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和宋代人的发髻都比较高,所以唐宋时期的女人发髻都有很多装饰物,其中发梳就是一种头饰装饰物。唐代流行的发梳有金梳背、银发梳,工艺都比较考究,体现了古代手工艺的精美。
唐代中后期,女性们盘梳高髻之风导致了插梳风尚的流行。最初,女性们在髻前单插一梳,梳上錾刻精致绝美的花朵纹样。之后发梳的数量逐渐增加,以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相对而插。到了晚唐,妇女盛装时,有在髻前及其两侧共插三组的情况。
唐代文物金梳背
唐代还流行一种套于梳齿背面,手指大小的金梳背。金梳背呈半月形,系由两层金片剪裁合并而成,梳背小巧玲珑,工艺精湛。金梳背虽小,但梳背顶端的掐丝工艺和梳背主体纹饰上金珠焊接工艺的娴熟运用,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
五代至宋代插梳之风更盛,簪插的数量也更多,宋代女性仍流行在头上插梳,且梳子的奢华程度也达到了历史巅峰。
如江西彭泽南宋墓出土月形双狮戏毬纹银梳就錾有“江州打造”、“周小四记”字号。该银梳为银片镂空、錾刻而成,由里向外分为四层:第一层,花瓣纹一周,正中刻“周小四记”,为工匠款识;第二层,五瓣梅花纹,底地錾刻鱼子纹;第三层,镂刻双狮戏球纹饰,对弯的两端各錾刻牡丹花;第四层,另一银片錾刻出连珠纹、四叶纹样用来裹沿。这种梳子齿薄如纸,很难插入发间,应当是作系结固定在发髻上,作压发、固定发髻或纯装饰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