池、凤足、宝莲头、乳式、龟形、蝉形、钟形、斧形、琴式、抄手式等砚,虽从视觉上各有差异,但是乎觉得它们在个性中存在一个基本共性,即大多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单足、双足、梯形、墙足,也有无足者),前窄后宽,前倾后斜,堂池不分,简朴端庄,形似汉字之“风”字,故古人称其为风字砚。其后讲到的唐宋砚,大多也是由箕形、凤池砚变化而成的,人们在广义上把它们称之风字砚。
唐代风字砚典雅、朴素、大度、神秘的气质让爱砚之人无法释怀,都喜欢收藏这种形制的砚台,可见唐代砚台的声名显赫。
1、箕形砚:其状如盛谷簸箕(南方以竹编,北方以荆条编之),乃圆乃方(椭圆形、长方形)。有的腹生对足,有的砚墙为足,还有以瓦边为足的,均具凤字砚的基本特征。
2、凤足砚:宋米芾《砚史》云:“晋砚式如凤字,二足者甚多,不原二足之制,谓之凤足。……”此砚式前窄后宽,双翼外撇而跷尾,腹生对足(圆锥形、半圆锥形、梯形,亦有圆柱形),尤似一尾展翅飞翔之凤凰,故称凤足砚。
3、凤池砚:凤池砚与凤足砚并无大异(大多混为一谈),其中有一区别在砚是否另开墨池
4、宝莲头砚:椭圆形,生双足,箕形砚的嬗变。砚堂与墨池有隔,分开。墨池中雕莲瓣纹。
5、龟形、虎形砚和双履砚;同样系箕形砚的变异,龟形砚椭圆形,徒生龟头和四足(其式不类风字,而其他要素却不脱箕形窠臼,姑且将其列入凤字砚系列)。宋代虎形砚大多为长方形、生四足、图案状如卧虎(仿生形虎砚除外),双履砚,大多为长方形,以砚墙为足,生双池。
6、斧形砚:状为斧头,前窄后宽,大多有墨池,腹生双足。(后也有无足平底的)。清代王继香<曲园居士>《醉庵砚名》云:“斧砚,蚌坑石,似风字,而杀其额似凤字,而刖其足有若斧者焉。”可见清代人也已经注意到斧形砚与风字、凤字的形似和变化关系,关键是乎只在于砚额之别。对于我们今天研究风字系列砚,是有启迪作用的(见上海科技出版社《说砚》第429页)。
7、钟形砚:宋代多见,状如古钟,前宽后窄,有墨池和双足,后也有平板的。
8、琴式砚:砚形修长,前窄后宽,有墨池(亦有淌池)和双琴足,状如古琴,宋代就有之。唐式和宋式有别,宋式更简朴修长。
9、宋代和宋代以后之抄手,太史砚以及随之嬗变出来的其他各式有足或墙裙之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