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历史遗忘的大夏国王朝-西夏

历史遗忘的大夏国王朝-西夏

来源:  浏览 3425

西夏是中国11-13世纪在西北建立的大夏国的别称。西夏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三大势力,在西北地区称霸两个世纪,前后共历十个皇帝。西夏前期与北宋、辽朝对峙,后期与南宋、金朝鼎足,在中国中古时期形成复杂而微妙的新“三国”局面。西夏不仅创造了轰轰烈烈的民族历史,繁荣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对北宋、辽国,南宋、金国以及回鹘、吐蕃的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起到制衡作用。
中国有后朝纂修前代历史的传统,但元朝作为辽、宋、夏、金朝的后朝,却仅修了《宋史》、《辽史》、《金史》,而没有修夏国史,这就使很多西夏历史资料未能通过正史保留下来。
西夏王朝由党项族建立,就像契丹之于辽国,女真之于金国,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党项族到底是何来历?
党项族有久远的历史,编纂于7世纪中叶的《北史》、《隋书》以及后来的《旧唐书》等对党项族都有记载,认为党项族是汉朝西羌之别种,魏晋之后慢慢强大起来。

早期的党项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即今青海省东南部、四川省西北部的广袤的草原和山地间。西部为吐蕃,西北部为吐谷浑。当时党项族已经有很多部落,每一部落为一姓,其中以拓跋部最为强大。那时,党项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晚期。唐初,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归唐,被任命为西戎州都督,赐以唐朝皇室李姓。

7世纪吐蕃势力不断壮大,后来党项族直接受到其强大势力的挤迫,散居在今甘肃南部与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于8世纪初期不得不请求唐朝允许,陆续北上内迁,从而拉开了党项族民族大迁徙的序幕。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样大规模的族群,要扶老携幼,赶着牛羊等牲畜,携带着帐篷,越过像秦岭、大巴山这样崎岖难走的山路,是多么艰辛,需要多大的勇气!然而这个民族坚持下来了,他们在唐朝的支持下找到了新的居住地,并在此发展壮大起来。唐朝把原设在陇西地区的静边州都督府移置庆州(今甘肃省庆阳),以党项族大首领拓跋思泰任都督,领12州。

8世纪中叶,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吐蕃进而夺取河西、陇右之地,这些地区的党项部落再一次东迁到今陕北一带。一些党项部落曾帮助吐蕃攻打唐朝,致使长安陷落。中唐以后,大部分党项人分布在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一带,在新的地区繁衍生息。

唐末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唐都城长安,党项族首领宥州刺史拓跋思恭与其他节度使响应唐僖宗的号召,参加镇压黄巢义军,收复长安,这是党项族第二次到达西安。这次他们为唐朝立下了大功。拓跋思恭因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再次被赐李姓,管领五州,治所在夏州(今属陕西省靖边县),此地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都城,据说筑城时在其特有的夯土中加灌糯米汁,城墙极为坚固,劲弩难入。

从此党项族开始了事实上的地方割据。五代时期,夏州党项政权先后依附于中原的梁、唐、晋、汉、周各朝,并在与邻近藩镇纵横捭阖的斗争中,势力不断壮大。
后来在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祖孙三代的领导下,夺取了更大的城池灵州,又在怀远镇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首都(今宁夏银川市),西向占领了河西走廊,终于在1038年正式建立了与宋、辽鼎立的大夏国。
西夏领土辖今中国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青海东部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自唐朝后期至五代、宋初一直处于多民族、多政权争夺之中,战事不断,动乱不已,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中。

