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古代瓷器品相专业术语

古代瓷器品相专业术语

来源:  浏览 3225

     中国瓷器宋元明清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尤其是明清瓷器代表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巅峰水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由于是手工烧造的瓷器,难免因为瓷土或者火候以及釉色到诊瓷器成本没有那么完美或多或少的有点瑕疵,这也给鉴别古代瓷器提供了历史依据。而且瓷器是易碎品,所以在经历几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流程中会磕碰导致有磕碰划伤等,品相就出现了问题。今天样子收藏网介绍一下古代瓷器中的品相和非品相的专业术语。
瓷器中非品相鉴别标准:
1、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也称缩釉点。
2、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
3、落釉:因胎面有油污等其它原因,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着,而出现的露胎现象。
4、粘沙: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沙粒(一般见于器足)。
5、惊璺: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不深入胎体。
6、开片:由于胎与釉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导致的自然裂纹。呈深浅不 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长短开片纹。
7、片纹: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中〔如淸代黄釉器常常自动作响,片纹增多〕, 釉面出现的有长短不一顺向的稀疏细裂纹,不透胎体(类似开片)。
8、软道:釉面久经磨擦出现的细微丝纹。
9、失亮: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经久磨损失去光泽。
10、凿坑:器物釉面呈现的大小不等的凹坑。如淸代窖变釉玻璃质强,多有开片,若常用细纤维的棉布类擦拭,便会将片纹交叉处的小尖角掀起或带掉而留下凹坑。
11、崩釉:略同于凿伤,但破面平滑。
12、水碱: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渍,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点片状。
13、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或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14、土锈: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15、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亮。
16、窑裂: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先天毛病)。
17、窑缝: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细小缝隙;也有因胎体衔接不牢,或是接口处含有水份而出现的(先天毛病)。
18、夹扁:器体或口部不圆。
19、翘棱:由于器物变形,以致器口不圆,底足不平。
20、凸心:器里心向上凸起。
21、凹底:质软的胎体经火烧制,器底心向下塌陷;有的凹陷过甚,圈足不能着地而器底心可以旋转。
22、串烟:釉面受窑火的烟熏,或是氧化,以致釉色局部或全部发生异变,出现灰、黑、黄色。
23、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因窑内不净有飞尘,或因釉内含有杂质,而出现微小的黑星点。回火再次入窑的器物,釉内因有污圬,出现这一情况较多。
24、黄溢子:胎体内含有杂质,透过稀薄层而显露。
25,内鸡爪纹:外部完好,内部显现鸡爪纹,不透胎,清代罐瓶一类常见。
26:色差:由于瓷器烧造条件不一,致使瓷器内外,正反,或相邻位置出现不同轻重的颜色差别。
瓷器品相鉴别问题
1、口磕:器物口际胎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碴伤痕。
2、重皮:口部因受撞击而出现的断面隐患,但外观尙完整;胎釉已分裂却还未剥离,可能一触即脱落。
3、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起皮,不触及胎。
4、毛边:口面的覆釉因各种原因全部脱落,不触及胎。
5、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细裂纹, 长短不等,一些细小裂纹常不易看出。裂纹有时会逐渐自然延伸(以盘、碗类最为多见)。
6、外冲里不冲:器口部因受冲力较小,只在外部形成釉裂,尙未冲透器胎,内壁的釉完整。
7、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经受外力以致破开(常见于器口或其他部位),先天的不算。
8、磕伤:器身,口或足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物体碰撞而磕坏,有釉或胎剥落现象。
9、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所留下的伤痕,手摸有明显感觉。
10、磨釉、伤釉: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磨擦,致 使釉面局部损伤。
11、伤彩: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12、缺碴: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13、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与冷璺类同,俗称“鸡爪纹” )
14、炸底:器物底部被投放入的物体撞击致伤,形成的裂纹。
15、开粘:分段相接的胎体,因粘接不牢固而断裂,或是伤残物经修复后再次分离。
16、窖粘: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使二物相粘或与匣钵相粘结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17、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被浸蚀变质而脱落(绘金彩 的纹饰更易脱去),或因长期受鸡毛掸的拂扫而无存留。
18、剥釉: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于孔雀绿釉和茄皮紫釉。等低温釉器。
19、脱釉: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年久受浸蚀而致剥落(老窰多见)。
20、凿伤:出土器物受金属工具锛凿致伤。
21、耍圈:器物胎底面与器身粘接处出现一圈裂纹,有的已断离,以明代的缸、罐最为常见。
22、折断:琢器胎体因相接处损坏,折成数段。
23、足磕:器足部位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猛,触地发生撞击,致胎釉有明显缺损。
24、腹伤:器物腹部受伤。
25、磨足:足边因伤损、垂釉不平或歪斜之故,而用砣玉工具磨修光平(俗称“修脚”)
26、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把釉磨去,使胎面沙化。
27、磨款:故意磨去靑花、红彩等款,冒充其他年代。明、淸官窑多见。
28、磨嘴:壶的口流部损伤后,进行修整。
29、磨柄:把损坏了的壶柄磨掉,或将对称的流柄完全磨去。
30、磨耳:器物的双耳因伤被磨去。
31、磨手:佛像的手指因伤损而加工修磨。
32、破碎:器物因摔伤,完全破裂;或是盛装盐、碱、酸类,使胎体受浸渍,又长期排不出,被蚀而自然碎裂;后者使用淸水泡一段时间,其体内所含盐,碱等杂质即可排出。

上一篇:古代瓷器盆奁的作用

下一篇:唯一以皇帝命名的瓷器-柴窑

更多关于 古代瓷器品相专业术语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