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开始在景德镇建立官窑瓷器,专门烧造皇家和官府用瓷的御窑厂之后,使浮梁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在浮梁瓷局的掌管下,创烧了枢府瓷(卵白釉)、青花,还有釉里红、蓝釉、元青花、蓝地白花、孔雀蓝釉瓷器等新品种,对明清瓷器影响深远。
龙泉窑继承南宋工艺,占尽沿海地利,在元代持续发展,制品精美,看观复展出的“元代龙泉窑白纹荷叶盖罐”、“元代龙泉窑青釉褐斑鬲式三足炉”,其他如北方的钧窑、磁州窑等窑场,都在继续烧造传统产品的瓷器。元代的海外贸易比宋代更广阔,元代瓷器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量也大大超过了宋代。民间航海家、南昌人汪大渊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写的《岛夷志略》中记载,当时对外出口瓷器的地区有50多个,涉及今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出口最多的是龙泉窑的“青瓷”,还有景德镇的“青白瓷”(青花瓷)、福建德化窑的印花瓷等。因为外销瓷的增加,各大民窑生产规模也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
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的瓷器烧造工艺源自宋代钧窑,创烧于元代,成熟于明永宣时期,鼎盛于清康乾盛世。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泥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的瓷器。它是元代景德镇窑工的重要发明之一,因对烧成温度、气氛要求严格,烧成难度大而产量很低。江西“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是元代釉里红中唯一带纪年的瓷器,证明在至元戊寅年,即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后至元四年(1338)时,已有了釉里红器。
元代蓝釉瓷器
蓝釉瓷器属于高温石灰碱釉,与青花一样也是氧化钴呈色,含量2%左右,特点是釉面不流不裂,釉色均匀,呈色稳定。元代创烧的蓝釉因蓝色纯正、鲜亮,明初因国家祭祀活动用做礼器以祭天,故称祭蓝釉,与明永乐甜白、宣德祭红并称为颜色釉的上品。蓝地白花是用留白的方式表现装饰图案,看北京故宫藏“元代蓝釉白龙盘”。孔雀蓝是低温钴蓝釉,品种数量少,有一部分属于铜呈色偏蓝的。
青花与釉里红瓷器
元代瓷器中还有一种青花与釉里红结合的品种,叫青花釉里红。因烧成青花的钴元素和釉里红的铜元素都是高温还原气氛下呈色,一次完成。只是铜红釉对呈色温度要求更高,烧造成功的瓷器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