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起源于南北朝,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自宋代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歙县,“歙砚之乡”、“徽墨之都”,古徽州府治所在地。
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亦为“程朱故里”、“徽剧之乡”,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
走进歙县,观砚、弄墨。
觀硯
歙砚,全称歙州砚。
歙砚的选材,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歙石为最佳,通过选料、制坯、设计、雕刻、配盒等十几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方得歙砚,又称龙尾砚。
歙砚兼“八德”:坚、润、柔、健、细、腻、洁、美。
唐元和年间,柳公权《论砚》,将广东端砚、徽州歙砚、甘肃洮砚、山西澄泥砚并列为四大名砚。南唐后主李煜言:歙砚甲天下。
唐李山甫赞歙砚:
追琢他山石 方圆一勺深
抱才唯守墨 求用每虚心
波浪因纹起 尘埃为废侵
凭君更研究 何帝值千金
苏东坡评:
涩不留笔 滑不拒墨
瓜肤而縠理 金声而玉德
弄墨
徽墨历史,见于文字记载当不迟于唐末。徽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
徽墨,以枯死松根燃其松脂成烟,取其灰而得松烟,以桐油炼制桐油烟,以松枝或桐油掺入漆渣炼制得漆烟,松烟、桐油烟、漆烟,和以鹿角胶为主要原料,适当配以麝香、大梅片、公丁香等数十味中药入墨,并添加适量金箔、银箔、珍珠粉等,以固体添香、增光助色。
古法制墨八道工序: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出灰、试磨。
现代制墨九道工序: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
告别歙县,走进另一人文荟萃之地——宣城,便走进了“上江人文之盛首”,亦为“宣笔、宣纸之乡”。
作为宣笔、宣纸的原产地,宣城泾县的宣纸制作技艺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宣纸、徽墨、宣笔制作技艺、皖南花鼓戏,同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宣城另有“非遗”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共七处:宣酒文化博物馆、绩溪三雕博物馆、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绩溪徽墨传习所、徽菜传习所、郎溪民俗文化馆、五猖馆。
揮毫
毛笔历史悠久,先秦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称“聿“,燕称“弗”,秦时“书同文”,统一称为“毛笔”。自秦到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
宣笔可谓毛笔的起源,因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
宣笔制作选材,常以木杆或竹管为笔杆,亦有玉管、瓷管、雕漆管等,更有精雕细琢于其上示奢华者。笔头取材常见紫毫、狼毫、羊毫、鼠须、鸡毛、鹅毛等兽毛禽羽。
这其中,紫毫尤为珍贵,白居易《紫毫笔》有言:
江南石上有老兔 吃竹饮泉生紫毫
宣州之人采为笔 千万毫中拣一毫
每年宣城进笔时 紫毫之价如金贵
唐律中将宣笔列为贡品,明确规定“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在唐律所列贡品中,以“两”作计量的仅此一项。
一支宣笔的制作,需经过择料、水盆、蒲墩、扎毫、镶嵌、装套、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一百二十余道小工序,并反复多次修笔、验笔而得成品。
宣笔制作精工精料,以至笔之“四德”:尖、齐、圆、健。
宣纸
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故得名“宣纸”。
宣纸造纸原料,以泾县本地所生青檀树皮为主料,辅以本地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为最佳。宋、元之后,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后扩大到十余种。青檀树皮味苦、且具有一定毒性,因而以此为原料所造宣纸才可防虫蛀。
各原料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配比制浆、水捞、加胶、贴洪等百余道工序,历经一年方可制成。檀皮含量越高,纸张质量越高。
在制浆过程中,加入适量猕猴桃汁,利用其所含特有胶质,可使浆液更为均匀,使捞出的湿纸利于叠放,不易,提高出纸率,猕猴桃也因此成为了不可缺少原料。
宣纸不仅因地得名,造纸原料也与原产地泾县的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若缺乏原产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所生青檀皮及稻草的纤维特性则会大打折扣,即便采用相同的造纸工艺,也会直接影响成纸的品质和耐腐性。
由于宣纸有耐老化、少虫蛀、不褪色等特点,而易于保存,经久不脆,故有“纸寿千年”之誉。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不乏诸如唐代书法画作等,跨越千年,历久弥新
在宣纸面前,时间似乎变得无可奈何。时至今日,更无任何一种现代造纸技术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宣纸造纸技艺,全世界的书画用纸,无一优于宣纸品质。
古徽州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来源: 浏览 4161 次
上一篇:汉代印玺的尺寸大小
下一篇:什么是虎撑?干嘛用的
更多关于 古徽州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