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龟兹考古中唐代重要驻屯遗址有哪些

龟兹考古中唐代重要驻屯遗址有哪些

来源:  浏览 1509

渭干河,《水经注》称“龟兹西川水”,是龟兹境内中心流程最长,流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其上源主要来自拜城盆地的木扎提河、克孜尔河,两河在克孜尔千佛洞西汇合东流称渭干河。渭干河自确勒塔格山的库木吐喇石窟山口流出,大体分两支:一支东南流经库车、轮台草湖地区;另一支西南流入新和、沙雅两县绿洲。安西大都护府治所中心的库车、新和、沙雅、拜城县境内有两条大的灌溉河流,曾是龟兹文明的摇篮,四县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生命线。

  两河流域的山前盆地和绿洲,考古发现了丰富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至唐代的各类墓葬和遗址、遗迹。现择与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在龟兹驻军屯田联系密切,且本人多次进行过实地调查和复查,有确信可断代的例证资料,并略有体会心得者,即以新和县通古孜巴什古城、库车唐王城和阿艾古城为中心的唐代遗址作介绍。

新和县通古孜巴什古城及周缘屯堡遗址——一库车地区两河流域的重要军屯遗迹

  渭干河西岸的新和、沙雅两县历代遗址十分丰富。
  通古孜巴什古城遗址

  位于新和县城西南约44公里,地处新和、沙雅二县交界的荒漠中。调查实测表明,古城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南北宽约230、周长960米。墙垣厚约3米,残高约6米,构筑结构方法不统一,基部为夯筑,中部为夯筑和土坯垒砌相结合,尤其北墙垣保存修补和改建遗迹。夯筑部分,夯层厚50~60厘米,夯土内含兽骨、夹砂陶片。墙垣上半部垒砌的土坯规格有二种,长45、宽24、厚10厘米或长35、宽10、厚7厘米,其中南部墙垣为红柳夹土坯的建筑结构,即一层红柳枝一层土坯垒叠,有六层红柳,间厚20~35厘米。

  古城四角均有向外伸出的垛墙或角楼建筑,现呈圆角方形,长、宽约6米,残高约6米。墙垣外附有马面建筑,东、西墙各置有4个,南墙因置有较长的瓮城门建筑而置3个,北墙置有2个。马面基长5、宽4米,顶部长3、宽25米,残高约6米。南北墙垣的中部各建瓮城门一座,北瓮城门长约30、宽约12米,大门朝西开。瓮城内的高台上残存有房屋的建筑基址,成为全城的制高点。南瓮城门为土坯垒砌,大门朝东开,要比北瓮城门建筑规模小。城内泛碱,有多座红柳沙丘,地表散露出夹砂红陶、琉璃釉陶的缸、瓮、罐、钵、盆,铺地的方砖、残铜、铁、石等器物,城内西部的大坑剖面暴露出厚达1米的马粪、谷杆、麦秸的文化层。历年出土的可供断代的遗物主要有陶器、钱币、织物和汉文文书等。

  钱币城内曾多次采集到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建中通宝、大历元宝等唐代钱币。值得注意的是城内东北隅曾发现窖藏的钱币,一次出土约3 000余枚,主要有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以及少量的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中”字钱、“元”字钱。

  陶灯夹砂灰陶、模制。敞口、斜腹、平底,口径20、底径10、通高8厘米。内刻一人背影,双臂高举过头,着长袍、靴。其外为模制的马首龙身有双翼的“飞马”,及忍冬装饰图案张平《龟兹历史文化探秘》,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73页。。
  方砖模制、夹砂红陶、饰褐黄色陶衣,长20、宽20、厚5厘米。

  石磨盘灰褐色砂岩,直径60、厚5厘米,两个磨盘孔,径约25厘米

  (1)博提巴什戍堡

  位于古城南约5公里。建筑平面呈方形,东西墙垣75米、南北墙垣76米,墙垣基宽约12米,顶宽2米,残高8~9米。基部夯筑,夯层厚11~15厘米,其上土坯垒砌,土坯规格长30、宽11、厚10厘米。戍堡筑有瓮城门、马面和四角向外伸出的垛墙。垛墙长和宽约7米,残高7米。东墙垣外筑马面2个,相互间距约24米,马面长45、宽2、残高6米。城门开在北墙垣,门宽12米,其外建有呈长方形的瓮城建筑,长约30、宽约16米。南墙垣中部有一段长30、宽20、高7米的土埠,成为城堡的制高点。城堡内文化层保存较好,有大量的陶瓮,内残存着麦、粟农作物,残铁器、钱币等。

  (2)且热克协尔戍堡

  位于古城西北约6公里,戍堡西南约3公里处有莫腊吐尔佛塔。戍堡平面呈长方形,墙垣长25、宽20米,基宽4、残高1~35米。四角有向外伸的垛墙,长3、宽15米。夯筑墙垣每层厚8~20厘米。戍堡内散露夹砂红陶片、石磨、残铁镰等文化遗物。

