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瓷器是中国陶瓷从陶逐渐发展到瓷器的过渡阶段,是中国瓷器从原始实用器到瓷器工艺艺术品的过渡阶段。
唐代中国瓷器开始出口
中国瓷器出口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和埃及等地,考古学家们对九世纪前后的城镇遗址的发掘中,都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唐代瓷器碎片。中国的宁波市古称明州,是唐代通往日本和韩国的主要通商口岸。1974年,在宁波余姚江唐代出海口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的青瓷、青釉褐彩瓷和黑釉器,并有"乾宁五年"(898年)刻款的方砖一块。这些瓷器与在韩国和日本发现的唐代瓷器,在器型、釉色和装饰上都明显属于同一窑口。中国唐代瓷器的出口有海路和陆路之分。陆路即著名的丝绸之路,而海路则直通日本、韩国、南亚、西亚、北非和东非各地。日本学者曾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线称为"瓷器之路"。
唐代瓷器名窑:
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县,唐代属邢州,故名。以烧制白瓷为主。器物分粗细两类,细的一类胎制细腻洁白,造型规整,露胎部分滑润如糯米粉。粗的一类器物多施化妆土。邢窑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白瓷碗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声誉。所产瓷瓶在唐代亦极著名,时称"内丘瓶"。邢窑白瓷因与同时代著名的越越窑青瓷齐名,从而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末五代时期,邢窑在白瓷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为曲阳定窑所代替。
耀州窑
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于鼎盛,终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器型以碗、盘、碟、罐、瓶、盒、炉为主,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由于胎中所含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或圈足周围呈现一种姜黄色斑块,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装饰技法以刻花、印花为主,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流畅。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内乡及广东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都烧制相似的青瓷,从而形成耀州窑系。
磁州窑
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五代,盛于宋。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为主。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白釉釉下黑彩、褐彩划花器是磁州窑的优质瓷。器物除碗、盘、瓶、罐等日用器外,所产瓷枕极为著名。枕底常见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瓷枕上还往往书写宋、金流行的词牌、曲牌等。宋磁州窑对各地制瓷业的影响极大,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丰曲河窑及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都烧制相类的产品,从而形成磁州窑系。元以后磁州窑大形器增多,精致的产品少见,明以后更趋衰退。
长沙窑
是唐代南方重要的青瓷窑。在今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首先发现,故又称"铜官窑"。创烧于唐代,晚唐至五代是极盛期,五代以后衰落。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线釉、蓝釉瓷器。器物造型繁多,各种日常用器均有烧造, 以罐和壶的形式最为多样,,短嘴多角壶是其典型器。
陶窑与霍窑
陶窑与霍窑相传是景德镇最早的两座瓷窑。据清人兰浦所著《景德镇陶线》卷五"历代窑考"载:"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浇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戴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满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戴唐武德四年诏新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但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各文物考古单位对景德镇地区的古代瓷器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调查,均未发现有任何唐代遗存。五十年代发现的胜梅亭和石虎湾两处五代(AD906~960)窑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景德镇瓷窑遗址。不过,另据宋本《柳河东集》注《代人进御器状》载,当时所进瓷器是景德镇地区(饶州)所产。如果属实,则至少可以把景德镇的瓷业史提前到唐代中期。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唐三彩
唐代彩色釉陶的统称。唐三彩器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置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度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也可先烧素胎,在施彩色釉二次烧成。其颜色并不仅限于三色,但以黄、绿、白为主。唐三彩器主要见于随葬的明器。器物有普通的瓶、罐、钵等,亦有动物、人俑、建筑等陶塑。始创于唐高宗时,开元朝时为极盛期,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迄今为止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
瓷盒
贮盛器皿。瓷盒出现在唐代,多为日用品,有钱盒、药盒,盛装妇女化妆品用的油盒、粉盒、黛盒和盛装各种香料的香盒。器型以圆为主,附盖,器身一般比器盖高或等高,盖面微鼓,近底处多折腰。宋代各瓷窑均烧造,以景德镇影青制品为佳。明嘉靖、万历时器型多样,有圆形、桃形、长方、四方、六方、八方形、带屉式、银锭式、方胜式、牛眼式、串铃式以及镂空器物等。有青花和五彩品种。以龙凤纹为主,也有花卉、草虫、婴戏等纹饰。清代继续烧造。
执壶
中唐出现的一种酒器,亦称注子。喇叭口,短嘴,腹部硕大,把手宽扁。晚唐时,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四条内凹的直线。五代时,流与口平,容量增大,壶底改为圈足。宋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和柄等高,柄较长。元时,用玉壶春瓶作壶身,流贴于腹上,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并向外倾斜。明嘉靖时出现一种长颈、扁腹、高圈足外撇者。产品以景德镇窑烧造的为佳。
花釉
指瓷器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颜色釉,在一定温度下,任其自然流淌形成的釉色。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宋。有高温和低温两类,高温花釉在窑内烧成,故又叫窑变花釉,如火焰青、火焰红等。低温花釉是在瓷瓶上挂釉后,放在低温炉中烧成,如炉均花釉等。花釉装饰使釉层凝厚,呈现多种颜色相互交错,发出针壮、放射状的光点,一般都光彩夺目,灿烂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