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五个“千乘之国”之一,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但由于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故称“神秘王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附近勘探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发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许多文物工艺精湛,造型华丽,是战国时期艺术作品中的珍宝。
中山一名,始见于《左传·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据史料记载,中山国原称鲜虞,后称中山,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狄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北省的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因城中有山而得名。在当时诸侯争霸,群雄迭起的局面下,中山国不仅能够长期驰骋于大国之间,并且成为仅次于燕、赵、齐、楚、魏、韩、秦等七雄的千乘之国,是战国时期七雄之外的又一强国,被称作“腹心”之地。
中山古城是战国时重要都城之一,其主体城址部分又称为灵寿城,自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到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先后五位国君定都于中山古城,见证了中山国从复兴到鼎盛再至灭亡的全部历史,也是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文化融合的重要见证。
中山古城遗址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位于河北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属太行山前丘陵地带,面积46平方公里,由中山古城、中山厝王陵、军事驻防城以及东北、西北、西南的中山墓区所组成。古城遗址于1973年发现,考古队在此发掘出土了19000多件珍贵文物,尤其是中山王厝墓的发掘最令世人震惊,出土了万余件精美青铜器、玉器和其他珍贵文物,获得了极其珍贵的长篇青铜铭文和我国最早的地图——兆域图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