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唐恭陵出土的各种颜色釉陶瓷

唐恭陵出土的各种颜色釉陶瓷

来源:  浏览 2784

唐恭陵出土一批颜色釉陶瓷非常精美,有蓝色有陶罐,有黄色釉陶瓷瓶,釉陶各有特点,主要为蓝、红、绿、白四种单色釉。
唐恭陵出土的蓝釉长颈瓶高25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8.6厘米。喇叭形口,沿略翻卷,圆唇,长颈束腰,丰肩鼓腹,矮圈足微侈。器身施蓝釉,底部露胎。瓶口卷沿上留有3个小圆形支钉烧造痕迹。这种形状的长颈瓶是唐代较为典型的流行样式,具有一定的西亚风格,其材质既有供上流社会使用的金银器,也有供皇室贵族陪葬用的三彩器。此器造型简练秀美,是唐代釉陶中的精品,代表了唐代的艺术风格。
恭陵出土的唐代绿釉盘口壶(唾壶)高17.1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11厘米。盘口微侈,卷沿圆唇,短颈略束,溜肩,下腹鼓大,矮圈足,大平底。壶口内有3个细长条状的小支钉烧痕。器施绿釉至圈足,底足露出白色陶胎。这件盘口壶肩部无系,造型独特,丰满大方,符合唐代雍容华贵的风格。
恭陵出土的红釉盖罐通高32.5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1.5厘米。侈口,卷沿,圆唇,短颈微束,丰肩,鼓腹下收,平底。上承覆碟形盖,盖顶置宝珠钮。器身与盖均施红釉,不甚及底,有露胎现象。罐的肩部带系的模式,在两晋南北朝非常风行,这显然与系在当时所起的能提能挂的作用有关,同时亦给人以平稳感及美的享受有关。到了唐宋,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器物的线条美与色彩美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才让肩部之系显得不那么重要,遂退居于次要地位。

唐恭陵出土的各种颜色釉陶瓷
唐恭陵俗称“太子冢”,亦称“孝敬皇帝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东北2.5公里处的景山之巅,系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之陵墓(图1)。它是我国唐代陵墓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区现存唐墓中规模最大和规格最高者,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李弘,字宣慈,永徽三年(652年)生于唐长安城感业寺。永徽六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李弘封代王。永徽七年正月初六,原太子李忠被废,改封梁王,年仅4岁的李弘被立为太子:正月十七,高宗大赦天下,这一年的年号也由永徽改为显庆。李弘少小即参与朝政,曾多次受命监国,忠厚仁孝,谦虚谨慎,颇具政治才干,深得高宗和大臣们的喜爱。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随唐高宗、武则天游幸东都洛阳时暴薨,年仅24岁。关于李弘之死,史料记载说法不一,有说是被武则天毒死的,也有说是因病暴亡的。究竟真相如何,后人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李弘之死,高宗万分悲痛,并且诏令天下,追封他为“孝敬皇帝”,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于偃师景山,是为恭陵,还亲自为其制《睿德纪文》,书之于石,立在陵前。
唐恭陵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整个陵区面积31万余平方米。陵园坐北朝南,平面为正方形,长、宽均为440米。陵园四周原有神墙、神门和角楼建筑,现遗留门阙台基及角阙基址。恭陵地面现存19件石刻,雕工精细造型生动,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瑰宝。灵台封土夯筑,高耸于陵园中部,平面呈长方形覆斗状,高22米。在其东北方向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残高13米,俗称“娘娘冢”,为李弘之妃哀皇后陵寝。
1998年春节期间,一群丧心病狂的盗墓贼趁夜深人静之时闯入唐恭陵陵园,用炸药将哀皇后陵寝墓道炸开,从一个壁龛中盗出珍贵文物60余件。这就是震惊中外的“2·15”唐恭陵文物被盗大案。所幸案件很快破获,文物悉数追回,主要案犯也在恭陵前被就地正法。
“2·15”唐恭陵文物被盗大案侦破后,追回哀皇后墓中被盗的61件国宝,众多文物专家被请到现场进行鉴定。看着这些文物,专家们不由地惊呼起来:“国宝!全都是难得的国宝!”此后,文物部门又在被盗场地抢救清理出土文物侣9件。这250件文物中,有蓝釉、红釉、黄釉、绿釉、白釉、三彩、彩绘、鎏金等各色陶瓷器,精美绝伦,皇家风范,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初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中,釉陶器物尤为重要,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初唐时期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上一篇:仿永乐青花阿拉伯文盘座(无挡尊)瓷器

下一篇:宋代定窑怎么瓷器鉴定

更多关于 唐恭陵出土的各种颜色釉陶瓷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