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浙江地区瓷器古代瓷窑址有哪些

浙江地区瓷器古代瓷窑址有哪些

来源:  浏览 4627

浙江在宋代是南宋的都城,所以瓷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南宋官窑就是在浙江汴梁。那么浙江地区瓷器古代瓷窑址有哪些?
越窑古窑址(越窑系)
    越窑瓷器古窑址在今浙江余姚、慈溪、上虞一带,唐属越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东汉时该地区已经烧制出成熟的瓷器,自东汉至北宋的1000多年间,瓷器生产从未间断,以唐、五代最为精致。
特征:
  1、 东汉、三国时青瓷胎较白,呈淡灰色,少数胎较松,呈淡淡的土黄色。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唐、五代胎质细腻致密,呈浅灰、灰或淡紫色。宋代胎体较厚重、坚致,胎色灰白。
  2、 东汉、三国时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淡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西晋时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南朝到唐代早期,一部分产品釉色泛黄,开细密纹片。唐代中晚期釉层匀净,呈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太透明,如冰似玉。五代至宋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釉层变得透明。
  3、 东汉至三国纹饰简朴,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及器耳印叶脉纹等。
  4、装烧方法,东汉、三国时主要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三足支钉痕。
5、越窑器物造型随着时代的不同和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有所不同。
 
龙泉窑(龙泉窑系)
    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故名。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凌,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从窑址的瓷片来看产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两大类。其中白胎青瓷约百分至九十几,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质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应是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时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
  南宋龙泉窑器型有碗、盘、盆、碟、盏、壶、罐、渣斗、水注、水盂、笔筒、炉、琮、投壶、瓶等应有尽有。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外,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樽等。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
  在龙泉窑的精湛技艺和精美的釉色及高超的质量影响下,除浙江境内多处窑址如大窑、金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梧桐口、笔架山、项户、道泰、山头窑、松溪、马垃力、安福口、安仁口、大方、大棋、下村、武溪等300余处外,还有江西、福建两省的多处窑址也仿烧龙泉青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这在宋、元民窑瓷器中是屈指可数,名列前茅的。
 
郊坛官窑

    在今杭州市乌龟山,属南宋官窑之一,是继南宋修内司窑之后,宋皇室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主要为南宋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品种有饮食器皿、文房用具、祭祀器物和陈设瓷器等,器物有方洗、园洗、折沿洗、葵品洗、瓜棱瓶、胆式瓶、弦纹瓶、贯耳瓶、葵口盘、花式盘、双耳炉及三足炉、鬲式炉、盏托、葵口碗、园口碗和碟、罐、杯、壶、花插等等。胎质细密坚硬,胎色有灰色、深灰、浅灰、灰黑和紫色等。有簿胎和厚胎两种。足底露胎处涂有深色护胎汁。釉色有粉青、青灰、米黄、月白、油灰、青黄、蜜蜡黄色、淡黄色、鹅皮黄色等。
  通过对此窑的发掘,知道有早期和晚期两类产品:早期产品为厚胎簿釉和簿胎簿釉。胎质细腻,釉层簿而均匀,釉层失透有玉质感,开纹片,通体满釉支烧;后期产品为簿胎厚釉,采用先素烧再多次上釉复烧而成。使釉层厚达二毫米以上,而胎有的仅一毫米。釉层厚实滋润宛若青玉。釉面有疏密不等的纹片,在烧制时刮去足际的釉用垫饼垫烧,露胎处为灰黑、深灰或深褐色几种,这类晚期产品具有南宋官窑的簿胎厚釉、紫口铁足和开片三大特征。
 
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还有许多传世品为世所珍。宋代未见有关哥窑的文献记载,元人中有“哥哥洞窑”的记载。明代的《宣德鼎彝普》一书中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才正式名列于宋代名窑。《格古要论》对哥窑产品作了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即使目前对哥窑是否存在仍有不同看法。
  从传世品中看哥窑之特征:一是,其器物有碗、盘、洗、碟、瓶、炉、鼎等;二是,此胎有坚致的瓷胎和粗松的砂胎两种;三是,胎色有浅灰、深灰、土黄、黑灰等,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油灰等色调;四是,釉面龟裂有网状开片,俗称“金丝铁线”;五是,釉层厚,有的与胎的厚度相等。釉中有致密的气泡,好象“聚沫攒珠”;六是,有“紫口铁足”特征;七是,哥窑釉属无光釉,釉面有一种含蓄的“酥光”。这些都是用传统方法鉴别真伪哥窑的主要依据。
  哥窑之址,至今仍未发现,因此对哥窑窑址地点现有各种观点:一是在杭州。二是在江西吉州。三是在浙江龙泉。
  哥窑瓷器烧造时间也有各种观点:一、南宋说。二、宋末元初说。三、元代说。四、南宋以后历朝仿官窑器说。
 
