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清代瓷器帽筒

清代瓷器帽筒

来源:  浏览 5420

瓷器帽筒是由帽架发展而来的,帽筒大约出现在清代乾隆、嘉道时期,它是当时清代官员放官帽的器物,人们就叫它帽筒,随着清代民窑瓷器的发展,这类瓷器开始从官窑走向民窑。随着中国人对帽子的使用不重视,而帽筒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瓷器帽筒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除了放帽子也可以装一些杂物。一般古代官僚人物和富贵人家都有帽筒。 帽筒的制作工艺、制式、纹饰艺术都反映出当时的民风民俗, 帽筒产生于清代。清朝满族人对帽子非常讲究,所谓“革去顶戴花翎”,就是摘掉帽子,罢免官职。因此,官员对帽子爱护有加,下朝之后,都将帽子供奉于厅堂之上。由于对帽子的尊敬,便产生帽子盛放的器具,早期是帽架,清嘉庆以后就出现了瓷制的帽筒。早期的帽筒主要是官员使用,比较考究,多数呈六边形,每面开海棠窗孔,用来通气和燃烧熏香。从清晚期到民国时期,帽筒走向民间,用途也逐渐从专门放帽子转变为厅堂的陈设瓷,形态也逐渐转变为“不开窗”的圆形样式。其摆设凸显家中出官人,加官晋爵。尤其是姑娘出嫁时,成双成对的陪送,预示着婚后生子能坐官。而老百姓常常把鸡毛掸、痒痒挠、小画轴等各种家庭用品插放在里面。

清代帽筒的材质以瓷类为主,其它还有玉质、铜制、紫砂等等。瓷器帽筒是实用器物,多产自民窑。一般高度为28厘米左右,直径12厘米左右。圆形最多,其次还有六棱形,四棱形等。色彩以浅绛彩为大宗,粉彩、青花、单色帽筒也不少。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八宝博古图等。
瓷器帽筒帽筒
  判断帽筒的收藏价值,品相完整、成双成对是首要条件。名家所绘、图案精美的更具有收藏价值。帽筒的形制是多样的,有圆筒、四方、六方和八方,加工工艺有镂空、堆塑等。装饰工艺也较繁复,有青花、粉彩、矾红、金彩、色釉、浅绛等,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八宝博古图等。但是在文革“破四旧”时期,不少人物图案的帽筒遭到破坏,如今人物图案的帽筒往往更稀有。

上一篇:马未都瓷之色诠释十种单色釉瓷器

下一篇:古代大户人家陪嫁女儿的嫁妆瓶

更多关于 清代瓷器帽筒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