公元9世纪末,党项族从西南方远道迁徙到这里,逐步壮大,自李德明时期又占领整个河西地区,确立了西夏的版图基础。西夏统治者在境内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发展经济和文化,使原来这一相对落后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升,确立了西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西夏统治者选择位于银川平原贺兰山下的怀远镇(今银川市)为都城,建成后升为兴庆府(后改为中兴府)。兴庆府有灌溉之利,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在西夏时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西安以西最大的都会。那里有皇宫、宗社、衙署、学校、寺庙、街巷,西部贺兰山下有西夏帝陵。这里不仅是党项族、汉族、吐蕃、回鹘等各民族共居的多民族城市,也是接待宋朝、辽朝、金朝使节的大城市。可以说,西夏时期造就了现在的西北重镇银川市。
    蒙古军队武力灭亡西夏时,西夏文物典籍遭到大规模破坏,很多关于西夏的历史文化也就深埋在历史尘埃之中,使西夏变得朦胧而神秘。尽管人们可以通过宋代史书以及元代编修的《宋史》、《辽史》、《金史》中关于西夏粗疏的记载,大略了解西夏的梗概,然而比较详细的情况就无从说起了。
从1038年李元昊称帝开始,到1227年被蒙古消灭,西夏一共存在了将近200年,在这其间有没有出现过特别值得一提的帝王?西夏自元昊算起,共有十代皇帝,其中有几位皇帝不仅在西夏时期业绩突出,在中国历史上也应有一定地位。

第一位是文韬武略,开辟两百年皇朝基业的元昊。

西夏第一代皇帝景宗元昊,雄才大略,称帝立国,与宋辽抗衡,指挥与宋朝三次大战役: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都取得胜利,使宋朝损失惨重。在定川寨之战后,宋朝宰相吕夷简惊恐地说:“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这些战例已被列入中国战史的典型。随后他又审时度势,与宋朝和解,订立“庆历和盟”,这一和盟使当时的中国重新划定势力范围,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新的、互相承认的三国,出现了三个皇帝。元昊是为西夏奠基、发展的代表人物。

第二位是少年力挽狂澜,擒杀谋朝篡位权臣奸党的毅宗谅祚。

西夏第二代皇帝毅宗谅祚襁褓即位,15岁时便不畏强臣、智勇兼备,设计杀死阴谋篡国夺权的权臣没藏讹厐,力挽狂澜,亲自掌政。这比清朝康熙皇帝逮捕专权的鳌拜时还小一岁。他也和康熙一样,倾慕、学习汉文化,尊崇汉礼、汉学。他经常率兵打仗,亲冒矢石,后在战场上受伤,英年早逝。

第三位和第四位是重视文教,在位时间很长的崇宗和仁宗。

西夏崇宗乾顺3岁继位,16岁亲政。他重视文教,大力发展儒学,建立学校,设立培养人才的养贤务,在西夏文化史上起到划时代的作用。其子夏仁宗仁孝,在金朝支持下,一举诛杀了企图分国篡权的权臣任得敬及其党羽,后由著名宰相斡道冲辅佐,继续其父政策,提倡文教,实行科举,修订律令,校印佛经。他更加重视以儒治国,尊孔子为文宣帝。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从唐朝至清朝,对孔子代有封谥,都封其为文宣王,唯有西夏的仁宗朝尊为文宣帝,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孔子空前绝后的尊号。这一崇高尊号的封谥发生在西夏,证明西夏统治者已经把儒学视为最重要的统治思想。

中国历史上,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清世祖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西夏崇宗在位54年,创造从汉武帝至清世祖1700多年间在位时间最长的记录。而崇宗的儿子仁宗仁孝也在位54年,父子二人连续在位108年,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之最。他们二人在位时间长,反映当时西夏约一个世纪的时间大体安定,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与同时代的王朝相比,地处中原的宋朝历史文献和文物十分丰厚,更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精美写实的社会风俗画;与西夏同为少数民族王朝的辽国、金国,也因有大批文献可徵,有众多文物可鉴而显得具体生动。而西夏社会甚至比起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两千年前的汉朝,也显得面目模糊,是资料的稀缺使我们觉得西夏好像是那么遥远和陌生。

其实宋朝也有一些专门记载西夏历史、社会、军事的书籍,如《西夏须知》、《羌尔雅》、《夏国枢要》、《治戎精要》等,但很遗憾,这些文献大多没有保存下来。只有王稱所作《东都事略》中有两卷专门记载西夏事迹,有幸流传至今,可谓凤毛麟角。假若记载西夏社会的著述都流传至今,西夏社会的面貌当不会像现在这样神秘难解。

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在西夏灭亡后,历经元、明逐渐融入临近民族而消亡,其历史文化更少人问津。党项族的语言、文字也随着民族的消逝而成为死语言、死文字。

上一篇:龟兹考古中唐代重要驻屯遗址有哪些

下一篇:鸡年说关于鸡的文物古董

更多关于 历史遗忘的大夏国王朝-西夏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