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件在古代就是非常稀有的艺术品,而且在清代象牙就被禁止贩卖了,所以故宫里收藏的象牙雕件也不多,但是每个象牙雕件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和工艺品。故宫里珍藏的象牙雕件有笔筒、香囊、摆件等。
象牙镂雕葫芦式花囊,清中期,高7.5cm,口径4.1×3.9cm。
花囊即香囊,是皇帝、后妃们佩戴于腰间的饰物。此花囊用两块象牙镂雕合成,每块象牙用镂雕、阴刻的技法通体刻出小葫芦、小花、枝叶及“大”、“吉”二字。所刻枝藤前后穿插,花叶左右掩映。花叶藤枝附着的地子上镂双钱纹,寓意吉祥、富贵、长寿。花囊两端及两瓣花囊之间用黄丝线编就的纽带穿梭相连,使香囊盒两片紧合为一。此物的设计异常巧妙,做工精细,应是广东牙匠的高手所为。
象牙镂雕多层套球雕件,高15.5cm,球径5.2cm。
牙球分为7层,均可转动。每层镂雕14个圆孔。最外一层浮雕花树人物及亭台楼阁,内层均为星形及圆点状镂空装饰。底座硬木制,造型、颜色均与牙球十分和谐。
牙雕套球又称“同心球”,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据《格古要论》载,早在宋代就已出现3层套球,时称“鬼工球”。广州牙雕艺人在牙球制作上多有创获,套球可达数十层。乾隆时套球已达十多层,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此球为广州民间作坊制品,从此球我们也可看到宫廷好尚对民间工艺的影响。
象牙镂雕群仙祝寿图龙船,高58cm,长91.5cm,宽23.5cm。
船龙舟形,昂首翘尾。舟内设3层楼阁,上层置龙凤旗和盖伞,中层有宽阔的平台,下层为船舱。每层均雕梁画栋,玲珑剔透,纤巧精丽。舟中王母、众天女、八仙、福禄寿三星以及船夫、乐手等共42人。
此祝寿龙舟是清宫内务府大臣在慈禧太后六旬生日时进献的贡品,为广州象牙作坊中的牙匠按如意馆绘制的图稿奉命雕制的。作者采用镂刻、浮雕、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技法,舟身鳞片密结,楼阁灵秀华丽,勾莲、宝相、瓜果等花纹虬结连绵,多彩多姿。龙舟整体雍容富丽,寓祝寿之意。此类作品属于只求效果而不惜工本的佳构,作为一件大型的陈设器,在晚清时期的牙雕工艺品中首屈一指。
象牙雕童子牧羊,清中期,高4.9cm。清代故宫收藏。
此件象牙雕件以多块象牙雕刻、衔接而成。在以糙地刀法皴刻的草地上,二牧童席地而坐,一吹横笛,另一个举臂打拍伴和,3只绵羊温顺地伏卧其旁,仿佛也在倾听笛声。三羊寓意“三阳开泰”,笛音表示祥和,这是清代中期器物上经常使用的吉祥纹饰题材。
此件象牙雕塑作品是清宫造办处的高手利用剩余的象牙碎料制成的,设计精妙,造型玲珑,意境典雅,人物的眼、发和绵羊的眼睛均为墨染,有点睛之妙,使作品平添了几分神韵。此件作品刻技精湛细腻,体现出清雍正时期牙刻艺术灵透、纤细的风格,是研究清代宫廷艺术的重要作品。
象牙镂雕双喜字“大吉”葫芦,清中期,通高18.8cm,口径2.8cm。
圆雕葫芦式,以镂雕及染色等技法制成。外壁满镂钱纹锦地,并浮雕染色缠枝瓜果、花蝶、蝙蝠纹饰。正中两面开光,一面镂雕楷书填金“大”、“吉”二字,一面镂雕填红隶书双喜字。盖钮内有螺旋套口,腹内有活环长链一根,链上下与葫芦盖底相连。长链上又有三条小链,每条小链上分别带有一只小葫芦,雕刻极为精细。
此件牙雕作品是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由清宫造办处牙作中的高手为皇室婚礼之用而制作的,这种不通过任何拼接手段,纯以镂雕为主制作复杂的活链结构的工艺,是清代象牙雕刻的突出成就。根据当时各地不同的风格特征及牙作的构成情况,这件象牙葫芦虽然没有留下款识,但应是出自广东籍匠人之手。
牙雕狮戏金钱纹方盒,清初,高4cm,口径6.5cm,底径5.6cm。
盒象牙质,扁体,方形,委角,底随形内缩,盖、身子母口相合。盖面阴刻锁子纹地,其上浮雕四出花形开光,中为狮子戏金钱纹。盒立墙相对二面分别为画与诗,画均为阴刻山水人物,颇为写意。文字一面为:“水浅鱼争跃,花深鸟竞鸣。玄光看欲尽,拚却醉如泥。高骈。
牙雕狮戏金钱纹方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