瓯窑

    在今浙江省温州一带的瓯江两岸,因瓯江而得名,故名瓯窑。始烧于汉代,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到元代。盛于唐、宋而终衰于元代。主要烧青瓷,产品有壶、  碗、盘、洗、钵、笔筒、盒等。 该窑产品特征是:早期胎体较松,没有完全烧结,呈色较白略带灰色。中晚期胎体较密实细腻,呈灰白或浅灰色。釉色早期多为淡青色,少有青黄和青绿色,透明度高,开冰裂纹,易剥釉。中晚期釉色多为青色、青黄色或淡黄色,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剥釉现象。
  造型特征:在造型上大多与越窑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如早期的牛形灯、褐彩碟、五联  等及中期的仿花果形的碗、盘之类器物活泼秀硕。
  装饰特征:简单朴实,刻划的纹饰有弦纹,莲瓣纹等,褐色颇有特色,早期为点彩,中期为彩斑,晚期为条形彩绘,且起笔细,收笔粗。
 
婺州窑

    在今浙江省金华地区,唐代属婺州,故名婺州窑。以青瓷为主,还烧黑、褐、花釉、乳浊釉和采绘瓷。始烧于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到元,盛于唐、宋,终于元代。主要产品有盘口壶、 碗、盆、碟、水盂、盏托、瓶、谷仓、鸡笼、水井等。
  产品特征:胎体早期呈浅灰色,中后期呈深灰或紫色;釉色,早期呈淡青色、青灰色或青黄色,中后期釉色青黄、紫灰或紫;釉面光亮开裂处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折出。这是该窑青瓷特有的现象。
  产品造型上与越窑类似,但婺州窑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如三国时的人形互联  ,三圆柱形足水盂,西晋时雕贻龙纹盘口瓶,唐代的黑褐釉及青釉褐斑蟠龙纹瓶、多角瓶,五代至宋代有雕塑纹瓶、四柄瓶、粮罂瓶等,此造型朴实大方,装饰简朴,均为刻花、划花和雕塑等。

天目窑

    目瓷原指福建建窑瓷盏。也称“天目釉”,主要指古代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窑变
  天目瓷天目瓷瓷器。此外河北磁州窑、定窑、山东博山窑、河南、山西、陕西也有出产约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来我国留学,从浙江天目山带去建窑瓷盏,并称这种瓷盏为"天目"。后来人们把黑瓷统称天目瓷,并在国内外有关陶瓷的论著中普遍使用。另有一说,认为这种黑色并略带青紫、酱褐色的瓷器,最早发现于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目瓷。
   
    从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器物类型有碗、枕、灯、罐、盆、盏、瓶、小玩具和缸等。窑具有圆形直壁深腹匣钵、圆形锅底漏斗状匣钵、环形垫圈等。另外,在一些器物内部还发现有带3——5个支钉的烧造痕迹。瓷器胎质以灰白色胎为主,兼有少量白胎、砖红胎和缸胎。釉色有黑釉、酱色釉、黄色釉、白色釉及天蓝色釉等。多数器物施釉到底,部分圈足露胎。釉层较厚,少部器物有窑变现象。器物装饰有刻花、画花、印花和白地黑花。其中白地黑花器物装饰丰富多彩,绘有人物、花草、山水和行笔如游龙的行书、草书等。从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拣选到的器物标本看,具有产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釉质新颖而富于变化,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北宋末至金代为鼎盛时期。它的制作手法分别受南方吉州窑系、河南禹州窑及北方磁州窑系的强有力的影响,从而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是继焦作修武当阳峪窑之后,又一处宋金时期北方民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天目瓷窑遗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修内司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称“南宋官窑”。宋室南迁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宋叶真《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郊坛下官窑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三十年代在杭州凤凰山发现窑址。所烧瓷器除盘碗外,多仿周汉时期铜器玉器式洋,胎呈黑褐色,釉有粉青、月白、炒朱黄各色。明清两代景德镇御器厂仿官成风,以清雍正 (1723一 1735)时所仿质量最好,有的几可乱真。

