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醴陵釉下绿彩瓷器工艺传承与发展

醴陵釉下绿彩瓷器工艺传承与发展

来源:  浏览 2488

陶瓷工艺是中华文明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是通过制瓷制作体现的,并形成各具时代特色的非常典型的艺术特征与不同的装饰艺术。
一、陶瓷装饰工艺发展
陶瓷装饰工艺简单来讲主要有二大类:颜色釉装饰和彩绘装饰。
颜色釉装饰在发展过程中衍生了青釉、黑釉、白釉、红釉、黄釉、窑变釉等等。不同颜色釉按细微差别又分为不同品种。例如红釉中有祭红、郎红、豇豆红以及近年发明的中国红等。青釉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有龙泉青瓷和景德镇的湖田窑影青瓷。白釉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宋代定窑白瓷,明代永乐甜白瓷和德化“猪油白”等。
彩绘装饰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一段时期里,釉上彩成为陶瓷主要装饰工艺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有粉彩、斗彩、五彩、浅绛彩、珐琅彩等等。
釉下彩是陶瓷另一种主要装饰工艺,用色料在已成型素烧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柔和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相对于釉上彩,釉下彩具有不掉彩,色调柔和艳丽,无铅镉,保存时间长等优点。最早出现釉下彩是唐代长沙铜官窑,当时是釉下单彩,以褐色为常见。其后诞生的青花装饰(釉下蓝彩)长时间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装饰艺术,釉里红瓷器也非常名贵。至清末明初,湖南醴陵窑发明釉下五彩装饰工艺,将釉下彩装饰工艺推向一个高峰,釉下彩装饰从此也向釉上彩一样,多姿多彩。
二、釉下单彩装饰工艺发展历程
在醴陵窑釉下五彩出现之前,釉下彩装饰主要以单彩形式出现,不同时期主要有褐彩、青花、釉里红、釉下绿彩、墨彩等。
釉下褐彩:长沙铜官窑是中国唐朝彩瓷的发源地,首创中国釉下彩瓷。在青釉下用褐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铜官窑釉下褐彩是釉下彩瓷的发源,装饰技法相对还比较简单。
青花: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一段时期里,青花成为中国陶瓷主流装饰工艺。
釉里红: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因为高温下红色成色较难,所以,釉里红瓷器也相对珍贵难得。
釉下绿彩:清末,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赫色和玛瑙红五种釉下颜料。通过罩色、接色等手法,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经1200—1400℃烧成,从而发明了釉下五彩。而同时湖南瓷业学堂还用青草、海碧、艳黑等进行单独装饰,这就是醴陵窑著名的釉下绿彩、釉下蓝彩和釉下墨彩。
三、“文人瓷”釉下绿彩的流行
釉下绿彩的出现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与其他多种颜色结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釉下五彩。但是作为单色装饰,釉下绿彩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因此,在清末民初,醴陵窑出现了很多釉下绿彩作品,有大盘、大瓶、罐子、坛子、笔筒、印泥盒、印章等等,可见绿彩的流行。
相对于红色、黄色等富丽之色,绿色更显清新雅丽、恬静素美,是自然之色,因此也更为文人墨客所喜欢,并且多以山水画形式出现,器型则除了瓶子外,多见于笔筒、笔洗、印泥盒、印章等文房瓷。因此,釉下绿彩又被人称为文人瓷,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与以红、黄为主色调的宫廷瓷(官窑)一起,成为瓷中珍品
四、釉下绿彩装饰工艺传承与发展
虽然釉下绿彩瓷器在民国时期风行一时,但是由于战乱等,一个时期里失传断线。上世纪五十年代,湖南陶瓷研究所等研制了一系列绿色颜料,并普遍运用到釉下五彩装饰彩绘中。但将其作为单色发色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很少有釉下绿彩作品出现。
就釉下绿彩陶瓷传承与发展,我谈几点看法:
1、要加强绿色颜料的研制。作为单彩装饰,颜料发色一定要稳定,发色要艳丽葱翠,否则会严重影响作品质量。
2、要把握釉下绿彩“文人瓷”的个性表达,多开发与之适应的器型。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在茶具、烟斗、笔筒、笔洗、印泥盒、印章、薄胎碗等上面装饰绿彩山水,效果都非常好,也得到广大陶瓷爱好者及收藏家的好评。
3、要加强釉下绿彩文化历史的发掘和研究。釉下绿彩出现时间不长,更要加强文化历史的整理,使得这一传统装饰艺术重放光彩。

上一篇:醴陵窑

下一篇: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绘画艺术

更多关于 醴陵釉下绿彩瓷器工艺传承与发展 的信息