  (3)来合买协海尔戍堡

  位于古城西北15公里,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夯筑和土块垒砌的墙垣东西长56、南北55米。堡墙基宽3、 顶宽25、残高25~65米,墙垣四角各有外伸的垛墙,长7、宽2、残高5米。堡门开在北墙垣的中部,其外附瓮城门建筑,东西长16、南北宽14米,门朝东,宽约4米。戍堡内散露着夹砂红陶残片、纺轮、铁马衔、石器残块。值得注意的是,戍堡所处的红柳沙丘中,暴露出平坦的地表上有田埂、渠道和耕地痕迹。这遗迹时而为红柳沙丘掩盖,时而显露。戍堡北约200米处尚存一条东西向的渠道,现宽12、深06米,堡南墙外约20米处亦有条东向的壕沟(渠道)遗迹,宽15、深06米。戍堡外周的西北、北和东部的荒漠中亦散见夹砂的红陶和琉璃质的绿釉陶等唐代文化遗物。

  (4)阿克提坎戍堡

  位于古城北约8公里,建筑平面呈方形,东墙长66米,北墙、南墙、西墙各长约61米。基宽约10米,残高约5~6米。四角各置外伸垛墙,长7~9、宽65、高7米。东、北、西三墙垣中段各置马面1个,长7~11、宽6、残高6米,南墙中段筑城门,宽10米,门外带瓮城建筑,长约15、宽约10、残高55~6米。城内外及墙垣泛碱严重,城堡内建筑淤积士较厚,唐代文化层保存较好。

  (5)克孜尔协海尔古城

  位于通古孜巴什古城北约18公里,其建筑规模和通古孜巴什古城相比,大体相近。城内外皆辟为农田,建筑形制不清。保存的建筑遗址可分南、北两部分。南城呈方形,墙垣夯筑,长161、宽151米,基宽5、上宽3、残高6米,墙垣四角均有向外伸出的垛墙,基部长9、宽6米,顶部长6、宽3米。墙垣外有马面建筑,西墙垣外有三个,长75、宽75、残高6米。北城与南城相距约116米,其间被农田破坏。北城亦呈方形,长100、宽97米。墙垣夯筑,残高2~6米。残存建筑形制较好者是北墙垣外的瓮城门遗迹。古城近年出土文物中有大陶瓮、陶制排水管、绿釉三耳罐等唐代文物。
   (6)克斯勒协海尔戍堡

  位于通古孜巴什古城东北约8公里。建筑平面呈正方形,东西81、南北805米,夯筑墙垣每层厚1~16厘米,基宽约3米,残高25~3米。堡墙四角均有斜向外伸的垛墙,长3~45、宽15~2、残高15~25米。东、西堡墙的中部外各有一马面,长4、宽25、残高25米。南、北堡墙已被破坏,马面或堡门结构情况不清。戍堡内外辟为棉田,地表散露砂质红陶残片。

  (7)乔拉克协海尔戍堡

  位于通古孜巴什古城东北9公里,其南15公里处即为克孜勒协尔戍堡。戍堡基本呈方形,东墙62、西墙46、南墙和北墙各52米。墙垣基部为夯土层夹有土坯层,其上部为土坯垒砌,个别处有垛泥补修。夯层厚12~20厘米,土坯规格为长35、宽20、厚9厘米。基宽9、顶宽45、残高3~55米。堡墙四角均筑有向外伸出的垛墙,长45~8、残高3~55米,东、西、北三堡墙中部外各有一个马面,长8~11、宽6~7、残高3~35米。堡门开在南墙的东侧,门宽4米,其门外附有瓮城门的建筑,瓮城长约22、宽约10米,城门置东南隅,宽约3米。戍堡内的文化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扰乱,散露出铺地的方砖、夹砂红陶、火烧过的麦草泥皮、木碳等。从—个被扰挖的土坑剖面观察,现在地表1米以下皆为文化层。破坏的土坑剖面及坑内外散有文化遗物。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堡内有多座窖穴,圆形,窖穴壁抹有一层麦草泥并经火烧处理,呈红褐色,较坚硬,就在这些窖穴内尚保存着很厚的碳化麦粒层,应与贮粮有关。

  (8)埃格麦里央达戍堡

  埃格麦里央达戍堡位于古城东北16公里,现属沙雅县英买力乡原四大队。戍堡墙垣基本轮廓可见,由于碱蚀,墙垣结构不清。武伯纶在《新疆天山南路的文物调查》一文中载:“英格迈利羊达克希阿古城:在沙雅县西北约40公里。城作方形,东西85米,南北98米,残存有高约2米的墙基。附近曾掘得铜质图章、刻字木板等。”
 7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龟兹作为安西大都护府驻节之地,以四镇为治理西域的军事前沿基地,在应付着中亚和西域复杂的军事斗争中,能够稳定西域大局,保证了唐王朝强盛的国力和丝绸之路的畅通,靠的是什么?我们考虑主要是有唐太宗及其继承者所制定的正确边政方略,又有河西节度的统领,并有北庭大都护的支援和配合。更为重要的是安西大都护依靠了四镇驻屯的汉军和西域诸国的万千健儿,以及各族民众的“务农重战”所创造的物质基础。

  历史是一面镜子,前文所列举的相关龟兹军镇部分的驻屯遗址的发现,足见唐代安西的屯田、屯牧、采矿、冶铸生产之一斑,坚实的物质基础曾在抗击和抵御吐蕃的军事围剿中发挥过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所发现的新和县的通古孜巴什古城,库车县的唐王城和阿艾古城为代表的龟兹镇军的驻屯遗址和遗物,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

上一篇:【考古发现】元代古墓群一汪世显家祖墓

下一篇:历史遗忘的大夏国王朝-西夏

更多关于 龟兹考古中唐代重要驻屯遗址有哪些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