寺龙口窑

    寺龙口青瓷窑遗址,在1998、1999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有龙窑、作坊等遗迹及大量的瓷器,窑址在南宋时期曾烧造过一类产品,有别于越窑传统的青釉产品,而与汝官窑却非常相似,进而被确认为南宋时期为宫廷烧造的御用产品,从而揭开了南宋初宫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窑的烧造历史从北宋中晚期延续到了南宋,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发现。
  寺龙口窑址堆积厚达10米以上,一直从晚唐烧造到了南宋,这样烧造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层叠压关系清楚的窑址,在迄今为止的瓷窑址考古中是不多见的,不但为越窑瓷器编年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也成为探讨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业交流、融合的重要环节。

丽水窑

    丽水窑在今浙江省丽水市而名。属龙泉窑系统,已发现窑址堆积二十余处。主要烧造年代为元代。瓷质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灰青釉的釉色接近影青。
  从出土的龙泉釉盘,碗一类器物中,有的器心印有蒙古官书“八思巴”文。元瓷带“八思巴”文字的目前共发现四处,即龙泉县二处,广东南海窑一处,丽水窑一处。龙泉县出土的为阴文小字,多印于花卉纹饰之中;丽水窑的则在碗的中心印阴文大字;而南海窑的则是图章款,有方形、长方形、银锭形三种,文字有“八思巴”三字的,也有三个中的一字或二字的。
浙江古代青瓷窑。窑址在丽水,已发现20余处窑址。早期窑址有吕步坑一处,烧瓷时间从南朝至唐代。元代窑址较多,在碧湖、石猴、保定等地均有发现,都烧制青釉盘、碗一类器物,属龙泉窑系。
  保定窑器心多印蒙古官书八思巴文。元代烧制带有八思巴文字瓷器的窑口共发现5处:浙江龙泉大窑、安仁口窑、武义窑,丽水保定窑及广东南海窑。大窑及安仁口窑均为阴文小字,多印于花卉纹饰之中;保定窑只印在碗心,为阴文大字;南海窑为图章款,有方形、长方形及银锭形3种,文字有书“八思巴”3个汉字或其中的一两字的。

东阳窑

    窑址在今浙江东阳市,为唐、宋民间瓷窑,以烧制青釉器为主,亦有少量均釉器,属婺州窑系。
  唐代器物胎体厚重,工艺较粗,釉色泛黄,盘晚类多内支烧;宋代以烧青瓷为主,风格与浙东诸窑很接近。产品多日用器物,如碗、盘、壶等。装饰多采用划、刻花及浮雕莲瓣纹等。亦有内饰划花间簏纹,外刻复线纹的珠光青瓷类。
  本网站数据库收录有一件宋代产青白釉小壶,壶底有阳文《东阳》款文,是否是东阳窑的产品还有侍进一步论证。

德清窑

   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故名。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烧,影响很大。
  该窑产品特征:
  品种:所烧黑瓷和青瓷,造型大体相同。产品有碗、碟、盘、耳杯、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罐、盒、灯和盏托等,造型风格与婺州窑、越窑相似。特色产品有直筒形小盖罐、扁圆形盖盒和茶盏、浅盘形盏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为其它同期瓷窑少见。造型风格与越窑相似。
  胎土:黑瓷胎中铁、钛含量较高,普遍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浅不一的灰色或紫红色。胎体外普遍施有化装土。
  釉质:黑瓷釉色精者色黑如漆、釉层较厚、釉面滋润;粗者釉色呈黑褐或黄褐色。青瓷釉色有青绿、青黄、和豆青色,釉色较深,有较好的光泽。
  装饰:装饰简单,黑瓷仅在器物口沿或肩腹部划几道弦纹,青瓷一般只饰几点褐彩。

上一篇:广西北海瓷器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代窑址

下一篇:安徽省的瓷器古窑址有哪些

更多关于 浙江地区瓷器古代瓷窑址有哪些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