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官窑白瓷以“枢府瓷”和“太禧宗禋 [yīn] 院”的卵白釉瓷器等级最高,是元代官窑瓷器的代表,枢府瓷比原来的青白瓷胎体要厚,釉中含氧化钙少,氧化钠增多,因釉厚而呈现失透状。枢府卵白釉,还直接影响到明永乐的甜白釉。
元至元十五年(1278),景德镇已被元军占领,元廷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次年(1279)二月,在宋、元最后的“崖山海战”中,宋师大败,宋臣陆秀夫见无望突围,便背着八岁的末帝赵昺投海自尽。宋朝彻底覆灭了,浮梁瓷局负责为元廷和国家重要机构烧造瓷器,这是景德镇作为官窑历史的开端。为什么选择景德镇呢?白色和蓝色最符合他们的民族审美心理。虽然北方的定窑也烧白瓷,但景德镇的瓷土细腻洁净,比定窑白瓷烧出的白色更加纯正。而且景德镇官窑瓷是二元配方。
景德镇官窑白瓷的二元配方是元代发明的,烧瓷用瓷土是基本常识,瓷土是由花岗岩长期风化而成的,主要含石英和绢云母,在1200-1250℃的温度下可以单独烧成瓷器,这是“一元配方”。到元代,景德镇发现了高岭土,它是由长石类岩石经几百万年的风化后形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将其掺入瓷土中烧制,这就是二元配方。二元配方提高了原料中的铝含量,使瓷胎可耐受1280-1300 ℃的高温,这样,就可以烧成体量更大的瓷器,蒙古人喜欢。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图片)
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元,高4.1cm,口径15.9cm,足径5.3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体洁白,里外施卵白釉。内底及内壁均模印云龙纹。
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品种的统称。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色泽,故又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龙纹、芦雁纹或缠枝花纹。因这些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往往模印“枢府”两字,故称“枢府釉白瓷”。枢府是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这类白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等字。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足内露胎无釉。
盘外壁刻划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骄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顺序,从“太”字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肠、螺、轮、盖、花、珠、鱼、伞”。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盘、碗之内壁往往横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缠枝莲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纹间模印官府铭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有时人们又将卵白釉瓷称作“枢府瓷”。除了“枢府”、“太禧”之外,还有“东卫”、“昌江”、“南水”、“福禄”、“福寿”、“白王”、“天顺年造”等铭款。“枢府”、“太禧”分别代表元代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和专掌宫廷祭祀的机构“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记载:“太禧宗禋院……,掌神殿朔岁时忌讳日辰 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由此可知,“太禧”铭卵白釉瓷的烧造年代应在太禧宗 禋院的设立之年天历元年(1328年)以后,其下限当在元末农民起义军占领浮梁地区的1352年。
“太禧”铭卵白釉瓷器甚为罕见,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传世的仅有三件,此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
元朝在景德镇设立的官窑称“浮梁瓷局”,是因为景德镇隶属于浮梁县。浮梁县的设立是在唐天宝元年(742),在唐代是江南地区最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宋以后,浮梁县最大的税收则是景德镇的瓷业。一直到清朝,浮梁县都是景德镇的上级单位。到1960年才撤销建制归属景德镇市管辖,1988年又在景德镇市下再设浮梁县,至今。
浮梁瓷局的设立,则使景德镇的瓷器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纷纷来到景德镇,使瓷器烧造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很多新的品种在景德镇烧制成功。它开发的新品种,除了枢府白釉、青花瓷。开创了元青花瓷器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