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

来源:  浏览 5588

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是中国64件不能出国展览文物之一,中国北魏木板漆屏风绘画作品。1965~1966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该墓是太和八年(484)的墓葬。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漆画屏风,创作在太和八年之前。

屏风漆画所绘列女,为《列女母仪图》,《列女仁智图》,《列女贞顺图》。有关屏风画的全部材料,至今尚未见一一刊布,仅就已经发表的部分而论,见于《列女传‧母仪传》者,为《有虞二妃》,《启母涂山》,《周室三母》,《鲁之母师》,《鲁师氏母》。《仁智传》,为《孙叔敖母》,《卫灵夫人》。《贞顺传》,有《蔡人之妻》,《黎庄夫人》。《续列女传》,则有《班女婕妤》,不过班姬之幅,画中题记并不是采自《传》文,而是节略《汉书‧外戚传》中的叙事。
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漆画屏风漆板不大,是双面画的,色彩鲜艳,现在这些屏风漆画保存在大同博物馆。 墓主人司马金龙原为晋皇族后裔,在北魏袭爵作官,备受宠信,死后赠大将军、冀州刺史、谥康王。墓葬规模较大,除出土大批陶俑、石雕柱础、石棺床及生活器具外,尤以制作精美的木板漆画著名,被视作珍贵的古代绘画实物。


  北魏。每块长约 80厘米,宽约 20厘米,厚约2.5厘米。漆屏风用木板制成,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遍读朱漆然后作画,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屏风两面原皆有画,入葬时朝下的一面腐蚀严重,原貌难以辨别,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图中所示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块向上的一面。第一、二块屏风画用栏界分为四层。第一层六个人物,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第二层三个人物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第三层两个人物,为鲁师春姜及春姜女像;第四层六个人物,为班捷仔辞成帝同乘辇故事。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帝舜事迹见《史记?五帝本纪》。所画内容与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相承袭所画人物用黑线作铁线描,脸、手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画风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则已见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而以漆或油彩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更为不易,可见漆工技艺高超。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与屏风同出的还有四个石雕屏趺,当初是插立屏风用的,每件边长约 32厘米,高6.5厘米。屏趺雕刻极精,但内容与屏风画没有联系,均与佛教有关,说明当时北魏佛教十分兴盛。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屏风漆画画面内容沿续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叔敖、汉成帝与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卫灵公夫人、蔡人妻等。屏风的工艺制作采用榫铆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人物描绘运用铁线描法,兼施浓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动逼真,并有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构图上重在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画风古朴,富有装饰性。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

上一篇:过去古玩店要知道的收藏鉴赏的规矩

下一篇:【考古发现】中山古国遗址

更多关于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